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既需要热闹也需要安静

时间:2022-07-03 08:32:3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既需要热闹也需要安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正在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外显于课堂。在许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上,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组竞赛等新的学习方式也频频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些课堂上,学生讨论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呈现出热闹的景象。执教者似乎不愿意让课堂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这种热闹、流畅、华丽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课堂上难道只需要热闹而不需要安静吗?

课堂既需要热闹也需要安静

  课堂不是菜市,也不是超市。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领悟和应用、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无不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古人讲:静能养性、静能生智。

  教材需要学生静读。

  许多教师在新课的引入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计用新、奇、特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良苦用心无疑是好的。但每节课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引入,更多的是随堂课。据我本人调查,现在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在随堂课的开头,很有必要让学生静读教材,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情阅读教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分解、阐述无法完全替代的。

  回答问题需要学生静思。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常用手段。教师设问之后,要等待学生静静地思考。

  提问之后即叫学生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流畅的课堂多半是虚假的。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演练了很多次,学生早已熟记答案;要么让优生的思考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考,用虚假的热闹和流畅掩盖多数学生缺乏思考的实质。

  概念与规律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悟。

  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往往包括对现象的观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由生动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让学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方能举一反三。特别是高中物理,思维难度大,更需要学生的静悟,有人甚至干脆把物理叫做“悟理”。

  例题讲解之后需要学生静练。

  理科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师在例题的示范后,无疑会让学生动手练习。学生的课堂练习是不能够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动手操练。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自主地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思路,提炼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让知识入脑、技能过手、方法得以掌握,让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特别是高中物理学生普遍感到一听就会,一学就懂,一做就错。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学生练习的环节出了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经历得少,归纳总结得少,必然掌握得就少。

  课堂结束需要学生静静地总结与回顾。

  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心理学的近因效应表明: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最深。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回忆、再现、提取。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草草地结束,也不能由教师包办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要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总结: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当然,课堂教学不能千课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 黎国胜)

【课堂既需要热闹也需要安静】相关文章:

面试也需要诚信07-13

辞职也需要谋略07-11

员工也需要精神福利07-14

家长:家教也需要有经验?07-10

HR团队来源也需要“跨界”人才07-13

好孩子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07-10

职业生涯也需要先行规划07-10

网站建设也需要分析竞争对手07-14

高调做事也需要一些技巧03-18

被其他公司挖走,是否也需要经历试用期?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