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婚姻与家族》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3 22:46:13 婚姻家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婚姻与家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婚姻与家族》教学设计

  1、了解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因素;知道中国姓氏的产生及其内涵;知道家族是由父系祖先繁衍而成的聚居血缘团体,理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家族制度和家庭制度的变化。

  2、通过对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因素的了解,认识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了解近代以来促使婚姻家庭关系变化诸多因素,使学生理解尊重各种形式的家庭结构;通过对婚姻的制度演变过程的分析,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通过了解男女性别伦理观念与社会发展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规定,是人类经过长期繁衍后代的实践才获得的知识和确立的社会规范,提高学生对于我国《婚姻法》科学性的认同;

  [重点与难点]

  重点: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内在的因素

  难点:婚姻制度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关系

  1、 设定以上的重点和难点原因有:一方面,以婚姻制度的历史变化,反映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人性发展的尺度,也是编写者的主要意图;另一方面,婚姻制度的变化涉及自然选择、性伦理以及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等诸多因素,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不同时期的婚礼图片,提问学生:谈谈你对婚姻的认识。 2、讲授婚姻制度的演变。教师提出概念:婚姻制度是在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出示下列图表,边演示边讲解,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从群婚制、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的演变,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考古发现、相关史料或者在少数民族中依然存在的原始婚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图表:

  群婚制、族内婚 —— 原始人群时期

  族外婚、对偶婚 ——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一夫一妻制婚姻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 3、讲授婚姻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此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围绕“婚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4、讲授姓氏,主要是以中国为例。教师可以从解释姓、氏两字的含义入手,讲授姓氏的由来和演变。围绕中外几种姓氏或学生自己姓氏的来源,师生共同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时间允许可以补充西方或日本的姓氏起源,扩大学生视野。

  5、讲授家族概念。从讲授家庭概念入手,进而可以让学生做一张自己家的亲戚关系表,确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称谓的含义。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家族和家庭的定义进行总结。 6、讲授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围绕“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冯友兰语)这一主题,以家庭→家族→家庭的演变线索,从早期的宗法制度到宋代的强化家族意识等,详细介绍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

  启发学生把自己的祖辈的家庭和现在的家庭作比较,谈谈中国当代家庭形式的变化。

  7、小结。教师从两个方面小结:1、婚姻、姓氏、家庭和家族的关系;2、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

  [资料附录]

  材料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或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

  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转变,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以上两种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材料二:

  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曾经将婚姻的动机归纳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感情。认为在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古代社会,婚姻的主导动机缘于妇女是创造财富的活工具,娶妻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人的性欲在婚姻之外可以得到满足。人类婚姻史的第二个时期,妇女劳动范围逐渐变小,财富及继承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关于个人至亲骨肉的后代观念便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娶妻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儿女和照管家室。第三时期,妇女社会地位起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爱情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其次才是生儿育女和权衡经济。

  [板书设计]

  形成的基础: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婚姻制度 演变过程; 群婚制、族内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 社会形态 原始人群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产生时期:氏族公社阶段

  中国姓氏

  演变过程:姓——产生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氏——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姓氏与家族 秦汉以后逐渐合一

  血缘聚居

  中国家族与家庭:一夫一妻或多妻家庭 家族 家庭

  (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训练设计]

  右图是公元前3000多年大汶口遗址35号

  墓的复原图。 墓中的成年男子位于墓穴中部,成

  年女子右臂搂一小孩,居男子右侧,众多随葬品大多被放置在靠近丈夫一侧。据不完全统计,大汶口墓地里,有人骨架的128座墓里有8座合葬墓。已鉴定为男女合葬墓者有4座。

  从以上的考古发现中,你能得出什么有效信息?

  答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已出现男子地位高于女子地位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

【高中历史《婚姻与家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07-28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11篇04-28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11篇)04-28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1篇)04-28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1篇04-28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汇编11篇04-28

“能源家族”教学实录06-15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4-11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6-26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