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子和原子课堂笔记

时间:2021-01-02 15:43:07 语文 我要投稿

化学分子和原子课堂笔记

  篇一:

化学分子和原子课堂笔记

  一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如闻到花香,闻到酒精香味,衣服晾干,蔗糖溶解,某些物质的挥发。

  另外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如太阳下晒衣服干得快,糖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B无论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分子都在运动。

  (3) 分子间有间隔。如 蔗糖溶解在水中,水的体积不变。100ML的水与100ML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另外A固体时分子间间隔较小,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所以气体易压缩。

  B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大,如 热胀冷缩, 体温计汞柱的上升。

  C物质三态变化时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变化的结果,但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二

  (1)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如电解水。

  (2)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成原子,但分到原子就不能再分了(即最小),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4)得到的信息:

  A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B 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三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纯净物

  混合物

  

  (1) 心中清楚: 一种分子表示一种物质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3)一个分子中 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

  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可以由多个原子构成

  可以由单个原子构成,但在化学中,我们说这种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铁由铁分子构成,不这样说,而说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

  篇二:初中化学原子与分子总结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数字表示意义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H2O

  元素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离子概念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 、OH- S2-、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原子团概念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 HCO3- NH4+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篇三: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区别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分子、原子的层次来

  认识物质的构成.

  2.初步理解分子的特性.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采用的目的.

  4.知道分解反应并能区分分解反应.

  二、分析内容

  A.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练一练】

  1. 分子与原子的主要不同点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C.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是连在一起的没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分

  2. 二氧化碳、双氧水(H2O2)和液氧中都含有 ( )

  A.氧气 B.氧分子 C.氧元素 D.游离态氧

  3. 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

  表示该元素的游离态的是( )

  A.H B.H2 C.Cu D.N

  4.保持三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

  A.硫原子 B.氧原子 C.氧原子和硫原子 D.三氧化硫分子

  5.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发生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分子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6.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是由于 ( )

  A.分子体积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质量小

  7.有时没有盛满开水的热水瓶瓶塞会弹出,其主要原因是 ( )

  A.水分解成氢气、氧气,气压增大

  B.水分子间间隙受热变大,气体体积膨胀

  C.水分子受热膨胀变大了D.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8.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1)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下列空格上,选择填上“原子”或“分子”,“物理”或“化学”。

  纯净的水都是由水________构成的。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急剧增大,这并不是水________本身增大,而是水_______之间的间隙增大所引起的。水分子是由氢_______ 和氧_______构成的。当水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其实质是,水______在电流的作用下,分解出氢_______和氧_______,氢_______和氧_______不能独立存在。每两个氢__________结合成一个氢________,每两个氧________结合成一个氧_________。在________变化中,________本身没有变化。在________变化中,_________发生了变化,构成原物质________里的________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_________。

  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1.993× 10-27千克)的1/12(1.6605× 10-27千克)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例2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 10-26千克 ,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8 B.2.657× 10-26千克 C.16克 D.16

  【练一练】

  1. 某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其实际质量为m Kg,则相对原子质量

  为56的铁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 )

  A.14m/3 g B.3m/14 g C.14/3m g D.3/14m g

  2.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水 B.苯 C.铁 D.一氧化碳

  3.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镁 B.氧化镁C.氧气D.碳

  4.用“原子”、“分子”、“元素”填空

  水是由氢、氧两种_______组成的;水是由许多水________聚集而成的;电解水,水_______变成氧______、氢______,氧_______结合成氧________,氧______聚集成氧气,氢_______结合成_______,氢_______聚集成氢气;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_______向空气中扩散.

  5.某研究小组对用H2O2分解生成H2O和O2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往盛有5 mL 5%H2O2溶液的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 ②往盛有5 mL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 g MnO2,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③往盛有5 mLω% 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 g Fe2O3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④经检验,②、③中反应后试管中仍分别含有a g MnO2和a g Fe2O3。 问题:(1)MnO2、Fe2O3在上述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③中H2O2的浓度(ω%)以_____________为宜。

  研究小组还对溶液浓度、催化剂的种类等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下表选取了部分实验数据:

  用足量等体积H2O2溶液制取相同体积O2所需的时间

  问题:(3)从上表中能得出哪些结论?

  6.在下列空格上,选择填上“原子”或“分子”,“物理”或“化学”。

  纯净的水都是由水________构成的。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发生的是 ________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急剧增大,这并不是水________本身增大,而是水_______之间的间隙增大所引起的。水分子是由氢_______和氧_______构成的。当水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其实质是,水______在电流的作用下,分解出氢_______和氧_______,氢_______和氧_______不能独立存在。每两个氢__________结合成一个氢________,每两个氧________结合成一个氧_________。在________变化中,________本身没有变化。在________变化中,_________发生了变化,构成原物质________里的________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_________。

  7.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意义.

  (1)2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能保持臭氧(O3)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OB.O2C.3O D.O3

  9.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必须按正确的操作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装配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3)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开始出现的气泡不能收集?

  (4)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成后,如果先停止加热,不把导管移出水槽,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5)如果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为什么要将导管伸到接近瓶底?

  (6)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时,用什么方法来检验集气瓶中的氧气已收集满?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秋十月,坐在教室里闻到飘进来的桂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水不能燃烧,电解后生成的氢气能燃烧,说明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分子和原子是不同的微粒,相互间没有联系

  11.下列方框中,表示2个氯分子的是

  12.下列符号中,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 )

  A.HeB.H2C.2H D.H2O

  13.下列关于三氧化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三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三氧化硫是由硫和臭氧组成的

  C.三氧化硫是由三氧化硫分子构成的

  D.每个三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三个氧原子构成的

  14.下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

  下列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

  A.CO2 B.SO2 C.H2O2 D.O2

  16.实验室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主要实验步骤有:①装药品 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加热 ④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熄灭酒精灯 ⑥收集气体 ⑦将导管移出水槽。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②①④③⑥⑦⑤

  C.②①④③⑥⑤⑦ D.①②④③⑥⑤⑦

【化学分子和原子课堂笔记】相关文章:

课堂听课的技巧和原则12-07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08-13

《大林和小林》读书笔记11-28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书笔记09-13

《燃烧和灭火》的课堂实施与课后反思12-0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篇12-08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15篇11-11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书笔记15篇10-09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书笔记01-23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书笔记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