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教育提供的课堂视野

时间:2021-01-03 09:17:38 语文 我要投稿

浅谈文学教育提供的课堂视野

  在文学立科百余年后,陈平原再度提出了“文学”如何“教育”的问题。2016年,他将自己5年前问世的《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一书大幅增订,并添加副题“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作为自己思考这一问题的阶段性总结,郑重推出。

浅谈文学教育提供的课堂视野

  “文学教育”原本不是新鲜话题,既往研究不但汗牛充栋,且已形成若干范式。或是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三分的知识框架中生成的文学史学,或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围绕专业著述做出的相关论述,或是在教育史的视野中对于课程设计与教育方法进行的往复推敲。三者不仅各自渊源有自,而且因属不同学科,彼此之间也泾渭分明。陈平原在进入这一问题时并未因循任何现成理路,而是从反思故有范式得以奠立的制度前提———学科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出现与壮大入手,在文学史、学术史与教育史的交汇点上重新激活了这一命题具有的历史势能与现实潜力。在他的研究中,“学科”不再是不证自明的前提,而是被视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文学、学术与教育三种维度在其中冲撞、拉扯与交融。而他对于文学教育问题的思考正是在这一背景中进行。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论述不仅与以往观点及其背后的学术观念拉开了距离,而且从根本上提升了对于这一命题的认识水平与讨论境界。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增订本)》凡44万言,计12章,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主干,占到了总篇幅的将近一半,以晚清及至1960年代文学史学科在现代中国的发端与建构为参照,以细针密缝的功夫考察了几代学人对于文学如何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与一般论者在涉及这一问题时大都通过采撷前人言议以推进论述的做法不同,陈平原更为在意的是其间的实践层面。这便是他所说的在第一部分乃至全书中“自认为最有心得的,不是桐城与选学之争,也不是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的张力,而是对于‘文学课堂’的发掘与表彰”。

  在陈平原看来,“后人论及某某教授,只谈‘学问’大小,而不关心其‘教学’好坏,这其实是偏颇的”,因为“对于教授而言,每堂成功的课,都是一次与听众合力完成的‘表演’”,需要“教案精彩且能临场发挥”、“兼及教书与育人”、“学术上具有前瞻性”与“顾及学生感受”。可见在学术史上,尤其是谈论文学教育的脉络之中,文学课堂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科建构、课程设计与专业著述。换句话说,文学与文学史不仅是写出来的,也是讲出来的。而讲出来的文学与文学史,其影响可能更为直接、根本与多元。

  陈平原讨论文学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贡献,便是提供了一种“课堂视野”。他把文学教育从叠床架屋式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还原为一项兼及历史感与人情味的系统工程。其中有对大潮流的判断,也有对小环境的体贴,更有对心情与心境的敏锐捕捉及通达理解。于是,康有为与章太炎对抗学科化的努力、鲁迅等人在课堂内外的笑声、朱自清对于新文学学院化的'探索、黄侃等人的诗意人生、沈从文对于文学创作的教育实践、顾随与钱穆分别以词人与史家的身份登上文学讲台,就统统被纳入了考察范围,并成为了高度内在于文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一个世纪的文学教育及其利弊得失,也因此活了起来。

  钩沉与考辨已经隐入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当然是一项返回现场的学术工作,但触摸历史的目的更在于打开新的论题与论域,于史实中求史识,进而鉴往知来。重构历史感旨在为现实及未来提供某种方向性。而陈平原打捞与缀合文学课堂的努力,正可作如是观。

  在文学史、学术史与教育史的交汇点上探究文学如何教育,意味着背靠不同学科的理论资源而又不被彼此壁垒森严的问题框架收编,面向历史的原生状态而又不至流于空疏、浮泛或者后来者的一厢情愿。陈平原得以在小与大、实与虚、细节与整体以及个案与通例之间穿梭自如、拿捏精当的关键在于从历史现场中发现了人,并以人为支点重新结构了历史叙述。

  全书的第二部分正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考察。值得一提的是,陈平原对于论述对象的选择饶有意味。他格外关注那些生不逢时却又在历史夹缝中百折不回的前辈学人。无论是身影模糊的黄人,还是作为新文化的对立面而长期被“打入另册”的林纾,皆属此类。即便谈论鲁迅,他的立足点也是对其学界边缘心态的抉发。而“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在陈平原看来,也是蹉跎半生的疲惫旅人。他们当然为20世纪中国学术贡献了宝贵经验,但也留下了无尽的困惑、教训与遗憾。这些坚持与努力,只有回到人的本位,从个人境遇、个体生命以及个性化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的角度着眼,才能被提取成为一种有效的历史经验,此即谓“返本开新”。

  当然,陈平原以人为视角,依托文学课堂进入对于文学教育问题的讨论,并不等于完全抛开学界的既有成果而另起炉灶。已有范式虽是他的反思与对话对象,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也同时被他汲取。《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增订本)》 最后四章构成的第三部分,便是十分标准的学术史论述。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增订本)》虽系历史研究,却也在深刻回应着学界的现实关切。其中有学问,但更有一代学人的心情。在文学史、学术史与教育史的交汇点上追问文学如何教育,既是一种学术眼光,也是一种现实路径。

【浅谈文学教育提供的课堂视野】相关文章:

学校课堂健康的教育知识12-04

浅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11-28

浅谈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08-14

幼儿语言文学教育反思04-18

浅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2-21

浅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范文12-05

军医提供的生活小常识01-19

浅谈现象学教育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23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大专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2-04

浅谈多媒体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堂的作用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