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的名师课堂实录

时间:2023-01-28 09:25:26 语文 我要投稿

芦花荡的名师课堂实录

  《芦花荡》是一篇美文,尤其是在写战争的同类题材中,它的地位和风格是独树一帜的。孙犁写抗战,很少有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他的笔下,连战争都可以戴上“美”的光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名师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芦花荡的名师课堂实录

  篇一:芦花荡名师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大家平时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名人?

  生:有

  生1:周杰伦。

  师:喜欢周杰伦的同学特别的多,是吧?

  生2:赵子龙。

  师:赵子龙是?

  生:“三国”中的。

  师:很好。那么,大家平时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明星或名人的个人档案?

  生:有。

  师:这些档案资料里一般会涉及哪些内容?

  生:生日、星座、他喜欢的食物、颜色、出身如何等。

  师:纵观这些个人档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档案一般都非常的简洁或者粗糙,并不足以让我们去认识一个人,去了解一个人。那么,大家平时有没有试着为自己,或者为别人,甚至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一份人物档案呢?

  生:(摇头)没有。

  师:事实上,建立人物档案有很大的好处,老师这里可以随手举出几个好处来:第一,可以让我们为这个人物留名存档作为纪念,比方说,如果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转学了,我们大家是不是可以为他建一份档案作为留念呢?第二,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去剖析一个人;第三,还可以为我们的写作积累很多的人物资料。那么,咱们今天这节课呢,就是要为一个抗日明星去建立一份人物档案,这个明星来自哪里啊?

  生:芦花荡,白洋淀。

  师:对,白洋淀,人物出自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板书课题和作者)

  (从谈话引题,亲切、自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但还嫌罗嗦。本节课容量较大,入题在自然的基础上还要迅速。)

  二、建立人物档案

  师:现在每个同学的手头都有一份人物档案表,它是空白的,我把这份档案的建立分成了三大步,大家一起来说。

  生:知面——知人——知心。

  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呢?谁能猜透老师的心思?

  生1:我觉得这样分可以让我们一步一步更加地了解这个人物。

  师:哦。大家一定听说过这么一句话——

  生:知人知面不知心。

  师:“知面”就是对他的外在长相有一个认识。“知人”就是对他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知心”就是对他的性格为人有深入的了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三步来认识这个人物。

  (按照知面——知人——知心的顺序组织教学,符合小说阅读规律。)

  第一步:知面

  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步——知面。请大家来一个“看图说话”,就是根据人物档案表里的这幅插图和小说中的相关文字,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来给我们描述一下画面中的这个老头子,注意可适当的加入一些环境和情节。

  (教师巡视两分钟后)

  生1:在漫山遍野的芦苇丛中,有一个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他有短短的花白胡子和一双非常明亮的眼睛,他划着船向远方驶去。

  师:很好,非常简洁,但是,她在形容芦苇丛的时候用了一个形容词——漫山遍野,大家觉得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

  生:芦苇丛是长在水上的。

  师:所以,这里不能用“漫山遍野”这个词。我们可以换用哪个词?

  生:满塘。

  师:很好。

  (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学生的回答中的不恰当进行了有效而自然地引导。)

  生2:在一望无垠的芦苇丛中,有一个看似六十余岁的老头子,他那饱经风霜的脸留着一把短短的花白胡子,他用那看似瘦弱的身子有力地撑起小船,熟练地行走在芦苇丛中。

  师:行走?

  生2:不,行驶。

  师:很好。“饱经风霜”看出来了。(板书:饱经风霜)

  生3:大片大片的芦苇丛中,行驶着一艘小船,船上有一个年近六十的老头,他披着一件背心,穿着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上,手拿着竹篙,眼睛看上去特别尖利。

  师:(先纠正“篙”的读音)这位同学动词用得特别到位。“背心”用“披”,“短裤”用“穿”。

  (其实老师还应点拨同学回答中的“眼睛看上去特别尖利”,使课堂自然生成,以此解决“老了的鱼鹰”这一比喻的含义,并以教师的一段范文作为知面的整体感受。)同学们讲得都不错,老师也写了一段,但有点羞于见人。为什么呢?大家听一下就知道了。

  师:(有感情朗读)“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在那里,有一只小船飞速地从苇塘里撑出来,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只穿一身单薄的短褂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他看上去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 ,在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他悠闲地撑着船,出入在鬼子戒备森严的苇塘里。  他是谁?他在干什么?”

