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时间:2022-04-12 15:05:2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教学研究现状,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篇1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来说,阅读的比重比较大,通过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阅读也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也要求在具体教授语文的过程中,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针对突出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课堂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场所,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水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比较科学正确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师占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作用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仍然处在主体地位,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教,让学生被动地学,学生的参与比较少。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他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进行阅读讲解的时候,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只是要求学生们集体进行回答,其实这种方式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同时老师也不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学生进行解答,而且学生也没有机会去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课堂中,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从小学生自身来讲,他们缺乏阅读的兴趣,所以本身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学习,尤其是做阅读题的时候,容易退缩、容易放弃或者是胡乱答题,不能够静下心来去仔细阅读,去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另外,小学生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少,这就会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阅读水平比较低。

  3.教师不能够做好积极的引导

  小学生在初次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一定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引导,如果教师的引导效果比较好的话,那么整个班集体的阅读水平就比较高,而且在阅读数量方面,阅读范围方面,都会得到良好的提升。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从而导致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进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营造阅读氛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方式,要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促进教和学相统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老师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在阅读讲解的时候,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采取对话式的讲解,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比较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能够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2.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一定要培养阅读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当然,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教授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说大体浏览法、摘要法、跳读法等等。另外也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促进学生能够自身解决阅读问题,从而让他们有荣誉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做好引导,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3.定期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以及班级可以具体开展一些有关阅读方面的竞赛,首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说在班级中,语文老师就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讲故事活动,或者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手抄报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枯燥的阅读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4.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相应的阅读模式

  其实不同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就应该根据差异性,积极地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阅读模式。比如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应该接触一些内容比较简单、不太深刻的内容,应该进行快乐阅读,从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一定的乐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应该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一些比较深刻的内容,而且应该从阅读中吸取一些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视野,不断强化阅读能力。

  教师在具体进行阅读讲解的时候,不仅仅要特别重视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关的阅读能力。其次还要通过更加有趣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而且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魅力,结合生活实际处理阅读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卓.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唐雪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篇2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经历了由起步到深入、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上下教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各种风格竞显异彩。但是,与任何改革的进程一样,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我们必须看到,在较大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仍呈现出以下诸种情况。

  1、以教材立意式。此种课堂误以为教材即是教学,因此,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一篇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的中心及这一篇的写作特点。

  2、以写作为归宿式。此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

  3、以考点构架式。此种课堂将所学课文按考试阅读模式训练: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二、对现状的探因思考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对读写结合的浅表图解,也有对进行素质培养的阅读教学能否应试的困惑。但是,如果撇开高考制度不论,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阅读教学过程的封闭、单极、无序。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尚未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人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

  2、尚未摸索出阅读教学的科学规律。心理学家把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叫做能力。阅读能力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其基本功是理解与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阅读的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读者就必须具备分析、综合、联想、想像的思维能力。如此复杂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观规律的,它的内核也是有等差级别的。一般认为以下能力呈现着递进的级别:认读、理解、分析、筛选、鉴赏、评价(含怀疑探究)。

  在中学教学中对以上这些能力如何进行统筹安排?阅读教学有无科学规律?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实践证明依循层级,分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他的阅读教学规律有一定的效果。

  依循层次,即在宏观上按能力层级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分步进行,即在单篇阅读中按通读,整体把握,精读,品味赏析,研读,扩思质疑三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他,即在阅读的三步中不面面俱到,只突出学习该年段应习得的能力。如《季氏将伐颛臾》,编排在解析能力年段,则重点学习能否整体感知本文内容、能否读懂句子含义、能否理清三告三对的结构等;编排在鉴赏能力年段,则应在通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赏析三告三对是如何层层推进的、设想冉有闪烁其词、推诿责任时的神态、揣摩孔子晓之以理、喻之以害、言之以本时的心态;进而提出你对孔子的政见有何看法?今天应不应'陈力就列,不能则止'等。

  3、尚未构建出自主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强调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11期已有部分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

  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篇3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但是,语文课堂上轰轰烈烈的表面现象并不应掩盖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阅读教学走入了误区。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公开课、研究课,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二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应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如果依旧套走老路,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更是不容乐观。

  三是阅读兴趣的淡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然而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情感产生不了共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对关键字词不加以引导、理解,学生在阅读中也就不能表现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干巴巴。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长久以来,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四是阅读评价的缺失。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学生的阅读机会极少,阅读评价更是几乎为零,对于学生毫无激情的朗读,教师并没有给予评价及指导,阅读评价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三、对策

  实施新课程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也必将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应变,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了真正走进新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有哪些对策呢?

