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的阅读教学

时间:2022-07-02 17:02:26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思维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能力?“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引导学生弄清小拱的总数及其与大拱的位置关系,认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好处,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不是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培养阅读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是落实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的前提,否则阅读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

新思维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有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之分

  对于阅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现代汉语词典》);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李锦英)。

  这里所谓的“内容、意义、思想感情”就是文章负载的信息。那么,上述的说法也可以表述为,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其负载的信息的心理过程。一般而言,这定义是准确或比较准确的。以此来审视前文提到的“大拱、小拱”的教学,确乎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就阅读的性质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阅读:一是文章阅读。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以文字为载体的作品的阅读,读者从中获得的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或生活的信息。二是语文阅读。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

  语文阅读与文章阅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书面言语在其中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在文章阅读中,书面言语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在语文阅读中,书面言语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通过阅读让学习主体感悟、理解、吸收、内化书面言语,学习积累语文感性经验;同时,要相机了解书面言语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组段成篇的基本知识,了解文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功能,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感性的语文经验得以升华提高,并在反复实践中形成文章的读写技能。而上述三个关于阅读的定义则忽视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的根本区别,其所指只是文章阅读,而不是语文阅读。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阅读定然只重引导学生获取书面言语负载的信息,如前文提到“大拱、小拱”的教学,自然只是文章阅读。借助“大拱”、“小拱”、“两肩”、“各”这些文字准确地还原出赵州桥的桥型,把握其设计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肩”换成另一个词,通过对比,学生便明白“肩”字用得何等准确,何等形象!让学生讨论删去“各”行不行,若不用“各”原意该怎样表达,学生便会体会到“各”字的使用何等精当,何等简明!这里施教者依然没有忽视让学生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但重点已放在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这才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

  二、阅读能力有文章阅读能力和语文阅读能力之别

  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是以了解文章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张鸿苓);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李锦英)。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有哪些?一般认为,有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并以理解能力为核心。

  那么,什么是理解和理解能力呢?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阅读中的理解能力,是指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和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了解其本质含义的能力(张鸿苓);阅读时,注意力集中在所接收的信息上,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旨,联系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对文章所反映的知识信息进行一系列推理、联想、抽象、概括。还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陈亚丽);读物的作者将心中的“意”外化为“言”,读者反过来,将作者的‘宕”还原为“意”,这就是理解和理解的过程(易斌)。

  上述的“本质含义”、“文章内容”和“意”也就是书面言语负载的信息,所以这里所谓的理解能力,换言之,就是从文章的书面言语中获取其负载的信息的能力。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演绎出,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阅读能力,主要的就是从书面言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书面言语负载的信息正是文章阅读的实质。因此,上述不管是对阅读能力,还是对阅读能力构成要素以尽理解能力的认识,无不建立在把一切阅读都视为文章阅读的基础之上,所谓的阅读能力只是文章阅读能力,而不是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既有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之分.相应地,阅读能力就有文章阅读能力和语文阅读能力之别。那么,什么是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构成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是:

  1.语言能力。即对课文言语的辨别、理解、吸纳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它又包含下列几个要素:

  ①认读能力。指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辨识的能力。具有能够认知字形,读准字音,解释词语,明了句意,把握语段的能力。

  ②理解能力。就理解的对象而言,理解能力既有对书面言语负载的信息的领悟和认识,又有对言语形式的领悟和把握。既要通过课文言语认识课文表达的内容,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体会表达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③内化能力。从所学课文中吸纳语言材料,充实语库,要求所牢记的语言材料必须是活生生的,比如词语,不仅应牢记它们的音形义,连同它们的情味感、色彩感、形象感、分寸感也要一同积淀于脑中,渗进“筋骨”,化为“血肉”,从而内化为语文素质。其标志是:运用时信手拈来,词随意遣,准确传神。

  ④运用能力。即能把从课文中习得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

  2.评价能力。指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3.创造能力。即从课文中汲取各种知识、思想,并超越作者的认识和体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使智力、能力得到升华。

  语文阅读能力与文章阅读能力有两个根本区别:①构成要素的核心不同。文章阅读能力以理解能力为核心,而语文阅读能力则以语言能力为核心。②能力高低标志不同。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低以理解能力高低为标志;而判断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则看其能否最大限度地把课文言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敏锐的语感。两种阅读能力都有其层次性,都是螺旋式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方面,语文阅读能力螺旋式地提高,就会转化为相应层次的文章阅读能力。没有语文阅读能力,就不会有文章阅读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在文章阅读中部分学得,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故培养文章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文章阅读能力是由语文阅读能力转化而来,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培养文章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两种阅读双轮并进,切实培养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不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阅读。语文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结果是,文章阅读能力失去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本源和条件。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对语文教学,对培养阅读能力,犹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改革的思路是双轮并进,切实培养阅读能力。

  (一)一“轮”以语文教材为本,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以学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语文阅读能力。语文阅读能力既以语言能力为核心,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得语言是在听读实践中把客体外部的书面言语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积淀语感,在说写实践中,迁移运用,从而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形成语言能力。所以,建构学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实践感受。语言能力以语感强弱为标志,而语感虽有理性的参与,但始终没有脱离感性的范畴,所以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进行足够的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不断往复,言语符号的感觉和知觉才能融合升华,感性和理性才能统一,才能使有意识的判断演变为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领悟。

  2.自主参与。语言能力归根到底是学习主体长期对各种语言作品的反复体味、吸收内化和迁移运用的产物。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去,目视,耳听,口诵,心思,手写,在言语情境中切实感悟到意蕴和规律,切忌越俎代庖。

  以学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

  1.初读阶段,侧重认读感知训练。主要训练内容有:学会生字新词,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读几遍课文,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初步了解课文概貌。

  2.精读阶段,侧重揣摩品味训练。精心选择值得揣摩品味的课文言语,让学生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玩味精妙的构思,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或咀嚼富有个性的对话等,并从中获得课文的意蕴、主旨。这一阶段还要相机进行思维训练,指点读书方法。

  3.巩固阶段,侧重迁移运用训练。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并以读写结合为重点,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手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4.教学全程,重视语料内化训练。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阅读教学过程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一是诵读;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感知、品味、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二)一“轮”以课外读物为本,进行文章阅读教学。有两种安排:一是腾出课堂教学的。 1/4或互1/5时间用以自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地阅读;二是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文章阅读教学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1.自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由读写,自由思考,自由讨论,自由笔记。但充分的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是个组织者,根据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既有弹性又相对统一的文章阅读目标,对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应提出既有差异又大致统一的要求。对读书的方法除个别指导外,应进行统一的指导。此外,还应通过组织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笔记交流展评,朗读、速读、读写知识竞赛等,对文章阅读进行必需的管理和检测。

  2.广泛性和规定性相结合。学生文章阅读的材料,宜广不宜窄。但学生由于年龄、认识能力所限,对读物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选择怎样的读物应有所规定。

  这种文章阅读,一方面促进了语文阅读能力向文章阅读能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从语文阅读中习得的语言可以在文章阅读中得到应证和强化,并且还可以从中丰富词汇,积累语文感性经验,反过来促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从大量的文章阅读中。可吸纳大量的文化、思想、科学领域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既为习作提供源头活水,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新思维的阅读教学】相关文章:

艺术教育的创新思维12-19

探究创新思维与设计哲学论文07-04

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2-23

人力资源管理必备的新思维07-13

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09-27

英语阅读教学反思07-03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11-01

教育创新思维心得体会范文09-16

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2篇03-18

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4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