  师:现在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写的内容羞于见人了吧?因为老师这段文字里百分之九十八是剽窃咱们的文学大师孙犁的,老师只是对它进行了重新的组合。

  师:在文中,作者说老头子非常干瘦,他把他形容成是什么?

  (过渡有点生硬,按照以上点评中的做法可以避免这种生硬。)

  生:老了的鱼鹰。

  师:这个比喻用在这里合适吗?

  生1:合适,第一,老了的鱼鹰可能也是又干又瘦的;第二,鱼鹰和老头子一样,都生活在船里,出没在水上。

  师:外形像,生活区域相同。还有吗?

  生:……

  师:大家看,鱼鹰的什么东西特别厉害?

  生:哦,眼睛。

  师:对了,大家看课文,文中说老头子的眼睛怎么样?

  生:特别尖利明亮。

  师:是啊,老头子和鱼鹰还有这个相似点。所以,我们归纳起来说,这个比喻妙在两点,第一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非常相似;第二点是这个喻体“鱼鹰”是芦花荡中随处可见的,这就是就地取材,非常合适。

  师:文中类似的比喻还有很多,比方说,大家在第二段中就可以再找出一处来。

  生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里比喻老头子白天不出来,夜晚才出来。

  师:这是比喻吗?

  生:不是。

  师:而且,这老头子也不是只有白天才出来的啊?这里的“水鸟”可能有象征意味,但这绝对不是比喻。

  生2:“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这里,作者把小船比作“苇叶”,既是形状像,而且“苇叶”就是当地的特产,就地取材。

  师:分析的很好。老头子的小船在当地被称为“鹰排子”,它两头尖,船底突出呈三角形,可容两三人,行驶速度快,本是渔民放鱼鹰用的。你看,它的形状是不是很像长长瘦瘦的苇叶?这样的比喻句也使得孙犁的小说具有一种浓浓的什么味?

  生:乡土味,白洋淀味。

  (通过两个比喻句的品味,体会了孙犁小说的乡土味,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语文味重,但要把握句子呈现的最佳时机,否则留有明显的设计痕迹。)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是否可以感知一些老头子的性格特点或内在气质?除了刚才讲到的“饱经风霜”之外。

  生:精神抖擞。

  师:是的,精神抖擞,可一方面,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这是不是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生:老当益壮。

  师:(板书“老当益壮”)这是一个饱经风霜,却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对知面这一环节的目标回归,认识到老头子:饱经风霜、老当益壮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让学生在听读范文的基础上总结总体外在印象。)

  第二步:知人

  师:这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老头子形象,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步:知人。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大家根据你们的预习情况,一起快速地填写每一栏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抢答的形式。

  师:姓名?

  生:老头子。

  师:“老头子”可算是姓名吗?“老头子”可放在哪一栏?

  生:“文中称呼”栏。

  师:(点头)那么,文中提到过老头子的姓名吗?

  生:没有。

  师:没有的话,我们就填写入“未知”。

  师:性别?

  生:男。

  师:年龄?

  生:近六十岁。

  师:生活年代?

  生:抗战时期。

  师:政治面貌?大家知道什么是“政治面貌”吗?

  生1:我知道。

  师:你说。

  生1:我觉得文中老头子的政治面貌就是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

  生:这哪里算是“政治面貌”啊?

  师:大家不同意?

  生2:我觉得“政治面貌”应该是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党员等。

  师:还有“群众”,也就是无党派人士。那么,老头子的`政治面貌?

