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时间:2022-07-03 12:39:2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自主性特别大。开学时学校发给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每人一本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之后,一直到现在十二月份我们都是利用这唯一的参照本行进在课堂内外。没有教师用书、没有优秀教学设计、没有挂图、没有幻灯片等教学参考资料,就连教室里的投影仪、电视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形同虚设,不是不好用,就是使用效果不佳(电视屏幕太小,不能照顾所有学生,后面几排总有看不清楚的。)。因此唯有靠自己通读教材与课程标准,深钻教材,与同伴们切磋,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进入课堂授课。可想而知,要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案,又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常常是在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好方法却又在不经意的时候顺手拈来,让人惊喜不已。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下面我把最近两次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案例片段拿出来与同行们切磋切磋:

  一、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比”,是学生初步认识比的开始。而教学新知识的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既让学生乐学,又要学生学得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新知识,学懂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教材中例题一: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2杯果汁和3杯牛奶图),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课本这样的设计一来与大多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不相符,一般的家庭只有2—3口人,一人一杯比较符合常规;二来携带这么多杯子进课堂不方便,在讲台上做完演示实验后的果汁和牛奶会不太卫生,倒掉实属浪费。于是改变了教材资源,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抛出这一挑战性的开放题:张老师要配制一种药水,药的成分占2份,水的成分占3份,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会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思索片刻,开始有人发言了:药的成分比水的成分少1份,水的成分比药的成分多1份;药的成分占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占药的二分之三;药的成分是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是药的二分之三;有预习自学过的同学说水与药的成分比是3﹕2,药与水的成分比是2﹕3。“说得真好,”我由衷地赞美他们。后面说的“水与药的成分比是3﹕2,药与水的成分比是2﹕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课题)。中间两点叫比号,读作“比”,(示范比号的写法与书写要求,要与冒号相区别,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3﹕2、2﹕3)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你能准确地找到这两个比的前项与后项以及各代表什么数量吗?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比。有说班上的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门与窗户数的比,灯与电风扇数量的比,比赛结果的比分……。对于比赛结果的比分是不是比,我请同学们继续认真听课,呆会再来判断。张老师收集了两个有趣的关于比的问题:①小明身高1﹒2,他爸爸身高178c,怎样表示他们的身高比?②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使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空白部分的三分之一,怎样表示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比?请帮忙解答。教室里渐渐地有了交流与讨论的声音,一会儿有人说我知道了。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汇报:学生说①中小明身高与爸爸身高单位不一致,不能直接写比。要把单位转化一下,变成相同的单位就可以写比。小明与爸爸的身高比是120﹕178(c做单位)或1﹒2﹕1﹒78(做单位).②应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阴影部分占三份,空白部分只占一份,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的面积比是3﹕1。还可以怎样说?交换两个数量的位置同时交换比的前后项这样说也行。看着①②,边看边想,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

  在新课的后面环节中,让学生重点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先回顾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线,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整个分数值。再将比纳入得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比值相当于商、分数值,这是联系;区别在于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其中除法与分数都有一个什么特殊规定,还有印象吗?很快有人想到:除数、分母都不能为0。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你能想到比的什么也不能为0?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比的一个特性,那比赛的比分如果是几比0能否算作比呢?同学们一致认为不能,原因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此比赛的比分与今天这节课认识的比在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比赛的比分表示比赛双方的结果谁输谁赢或是平手;数学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量相除。

  二、教学第六单元例题三“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我没有象以往那样由梯度练习引入,而是和同学们玩了个分数游戏。

  教室里第二、三小组人数相等(都是6人),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起立,第三小组前面的同学注意,起立人数是第二小组的1/2,应起立几人?大家盯着第三小组前面慢慢地站起了三个人。我追问怎样想的?第二小组的1/2就是6的1/2,用6×1/2=3,所以三个人起立才对。我说非常正确,请第三小组后面的同学注意,起立人数是第二小组的1/3,应起立几人?怎样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肯定是2人……。我说没错,请第四小组后面的同学注意,起立的人站在第三小组的后面,使第三小组比第二小组多1/3,应起立几人?怎样想?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最后站了2人,就是第三小组比第二小组多6的1/3,用6×1/3=2(人)。以上游戏始终把第几小组看作单位“1”?让学生明确单位“1”始终是第二小组。游戏之后再进行例三的教学,许多学生便能很顺利地根据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正确地进行列式计算了。

  以上的案例片段之所以取得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是构建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这些教学资源是孩子们现年龄阶段完全可以理解、领悟、处理的。这些教学资源也是建立在同学们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新知拓展、延伸。整个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教学是基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经历的事物,积累的经验往往是较好的教学活动材料,尤其是诸于实验、游戏活动更是人人乐于参与的源泉。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3教学构筑在教师的厚积薄发之上。曾经有位上课上得好的老教师回答他人的提问,道出自己课上得好的原因,不是仅仅备课的几十分钟,而是用他的一生不停地备这堂课。确实以上的教学资料来自我平时的留心积累与顿悟,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再进行合理改进,形成一套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

  不妥之处,请各位同行及专家批评指正。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分析】相关文章:

语文创造性反思教学案例07-03

教学案例分析07-14

教学案例分析07-14

案例设计与案例教学分析论文07-03

英语教学的案例分析07-03

小班教学案例分析03-22

幼儿教学反思案例分析07-04

教学案例分析[集合]07-29

教学案例分析【优选】07-29

【集合】教学案例分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