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考试反拨效应论文

时间:2022-04-25 22:10:23 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考试反拨效应论文

  一、考试的反拨效应

中学考试反拨效应论文

  考试是一定组织中的考试主体根据考试目的的需要,选择运用有关资料,对考试客体某方面或诸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按照教育考试的目的、范围、强度、作用、影响、意义的差异,通常可将教育考试划分为三大类型,即校内教育考试、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不同的考试作用不同,但功能上存在共性和继承性。由于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在考试成绩的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育考试的功能和影响有不同程度体现,也被从不同角度解读。到目前为止,在入学和升学中依然广泛应用大规模教育考试的成绩,所以考试存在事实上的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和评价作用,也因此与应试教育产生了特殊关系,社会对教育考试存在曲解也就成为必然。一些人笼统地认为,教育考试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剥夺学生的快乐,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考试成绩则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罪魁祸首,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社会各界出现了“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根源”、“素质教育就是要减少考试频次”、“教育考试与素质教育互不相容”的观点,甚至出现了以“高考零分”表达对“应试教育”不满的案例。

  可见,在大众眼中,考试成了素质教育的“天敌”,以至于出现考试的“存废”之争。在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的今天,考试真的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了么?搞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减少考试,甚至与考试绝缘么?这些问题可以从考试的反拨效应看到答案。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教师和测试者产生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由于这项测试而去做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反拨效应在语言测试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Alderson和Wall认为,测试的反拨效应可以从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包括对教学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速度、顺序、程度和深度的影响,对教学和学习的态度的影响等进行分析讨论,测试的重要程度不同,反拨效应程度也不同,且因人而异。中国自隋朝开始,创设进士科,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读书、应考和选拔三者就紧密结合了起来。文官考试制度从此开始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直到今天,考试形式和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而发生了变化,但其选拔、传递和强化文化的功能没有改变,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更没有停止。不仅如此,考试还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变革和发展。

  不难看出,考试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对教育的反拨,并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要求是不同的,考试对学生的反拨自然不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此有非常精到的辨别和要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也就是说并非要反对考试,只是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需要减少考试次数,这是针对应试教学和应试提出的硬性要求,也是避免因考试产生有害反拨效应的措施。而针对高中阶段教育,《纲要》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也明确指出要“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可以肯定地说考试与应试教育不能画等号,考试也不是站在教育的对立面的。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功能,考试的反拨效应可以激励学生提高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积极性。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的科学的考试可以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并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当然,教育考试能否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非常重要,只要放松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就会进入传统考试的轨道。这不仅因为教师轻车熟路,还因存在急功近利的诱因。克服传统考试惯性的唯一办法就是牢牢把握素质教育评价的方向,改变传统考试中的错误做法。

  二、考试内容的反拨效应

  把握考试的素质教育方向,首要的是把握教育考试的命题方向,不同类型的考试都要在试题命制上下工夫。避免出现“国家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惯性循环。彻底改变考试是学习指挥棒的教学惯性,杜绝“学生为考试而学,学习为了考试,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不正常现象。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查与评价反馈功能,通过考试让师生双方获得双向反馈信息,及时总结教与学的成果,发现不足,为后续的改进打下基础。校内教育考试的类型很多,规模大小也不同,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单元检测、专题考、阶段总结测试等,也有以年级为单位的章节考、模拟考、期中考、期末考、月考等,还有校际联合命题的联考等。这些校内教育考试具有过程性、多样性、调控性、低利害性及非终端性等特点,主要具有检查、诊断、预测、反馈、激励、矫正、导向等功效。例如,在学完新的章节后,像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理科学科就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年级的监测考,考试以巩固基础知识和考核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命题内容仅限所学章节,难度控制在0.8,难度比例控制在8∶2,能力结构考查分布80%为掌握层面的知识,20%为理解应用层面。

  通过考试,大部分的学生可以拿到中等偏上的分数,较好的成绩反馈会激励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对于能力强、学习好的同学通过理解应用层面的试题给予分数激励,保持其研学的积极性。而考试内容设定在所学章节的评定与评价上,这就帮助了教师和学生系统准确地了解学习状况和教育进展,及时诊断、矫正学习和教学中不适宜的做法,调适教与学的方法,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校内模拟考的频率可根据需要灵活控制,特别是在难度和内容上要做好调控,避免为“针对高考”,为“一步到位”而命制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甚至出现“超范围”试题,导致学生因考分过低而出现信心不足,对考试和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等现象,这样的考试“鼓励一两个、打击一大片、教学没效果、学习会生厌”,在校内考试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所以,校内考试应在考前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科任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命题,同时在考后也要做好充分的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资料。以下表1和表2为某省级重点中学设计的考试质量控制分析表。在实际应用中对考试评价分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监督作用。评鉴教育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规模大、利害性高、影响较大。比如以教育质量检测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测定为目的的学业水平考试,以选拔、鉴别、评价、测量考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为目的的中考、高考等。这些考试在组织的范围、方式方法、作用、影响等多方面均超过一般教育考试,它们对教育的反拨效应也随其重要性和利害性而加强,对基础教育产生很强的导向作用。