  生:(七嘴八舌)党员、群众。

  师:课文中有说是党员或群众吗?

  生:没有。

  师:所以,这里该填入什么?

  生:未知。

  师:家庭成员?

  生:无儿无女。

  师:好,大家这次眼睛很尖。生活区域?

  生:白洋淀、芦花荡。

  师:白洋淀由很多淀组成,芦花荡是其中一个淀的名字。

  师:服务对象?

  生:抗日将士。

  师:课文中有个说法,是“苇塘里的队伍”。

  师:工作范围?

  生: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师:课文第五段有,请大家把它划下来。

  师:所用装备?

  生1:小船、篙子、钩子、木桩。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芦苇”也是。

  师:“芦苇”是用来作掩护的,是长在那里的,不能算装备。

  生3:大米。

  师:大米是他要送进苇塘里去的,不是装备,是他工作的范围——运输粮草。

  生4:莲蓬。

  师:对,用来引诱敌人的。还有一个装备,他没有,但老师觉得很重要,是什么东西?

  生:枪。

  师:他不带一枝枪。厉害吧?

  师:个人名言?

  生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师:大家找的是不是这句话?这句话很能代表他的一种性格特点,具体是怎样的性格特点,等会再说。注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什么”、“什么”、“一切”。

  师:最爱的人?

  生1:两个女孩,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师:对,在这篇文章中,他最爱的是大菱二菱,当然,事实上,还包括其他像大菱二菱一样的好人,同胞。

  师:最恨的人?

  生:日本鬼子。

  师:最遗憾的事?

  生1:没有成功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

  师:为什么没有成功?

  生1:因为大菱受了伤。

  师:课文怎么说大菱受伤了?

  生:她挂花了。

  师:知道“挂花”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挂彩”了。

  师:对,也是指?

  生:流血了。

  师:对,普通的受伤还称不上是“挂花”,必须得是见血。那么,这种修辞手法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摇头)

  师:叫“婉曲”(板书),就是不直接说怎么样怎么样,而是用一个委婉的方法来表述。举个例子,比方说,人死了,人们一般不说死,而说什么?

  生:去了。

  师:对,“去了”,“走了”,“老了”,甚至有说“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死后,他说“马克思永远地睡着了”。再比方说,像老师这样的(用手抚摸自己身怀六甲的肚子),人家一般怎么说?

  生:有了,有喜了。

  师:对,有喜了,这样说,老师听了就非常受用。这些就是婉曲。

  师:好,我们再回来,最得意的事?

  生1:用钩子把日本鬼子钩在树桩上,用篙子打他们的脑袋。

  师:这是他最得意的时候,而且赤手空拳消灭了多少鬼子?

  生:十多个。

  师:所以,课文在形容他用竹篙打鬼子的脑袋的时候,有一个比喻句。

  生: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有不少学生在看到这个比喻时,开始由窃笑到大笑)

  师:有同学在笑了,说明这个比喻句很妙,妙在哪里?

  生:幽默。

  师:幽默是肯定的,另外大家看,相比刚才我们所分析的两个比喻句,它们是不是有一些共同点?

  生:就地取材。

  师:对。而且我觉得它特别形象。大家有没有在农村掰过或搓过玉米粒。

  生:没有。

  师:老师搓过,这玉米一旦太老了,晒得过头了,好搓吗?

  生:不好搓。

  师:对,就很难搓下来,用宁波话来说,就变得“拧皮皮”的了。所以,作者说,这是一些“顽固”的老玉米。另外,大家知道,“打玉米”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丰收。

  师:是啊,一举消灭这么多鬼子对于老头子来说,不正是一种丰收吗?非常形象贴切的一个比喻。

  (这一环节流程明快,以人物为中心整体把握了小说大略。对“装备”的争议和婉曲的修辞使课堂掀起一个小高潮。)

  第三步:知心

  师:好,这是“知人”,到这里为止,我们对这个老头子有了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了,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他,但我们可以说已经走进他的心灵了吗?

