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让课堂多一点动态美

时间:2021-01-04 12:03:43 语文 我要投稿

学会让课堂多一点动态美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形成。留意我们的课堂,因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参与,生成无处不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生成的内容。当然其中有的可能是我们预设中的生成,有的可能是我们预设之外的生成,有的是显性生成,有的可能是隐性的生成。有的是有效的,有的可能是无效的,甚至错误的。我们需要提高倾听能力,捕捉信息能力和调控艺术,从学生生成中捕捉、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课堂处处有生成,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这些琳琅满目的生成,调控好这些充满活力的生成,那教学就会有“润物细无声”的和谐,课堂就会洋溢“水到渠成”的自然。

学会让课堂多一点动态美

  一、巧妙预设,诱发生成。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案例一:《梯形的认识》

  学生在了解了梯形的特征后教师组织教学如下:

  师:现在请各小组拿出信封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哪些图形是梯形?

  (学生面面相觑,露出纳闷的表情,因为信封里没有梯形)

  师:(故作疑惑)有困难吗?

  生:(一位胆子大点的学生终于忍不住了)老师你是不是搞错了,信封里根本没有梯形。

  师:噢,是这样吗?你们怎么认为信封里没有梯形呢?

  生:因为里面的图形没有一个符合梯形的特征。

  师:(暗喜)那梯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把信封里图形变成梯形呢?小组商量一下,哪些图形只要剪一剪刀就能变成梯形?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创造梯形。

  反思:以上案例中教师课前故意在信封里没有放梯形,预设到学生会有“找不到梯形的疑惑”,通过“你们怎么认为信封里没有梯形呢?那么梯形有什么特征?”这两个问题加深学生对梯形的认识,“能不能把信封中的图形变成梯形?”这一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沟通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变换。

  二、捕捉错误,优化生成。

  在非预设的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价值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可以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因为研究问题可以从正面入手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有时从反面探讨反而对人的触动会更大,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所以教师不要轻易放弃这些珍贵的“错误”,任其流失,而应及时捕捉它们,为优化生成导航。

  案例二:《轴对称图形》

  学生已经研究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初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进行以下教学:

  师: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也有轴对称图形,请找出它们。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同意吗?

  有部分同意有部分反对。

  师:那有什么办法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我们可以用纸折一折。

  师: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就动手折一折吧!

  生:我折了以后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如果沿折痕剪开,将其中一部分旋转后(边说边转动手中剪开的一部分)是能完全重合的,所以我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

  师:了不起!这两位同学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们还有谁想说?

  生: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并没有说可以剪下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全班学生都由衷得点头。

  师:你真不简单,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来判断真是一针见血!

  反思:以上案例中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错误,点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创设正反双方的辩论,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让他们在智慧交锋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无穷魅力。

  三、智慧引领、完美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教师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成共识,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案例三:《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铺垫后教师进行如下教学:

  师:(出示教学挂图)观察这幅图,有哪些信息,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信息组合起来,提出一个问题?

  生:每层放书14本,共有12层,150本书能放得下吗?

  师:他的问题是“能不能放得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用估算的方法,把14看成15,把12看成10,用15乘10等于150。

  师:(完全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稍稍迟疑了片刻,立即镇定了下来)估算的确是个好办法,不过估算只能说明大概行,差不多,可能行!如果要正确地知道行不行呢?

  生:那得算出真正的结果,然后再比较。

  反思:当学生提出“150本书放得下吗?”这样的问题与课前的预设可能相去甚远,这时教师及时介入,没有断然地否定,也没有生硬地给予。而是把问题又抛给学生,教师不仅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见解,给予辨证的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适时地引导:“估算的确是个好办法,但如果想确切得知道行不行呢?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样机智的引领让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满生命的灵动。

  四、恰当评价,放大生成。

  多元评价的理论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纳,评价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的工具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采用。评价的'主体也从教师一锤定音到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而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成员——教师更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细心发现学生积极的有创意的见解,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努力以真诚的微笑、鼓励的语言、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放大资源的生成。

  案例四:《长方形的认识》

  教师为了揭示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安排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打开学具袋,从里面取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四根小棒(两长两短),在桌上摆出一个长方形。其中一位学生摆成如下形状:

  师:展示学生的正确摆法后,展示该种摆法。

  生:大部分学生掩面而笑,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竟笑出了声音,口中还不停地嚷嚷这不是长形,这不是长方形!

  师:(一脸严肃)嘲笑别人是最没有礼貌的行为,我相信A同学这样摆一定有他的原因。请你说说你的理由。(面带微笑充满期待地看着A生)

  生:(小脸涨地通红,结结巴巴)我的另一根小棒被我一不小心弄丢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所以你才摆出了一个有缺口的长方形,如果给你一根你能摆出一个完美的长方形吗?(手里放了一长一短两根)选择一根吧,你需要哪一根?

  生A: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较长的一根,熟练地摆了上去。

  师:为什么选择这根呢?

  生A:因为长方形的上下一样长,左右也一样长。

  师:真了不起,不仅知道长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还明白长方形对边相等,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他怎么样?

  生:由衷的鼓掌!

  师:除了赞扬的鼓掌,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以后不能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

  生:要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地帮助他!

  ……

  反思:如果没有生A摆出的有缺口的长方形,相信学生对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概念理解不会如此深刻,更不会有对长方形对边相等这样深层次的感悟!教师把解释错误原因的机会及时送给了学生,让学生挽回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给全班学生一个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评价中懂得—“嘲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上课时要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全新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种教学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这种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性强,感受深,比一般的教学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要随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它们绽放生命光彩。

【学会让课堂多一点动态美】相关文章:

学会理财让日子更从容哲理故事01-14

让学生做音乐课堂中的“自由天使”11-24

家庭成长故事:如何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07-12

论让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开花12-14

让幼儿在队列练习中学会对应的教育反思08-01

艺术美和形式美说课稿11-03

多媒体辅助教学让作文课堂生动起来论文11-19

如何看动态筹码分布进行股票操作09-21

动态内存空间的申请示范09-04

让幼儿在队列练习中学会一一对应的教育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