认识圆课堂设计实录

时间:2022-12-12 20:09:28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圆课堂设计实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话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师说生听、师问生答似乎成了规定,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是由教师框定的,说的机会几乎被“优等生”占有,课堂的高度集权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教学沟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课堂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师生教学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以平等对话为突破口,使它能够较好地改造传统的教学,体现出对话教学的时代精神。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和谐“对话”的过程。让“对话学习”成为启动心灵的钥匙,让生命的个体在“心灵对话”中焕发灵性。

认识圆课堂设计实录

  导入部分: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画出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动手画圆。

  师:能能说说你是利用什么工具来做的吗?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生4:我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请你们利用剪下来的圆,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折、比。

  师:好,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了各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在圆心。

  生2:我们也发现了,我们还发现每一条折痕都能将圆平均分成两份。

  生3:我们也发现了折也折不完。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了解游戏规则吗?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

  生:我认为围成圆形最公平,因为这样每位同学在套圈时到中间木桩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而围成其他图形,每位同学距离木桩的距离都不相等,这样就不公平了。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猜想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你们都同意这种猜想吗?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师:探究圆的特征,得有圆呀!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工具来画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画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师:好方法!能就地取材,用物体上带有圆形的面来画圆。那是不是以后画圆,我们可以根据圆的大小用各种带有圆形的物体的面来画圆?

  生:可以,但比较麻烦。

  生2:可以用圆规,我就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

  师:请拿好手上的圆,把它想象成同学们套圈时围成的圆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它去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呢?下面请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验证?再动手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老师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木桩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想办法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相等。)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反思:课的导入时,案例一中的老师按照课前的预设,让孩子们用各种方式画圆,再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形似与孩子们在交流,但实际都是一言堂或“问答式”,孩子们都是按照老师的指示在动,但不知为什么要动。而案例二中的老师创设了验证“套圈时围成圆形最公平”的猜想,让孩子们先动手作一个圆,再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而且在交流时,对孩子们的话认真倾听,及时评价,如:“好方法!能就地取材!” “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这样,与孩子们平等地对话,提升了孩子们对画圆的体验。对于孩子们探究时会遇到的困难,能给予温馨的提示,让学困生也感到数学真有趣。我想,这样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对圆的体验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也为下面圆的特征的认识提供了更好的感性体验。

  画圆部分:

  【案例三】

  师:你们能利用圆规来画一个圆吗?

  生:能。

  师:请打开书本57面,看看书上的说法与你们的是否一样呢?

  学生自学书本。

  师:怎样画圆呢?

  生模仿书上的画法来说。

  师: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要固定针尖。

  生2:要打开圆规两脚。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画圆。

  【案例四】

  师:人们利用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这一特征设计了画圆的工具---圆规。怎样用圆规画圆?请同学们拿出圆规,动手试一试。

  学生一画圆。

  师: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的圆画得非常漂亮,但也有少数同学画得不够理想。猜猜看,他们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生:可能是没有把针尖固定在一点上。

  生2:也可能是两脚间的距离变化了。

  生3:还可能是没有用手捏住圆规的把手进行旋转。

  师:其实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地方。怎样画好圆呢?请同学们请较画得好的同学,也可以与同组同学互相探讨探讨,还可以打开书本看一看,用圆规画圆时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有心得体会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1:针尖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生2:要用手握住圆规的最上端,轻轻旋转……

  师:请再画一个圆吧!

  生二画圆。

  师:同桌比比看,谁的圆大?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呢?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圆就大;两脚间的距离小,圆就小。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也就是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半径。

  师:如果要使全班画的圆一样大,怎么办?

  生:定出半径。

  师:请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三画圆。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师: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圆心。

  师:生活中常常需要画更大的圆,比如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圆,用圆规画,合适吗?那怎么办呢?

  反思:案例三中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学课本,再说说怎样画圆,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画圆。看似与书本的对话,而实际的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没有用圆规画圆的体验,牵强地看书,虽然避免了画圆时的误差,却也剥夺了孩子们自我修正的机会。而案例四的老师遵循孩子们的体验特征,让学生三次画圆,带着怎样画好圆的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流,与课本“对话”,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画圆的方法。老师还适当延伸了生活中如何画圆,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效果则更好。

  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呢?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实际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平等的、丰富多彩的“对话”,水到渠成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研读文本,激发对话的**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一定要先与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不但要熟悉文本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对话**。在课前,我认真研讨教材,以学生所熟悉的套圈游戏激趣入课,以“套圈比赛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猜想,继而让孩子们想办法验证等。当教学内容触及孩子们喜欢的领域,将迸发无限的创造力,给孩子们一份惊喜,他们将还你一个奇迹。

  二、师生和谐,放飞对话的翅膀

  对话教学中师生是平等、充满爱心是双向交流的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共同探讨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本课中,我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真正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解除孩子们的束缚,放飞对话的翅膀,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个个轻松愉快,完成了师生间的和谐对话。

  三、生生互动,奏响对话的乐曲

  对话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既可以是有声语言的彼此交流,也可以是内心无声的追问和反省。在验证猜想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先讨论验证方案,让学生进行有声地讨论与交流;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让学生与学习材料进行无声的交流,然后再与同学分享探究结果。这样,生生互动,在动与静地“对话”中水到渠成地探究出圆的特征。

  四、生本对话,丰富对话的内涵

  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在巩固练习,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应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补充与感受古代对圆的解释,了解了圆的文化;赏析和感受生活中的圆,将学生对圆的关注引向课外、引向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对话的内涵。

  总之,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探究,多维互动地对话,让老师、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