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

时间:2022-07-02 16:33:2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教学实践也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从朗读上多下功夫,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积累文字,体悟情感,习得方法。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我在执教《乌塔》一课时采用了导语激趣法:“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课文放声朗读几遍。”这样学生很快产生兴趣,进入情境,认真朗读。

  二、 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质兼美,可读性极强的不同课例,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并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赏析中加以品读,在品读中体味语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设计《月光曲》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以后,就可以启发学生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好奇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溪流。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学生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她真是身残志坚啊!”这不正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吗?这样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情感,了解人物性格,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得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的朗读要求: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首先要做到“正确”:发音清楚响亮,要求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读,并且要读出停顿、轻声和儿化韵。读正确,这是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

  注意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让他们反复朗读,让他们在朗读时做到停顿恰当,不断续、不重复、不结巴,快慢适当,通顺流畅,如数家珍。对那些难读或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要细,不能操之过急。

  四、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恰当地,充分地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是必要的。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相关文章:

编导考试中朗读的技巧07-12

朗读者中关于读书的句子(通用260句)04-20

怎样看待小说《朗读者》中Hanna Schmitz的尊严与荒诞?07-10

阅读教学中教材整合与实用性论文07-04

朗读的技巧12-17

朗诵朗读的技巧11-24

雨巷朗读07-04

秋天的图画朗读07-04

漫谈朗读教学07-03

课文朗读技巧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