  因此,这类考试的试题命制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试题设置、能力考核方式等都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对教育产生有害的反拨效应,使考试丧失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课程改革前的会考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在经历多年的考试后,会考的题型趋于稳定,而且连考核内容甚至试题也非常稳定。教研部门和老师在考前会针对考试内容划知识点甚至划题,几乎将试题透明化,这样较差的学生只要在考前努力,对近两年的会考试题进行模拟训练,记住试题,会考也能取得较好成绩。其结果是在开考后十几分钟一些学生就要求提前交卷。显然,如此进行试卷设计和考试在考生中丧失了公信力,试题也丧失了能力考查的功能,将教育导向了应试教育的方向。而且考试的隐性反拨效应不好,学生没有必要重视学习反馈与评价,直接运用应试教育方法学习就能应付考试,对教育的过程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改变了指导思想,从学业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试题命制,试题逐渐灵活,体现能力考查,着眼能力区分,努力实现对学业学习进行检测评价。这种改变对基础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反拨效应,80%以上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欢迎这样的考试。虽然考试不像以前那样有定心丸可吃,有把手可抓,考试也开始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和紧张,但教学过程却因此开始关注过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学生也更加重视自主学习和积累理解。学生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具备了所要求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高分。虽然有部分同学可能出现低分甚至不通过现象,但从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种试题设计无疑是可喜的,也是受欢迎的。再如,中考和高考关系到入学和升学,其反拨效应更大,社会影响更大。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制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仅做到基础性,突出综合性,在协调处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挖掘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和功能上同样做得很好。试题以现实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设置情境,考查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考后的调查情况看,社会各界对试题的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试卷充分和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能力要求高,整体难度适当,较好地实现了选拔功能;题目选材新颖、贴近生产生活,试题构思巧妙,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综合来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考试,其反拨效应一定存在,但反拨效应有益还是有害是可以通过过程控制进行调节的,特别是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一定要趋利避害,将考试与评价相结合,与素质教育方向贴近,考试必将产生有益的反拨效应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成绩分析的反拨效应

  考试除了在试题设计上具有反拨效应外,考试成绩的运用同样对教育教学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办公现代化的普及,计算机成为学校处理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手段,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目前很多学校在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上存在不足,考试成绩分析仅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处理,如计算平均分、为学生排名次等,很少有人去分析大量的学业成绩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学校运用数据也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和教师的教学业绩,而忽略了考试的评价、反馈与激励功能,忽略了数据在教学管理中可发挥的作用。往往是一次考试完成后,学生知道了个人成绩,教师了解了本学科的成绩、各班各科平均分后就不再进行深究,成绩数据在年级分析会结束后也就被束之高阁,变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造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宝贵资源的浪费。

  数据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然而,如何从大量的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揭示其隐含的内在规律,发掘有用的信息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推断与决策,还需要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就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理论与方法,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通常组织、概括和解释数据的方式有描述性解释、相关关系研究、比较总体或样本、真实试验研究和确定因果研究五种。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数据分析方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统计方法无疑是最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之一。教育考试数据研究需要根据学生对试题的应答过程和结果推测学生的心理特征,考试数据的分析就是清晰、有效地组织、概括和解释数据,并据此作出有效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或作出有效的推论从而对教育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在中学,考试结束后教师要统计学校或任教班级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等对考试情况做整体了解,以推测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并决定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对教学作出何种改进。

  表示数据位置特性的平均值、表示数据取值分散性的方差、标准差及表示数值分布形状的偏度、峰度等这些常用的数据描述性解释是中学教师进行数据分析的主要方式,然而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研究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如比较不同群体或不同阶段的考试结果,了解教学实施的效度和学生的学业成就;研究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因素,为改进教育和教学提供依据;研究考试结果的信度,确定考试的误差,研究考试的能力结构和维度,为考试结果的解释提供依据等,这些考试数据的研究均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样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理性和科学。老师和学校若能掌握和应用成绩数据的分析方法,考试对教育的反拨效应将得到有益的控制,也将使教育的效能得到极大提升。在学校环境下,教育考试的结果虽然描述的是学生学业成绩,但其功能着眼于对学生学业学习行为的描述和价值的确定,着眼于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应试教育”是教育考试反拨效应的一个有害侧面,但并不是反拨效应的全部,评价考试不能只看其甄别功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考试评价也不能理解为是简单的成绩比较排序。理清教育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充分认识教育考试的反拨效应,关注学生学业水准的质和量,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测度与诊断,促进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能够发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

【中学考试反拨效应论文】相关文章:

考试议论文07-06

【精选】拨河比赛作文3篇06-06

中学考试评语05-28

初中期末考试的反范文(精选6篇)06-22

中学生教育论文08-31

考试议论文(精选30篇)02-16

中学生考试总结11-10

跳槽后有多少蝴蝶效应03-03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