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后记

时间:2022-07-03 12:29:2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回乡偶书教学后记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第二册第25课《古诗两首》,是唐诗中的极品,老师们会怎么写这首诗的教学后记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回乡偶书教学后记,仅供参考。

回乡偶书教学后记

  回乡偶书教学后记一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在生字的认读中,我先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课堂气氛浓厚,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深入理解诗意。

  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

  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

  1、抱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态度。使自己在“鬓”一词的教学点上给留下了遗憾。学生多次读错,再加上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纠正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有学生提问:“鬓”是指哪里吗?有的学生指着自己耳边偏后的头发,告诉了大家,而我没有进行纠正, “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虽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鬓毛衰”。可这点却成了我这节课的败笔之处。

  2、在学生理解“客”是谁?我的随口一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学生迷惑了。如果在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就明确主人公,到后面的理解就不会有困难了。

  总之,这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可自我感觉并不是太好。都与自己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有关。这给我提了个醒:古诗词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呀。

  回乡偶书教学后记二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觉得古诗短,简简单单几个字,不知从哪里下手,二是枯燥无味,它不像一篇课文,有跳动的音符,能通过读的方式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中。今天,我打破以往讲优质课直选课文的常规,大胆设计《回乡偶书》,引领学生走进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家乡。感知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引入

  在教这一课时,我以“客”字引入课题,告诉学生今天咱们学习一首带“客”字的古诗,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围绕“客”字展开讨论。

  二、初读古诗

  第一步师范读,学生自读全诗,检查反馈。然后出示生字卡片:何、音,交流识字方法,分别组词,指导书写。第二步简介作者。

  三、领悟诗意

  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这句里的客是谁?贺知章是客吗?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插图,结合古诗寻找答案。

  小组选出代表说出理由。学生分两点说出了贺知章是客人的理由: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别的小组代表又说出了他不是客的理由。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

  然后我顺着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贺知章不是客人,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引导学生读出诗的前两句。结合刚才的理解又让学生试着说出了诗句的意思。

  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以这样的过渡方式引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让同桌相互说说试着说出自己对这个诗句的理解。

  四、感悟诗情

  我的教学设计上设计得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悟出诗人热爱家乡: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但当时一想这样的启发不实际,不容易把学生引入那样的情景下于是我随机应变: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这么多年了,还说着家乡话,这说明他的心里还思念着——自己的家乡,这说明了诗人——热爱自己的家乡。以这样的引领让学生感悟到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然后带着诗人对家乡的感情朗诵全诗。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语气、节奏等怎样有感情地朗读。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通过小组围绕诗人是不是“客”讨论,从而也悟出了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很好。

  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识到,在课堂上,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觉美调动学习的兴趣。适当地进行小组合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感到团队意识的重要性,锻炼了每个孩子说的能力。

【回乡偶书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4-02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4-07

回乡偶书的教学实录范文07-03

回乡偶书贺知章07-04

回乡偶书 贺知章07-05

回乡偶书的意思07-04

回乡偶书作文03-09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