  (一)主动走进新课程。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新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呼唤综合型教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同时,还得善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学会新的教学技能。

  第五,强化集体备课中的教研意识。备课组要做到早安排、早计划、早分工,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把学习、探索、实践新课标、新理念作为研究活动的重点。教导处及课改领导小组的所有成员更要深入到备课组参与集体备课,督察活动落实情况,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并通过研讨课探路,公开课展示,评优课提升等方式促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3.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四)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1)明确“读”的意义。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

  (2)训练“读”的技巧。如果教师能重视范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到位: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把握语调、感受节奏,理解意蕴、感受情理;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那么,学生便能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

  2.培养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读书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训练学生通过形象地、逻辑地、联系地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3.培养圈画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读书时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要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随时翻阅词典,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达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4.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教师还要营造大阅读的氛围,创设阅读的环境,营造阅读的心情,构建阅读的平台,促使学生由“要我读”的观念朝“我要读”转化。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篇4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阅读教学为先导,由建国初期至今的教学大纲无一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大凡有一定教龄的语文老师都在阅读教学方面下足功夫,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注重老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课标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 ,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仅 “自己”一词就出现九次: “拓展自己的视野 ”、 “有自己的心得 ”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 “作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给学生 “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已是当务之急了。

  简单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阅读指导,对学生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这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对一个学生而言,要具体到:若干时间内的阅读量多少,内容如何,怎样指导阅读等。

  吕叔湘认为学生每天要读5000字才能形成起码的阅读能力。有起码的阅读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知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对生活中复杂想象的理解,对微妙情感的体味。阅读之于写作更是如此,“阅读是写作的根,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不要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而要保证学生阅读的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阅读效果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以自觉的态度来阅读。要让学生把阅读任务逐渐变为自己的阅读需要。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阅读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品味这类情感,才有可能受到熏陶、感染,达到阅读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引导阅读方面,各人又有各人的做法。条件较好的学校设置了阅读课,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学生爱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另一种是让学生将课外书带到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看书,老师在讲台上看学生看书。事实上这两种都是 “放羊式”的阅读教学,鲜有教学的意味在其中,更不要提及阅读效果。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文化书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读什么,这是个问题。基于此,我认为阅读的书籍应该有益,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广阔的、深邃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科技与人文的,只要是“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

  基于“阅读是一种综和性的活动”这一实质,我认为学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或精彩或粗陋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体验说出,利用“交流”这种形式是较可行的。同学和同学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体验碰撞,将使思想得到沟通,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再思考获得更精彩的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就获得两种以上的思想。美学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意义上,交流的读者比没有交流的读者,在单位时间里应该有双倍的收获。至于如何交流,采用的方式也可是多样的,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谈话式的交流

  这种方式是现在电视上常用的一种,如“艺术人生”、“面对面”等节目。可由一位学生主持,几位同学针对同学近来所看的某些作品进行交谈,其他同学可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参与的学生面广,气氛也比较热烈,其不足之处是这种方式较费时。

  2、沙龙式交谈

  这种形式是将全班同学围坐成圈,谈谈自己近来所读及较大的收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多样;不足之处是没有重点,有漫无边际的感觉。

  3、展览式交流

  这种形式是将学生新近阅读的作品心得做成手抄报,而后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不足是少了一点气氛。

  4、演讲式交流

  可举行“名著演讲”比赛。这种形式的互动性强,但参与的人较少。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即学生在阅读过程进行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做书的主人,作者平等的对话者,而不是作者思想的俘虏。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索是学生应具备的阅读品质。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看法,努力使整个阅读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又有不同的收获。一场阅读活动的结束,学生的思考并未停止,他们的思想将继续展翅飞翔。

【阅读教学研究现状】相关文章:

绘本阅读教学现状11-15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报告01-01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01-03

教育教学研究05-17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4篇02-16

对于农村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报告05-16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01-03

教育教学研究15篇05-17

教育教学研究(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