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和反省

时间:2022-07-03 06:16:0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和反省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和反省

  1、余文森教授对某些课堂教学的反思与质疑

  ▲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 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使探究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有的课堂,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2、“有了”与“去了”

  ▲形形色色的“生活情境”有了,数学的本源性哪里去了

  顾泠沅指出:“引起兴趣的有内容本身,内容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的学习方式等,但一味追求兴趣的教学活动也会出现偏颇,人们注意到,知识不总是好玩的,也不总是容易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言,长效的核心知识必须作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干。”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道来,体现数学本源性。

  在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一幅彩图“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草地上零星地分散着几棵小树,还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小白兔是一对一对(两只两只)在一起的,一共有6对”,而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有这幅图你能想到什么?”全体学生异常兴奋,纷纷指出绿茵茵的草地、小桥、小树、小河等等,还有学生联想到生态和谐、平衡、保护大自然等等。转眼间10分钟过去了,教学进程仍然停留在对于问题情境的衬托物(绿茵茵的草地、小桥、小树、小河等)的处理上,而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转移到小白兔的数量上来,教师的引导不能尽快步入2×6的正题。其实,这段情景设计的目的在于导入“6对小白兔蕴含了乘法2×6”这一数学内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种教学都是低效的,尤其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学科解读,的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在我看来,数学课堂本姓“数学”,虽然数学课堂也是教育活动,但绝对不是一般的教育活动,而是特定的、具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教育教学活动,数学课堂的本质在于教给学生“戴一副数学的眼睛看问题,智慧地生活、学习”。

  ▲热热闹闹的“操作活动”有了,内化、抽象思维哪里去了

  案例1:操作了就等于经历了吗

  一位教师执教“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可谓煞费苦心。先由教师演示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让学生观察、猜测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学具来验证猜想,教师进而归纳推导出体积公式,最后再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在练习反馈中,教师出了一道判断题: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无一例外地判为对。“奇怪”!整节课一系列的操作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吗?

  由此,我们反思:学生操作了就等于经历了吗?

  案例2:长方形的面积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面积呢

  生:用面积单位摆一摆就知道了。

  生:用直尺量量它的长和宽乘起来就是它的面积。

  生:老师,我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简单呢!

  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的请举手。

  (小手林立差不多占全班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爸教的。

  生:我还看书了。

  师: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之后汇报

  生:我这个长方形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为8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

  生:4乘2得出来的。

  生:这是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我用面积单位透明纸片去摆,知道面积为16平方厘米,也就是8与2的乘积。

  生:我这个长方形长为7厘米宽3厘米,面积为7乘3=21

  师:为什么长与宽的积就是面积呢?

  (学生沉默不语一会儿一个男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长与宽的积就是这个长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

  终于有学生悟出一点其中的道理,教师就赶紧顺势在电脑上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也人云亦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一节课下来,教师反思了一下无味的课堂:为什么学生对这节课的操作活动没有以往的热情?教师原本设想是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感悟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实际上班中的的学生似乎知道了,课堂上表现出一种先知先觉现象,他们懒得去思考去感悟;但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时,他们又似乎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的味道,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用结论去推出结论。教师再次审视了这节课的题目摆一摆。“摆”字在他的眼前放大了,豁然开朗“摆”字是这节课的魂,应在“摆”字上做文章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智慧。

【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和反省】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总结07-05

小学数学教育课堂随笔04-29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07-04

对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06-13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分析思考05-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7-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2-04

小学语文《狼和小羊》课堂教学实录07-04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的课堂教学实录07-04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技巧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