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整合注意问题论文

时间:2022-07-03 12:40:46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整合注意问题论文

  摘要: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中创造的,它体现了人们生成的智慧,对于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是文化育人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体现师生主体地位、扎根学生生活世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重视学生思想陶冶。

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整合注意问题论文

  关键词:民间文化;校园文化;文化整合

  新时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灵活运用和有效链接,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1]研究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民族情怀、养成民族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而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材料来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保障。[2]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的认识,不少中小学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小学特别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以此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打造相得益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实际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1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常见的失误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园文化,他人的传统文化”。让师生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缺位。须知,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享受者也是师生,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的校园文化就仅仅是被悬置的符号,不是有意义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师生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承与意义生成也会失去了“人”这一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都以客观形式存在,如果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必须让其实现从客观到主观转化。为此,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做到四点:第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格化的学校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让校园文化在展示其承载的社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彰显独特性质的办学理念,而这个理念应该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气质修养的精神文化底蕴。我们说,物化的形式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但是思想才是一个人、一种文化能看多广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第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性格。校学生的文化性格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综合涵养的体现,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现的体现。因此,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培养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教师除了担负着教学工作,在校园文化中他们还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基本的要求,还对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挑战,让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建设也是让他们自我提升和实现文化育人的过程。当今的学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剧了对传统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心灵与精神的修养要求,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督促着教育者用毅力、用梦想、用灵魂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递。同时,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学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反过来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塑造也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尊严与信仰。

  2意义生成:扎根学生生活世界

  传统文化是人们为了优化和服务自己的生存而创造的,所以从产生之初就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浓缩和符号化之后往往容易给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感觉。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为了影响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的前提下更容易习得知识。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文本内容层面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意义。所以,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过程中,要实现意义生成,需要注意两个个问题。第一、需要关注儿童的视角。一些学校机械照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号,虽然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完全是学生生活世界。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文化现象,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参与。如果学校认为学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建设中来,就忽视或者杜绝学生的参与,那就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关联不大。相反,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专门留有学生专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影子,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文化。我们认为,学校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时空延展和意义再生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以学生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记录民族智慧,发扬文化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也是人生教育,让文化进入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现实和未来。

  3横向关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当我们谈及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理解为是国家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包括不同层面,从被分享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在国家层面被分享的国家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4]前者是指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内的各民族各阶层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后者是指是被某一民族或者在某一地域内人们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或者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学校和学生所生活的区域紧密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更大,而且因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地方文化往往与国家传统文化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将,地方文化也是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重视与历史深度的纵向联系,还应该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横向关联。学校始终只是一个连接的纽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才,并输送到社会,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贡献,这是一段从“小家”走向“大家”的必然过程。社会变迁使得很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注重普遍性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社会之间的地域差异性和文化特殊性,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割裂了与地方资源的联系。社会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变迁的社会带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地方文化是属于民族社会的文化也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文化,它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能够平等、和谐地促进学校师生接受现代教育,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地方文化融合,也能够让民族学生、家长逐渐认同并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与此同时,社会中的民族资源的参与还能够为学校提供新鲜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文化将优质的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建设视野,可以极大提升民族师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去,对整个文化教育环境改善起着积极健康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积极努力地改变部分家长传统而保守的淡漠教育的观念,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唤醒、激励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家长、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和关心,从根本上实现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稳步整合。要知道,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一种文化单向地、简单地接受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共荣共生。

  4潜移默化:重视学生思想陶冶

  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但是文化的核心还是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四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统筹共建,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陶冶,让传统文化铸魂育人,[5]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让学生认同文化精神,践行文化精神,这样才能够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与行为方面的相互联结。要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陶冶不能生硬灌输而应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灌输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习得知识而很难改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传统文化生长于过去,当下的学生已经不熟悉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文化解读才更有利学生明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厚重与实用的同事增强文化的认同、内化文化的价值。第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利用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层面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并自觉在改善学习生活习惯,确定人生理想等方面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第三、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学校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让传统文化资源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塑造、陶冶等功能,通过对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基础开始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正力量。第四、让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兼容并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25-29+48.

  [2]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6-42.

  [3]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06):123-128.

  [4]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3.

  [5]张利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滋养[J].社会科学战线,2016(06):21-25.

【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整合注意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写作程序和注意事项!07-10

辞职程序注意的问题07-11

校园招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03-07

平面元素在多媒体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注意问题论文07-04

请家教应注意的问题07-11

网站优化要注意的问题07-14

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07-13

招聘中要注意的问题07-13

面试注意问题指导07-11

跳槽时要注意的问题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