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元宵节文章欣赏

时间:2022-12-12 17:47:39 元宵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多姿多彩的元宵节文章欣赏

  代县:多姿多彩的元宵节

多姿多彩的元宵节文章欣赏

  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别名观灯节,是雁门大地古老的民俗传统节日。按照代县的习俗,元宵节是“开门”春节与“关门”添仓节之间一个城乡大联欢、盛况最浓重和风情最浓厚的出彩日子。也是新春居家出游、民生最接地气的一个年味最浓烈的高潮阶段。

  旧时代县,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声乐响起,悬挂灯笼,亲朋扎堆;小巷披彩,熙来攘往,叫卖声不绝于耳;大街彩旗飘飘,灯展五彩缤纷,炫目红光辉映;寺庙香火鼎盛,钟鼓铙钹经忏传响,通宵无眠,善男信女云集;州城衙署,张灯结彩,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各村各社(民间团体)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表演各种传统节目“闹红火”,红火的项目十分丰富,有的借助道具来表演,如耍龙、舞狮、推小车、登高桥、划旱船、打挠阁,有以武术套路和对打为表演内容的“社火”,还有一种称为“跑圈秧歌”的街头舞蹈,因表演简易,衍生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常见的有秧歌舞、海贝舞、花鼓舞、霸王鞭舞等。这些节目大多先在自己村里和邻村表演,然后推荐进县城汇演。元宵节共四天,从十三开始“彩排”至十六“讨赏”收尾。彩排在代县俗称“踩街”,意为试探一下大街的路况是否适宜表演,另外通告沿街商铺和单位做好迎节准备。因不是正式表演日,因此只有县城四街三关的红火象征性地在街上走一遭。正月十四、十五为表演正日,各种红火齐上阵,人群挨挨挤挤,打不开场子,执勤的人员便点火放炮,“哗”一下子空出场子,红火的队伍鼓乐合着脚拍,悠然响起,整个场地已经是欢快的海洋。红火队伍,一个接一个地接受观众的审美,哪边观众“好”得响亮,口哨打得尖锐,人们拥得厉害,哪家的红火就表演得最卖劲、最精彩,表演者谁能凤目流盼,花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诙谐幽默,谁就能搏个好彩头,观众就会对其报之以阵阵热烈的掌声,不就为个红火、开心。红火关键在场内场外的互动,演员你要是出点状况,观众就会一起惊喜呼喊喝倒彩,为你助兴接力,喜庆气氛便更加浓烈。被山西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的代县峨口挠阁,成为最受当地人喜爱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小演员们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在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伴奏下,挠架下的壮汉们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把握重心,松弛有度地扭动,并可以按照指挥不时地变换队形,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令人目不暇接。整齐划一、酣畅淋漓的表演,显示出了塞外儿女乐观向上、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也彰显出新时代新常态下农民的潇洒与自信。十六为讨赏日,是日红火走到哪家商铺或单位,都会准备一些糖果和香烟,为前来表演的红火封赏。红火每天上午与晚上分别按两场进行,没有月光的晚上,大街上灯火通明,灿烂烟花凌空绽放,精心装扮的火树银花尽情渲染着节日的浓浓气氛。挂花灯,放烟火,在代县赋予了文化的魅力,寓意消灾免难;耍龙,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点旺火,寄予照亮前程的美好期盼。

  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元宵节也是饮食文化的盛宴,代县自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家家户户将擀制面条为元宵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寓意长寿。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代县由来已久。代县老买卖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在铺子里常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或蒸食,寓意团圆美满。

  元宵节期间,代县还有“正月十六走百病”、“正月十六登鼓楼”的习俗,民俗认为,这天出去走一走,就回去除一身的病痛,登鼓楼望一望,就会高升旺长。届时到处舞姿翩跹、花团锦簇;到处民乐铿锵、激情飞扬。充分表达老百姓对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热切期盼,也更激起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圆梦小康的豪情壮志。

  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元宵节,不仅仅是代县人日常生活的调节剂,更是维持代县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纽带。在微时代,纵然有太多物质被打上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但我们仍然不能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要本着中国精神,至始至终守望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