  生:还没有。

  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知面知人的基础上,再近距离地走进这个人物,以小说为依据,和小说对话,去发现这个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也就是“知心”。我们的主要依据是小说中对老头子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

  师:大家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头子?要有依据。

  (学生思考中)

  师:好,已经有四个同学举手了 ,还有更多的同学有自己的看法了吗?

  生1:我认为老头子过于自信了。二菱要洗脸,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这里,其实日本鬼子就在附近,随时会发现他们的动静,这种情况下,老头子还这么说,我觉得有点过于自信了。

  师:(板书“过于自信”。)很好,还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老头子的这一性格特点吗?

  生2:“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也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

  师:对,个人名言就是过于自信的表现。还有吗?

  生3:“不怕,他打不着我们。”已经挂花了,还这么说。

  生4:“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照不着我们。”

  师:对,三句话,都用上了同一个词——不怕。多么自信啊,血都流出来了,还能不怕吗?我们能不能模仿一下当时老头子的语气来读读看。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景。当时,险情还没有出现,人的心情还比较放松,所以,老头子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生:轻松的,慈爱的。

  师:是的,甚至可能还带点笑意。大家先自己读读看。

  (学生私下模仿)

  师:哪位来试试看。

  (没有人举手,教师点了一个女生。)

  生1:(低声地)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师:是不是过于腼腆了?谁再来试试?

  生2:(大声地,爽朗地)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师:怎么样?

  (学生们发笑并点头。)

  师:很不错吧?读出了自信劲。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句。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已经转过来了。小女孩惊叫,当时,险情出现了没有?那么老头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呢?

  生:自信地。

  师:对,除了自信,在读“小火轮”这三个字的时候,我们还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沉默)

  师:大家知道小火轮是什么东西吗?

  生:不知道。

  师:是鬼子的船,用煤烧产生蒸汽作为动力,其实比鹰排子先进多了,但是,百姓们却称它为“小火轮”。所以,这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蔑视的。

  师:对。谁来试试?

  生:(比较平缓)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师:(范读)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注意,把声音压一压,毕竟当时险情已经出现了。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句。当时,情况已经越来越危急了,老头子一边拼命往前推着船,累得是气喘吁吁,一边还得紧张地提防敌人的子弹,但他又不想让大菱二菱害怕,所以,课文中怎么说他的语气的?

  生:柔和。

  师:对,他的语气还是那么的柔和,带着安慰和自信,声音也不可能很大。谁来尝试?

  生1:(自信,柔和,大声)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师:不错,但声音还可以再低一点。(范读)

  (对重点语言的学生揣摩朗读及教师示范朗读,使老头子形象更可感。)

  师:好,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过于的自信了。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吗?

  生1:过于自尊。

  师:说说看,为什么?

  生1:大菱受了点小伤,老头子就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了。我就觉得他过于自尊了。

  师:课文是怎么具体表现他的这个“过于自尊”的?

  生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地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师纠正“飒飒”两字的读音。)

  师:从这里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大菱受伤后,老头子的自信心被打击了,然后什么开始作怪了?

  生:自尊心。

  生2:“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从这句话中,我们也也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如果不是因为自尊,他可能也不去打鬼子了。

  师:老头子要去报仇,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为了挽回他丢失了的面子。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板书“过于自尊”)

  师: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吗?(应采用曲问。否则教学节奏起伏感不强。)

  生3:我觉得这是一个爱国、充满抗日热情的老头子。从老头子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可他还那么精神,眼睛还那么明亮,这就可以看出他爱国,身上充满了一种抗日的热情。

  师:这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也许可以这么理解,我倒觉得,这里更多地可以看出他的老当益壮、干练、矍铄。不过,爱国和抗日热情是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使他变得那么精神。

  生4:我觉得还有一种机智勇敢。

  (师板书“机智勇敢”)

  生4:他面对敌人,摇船时候不带一枝枪能在河面上来来回回,出色地完成任务,而敌人都是有枪的,这很危险;还有他不带一枝枪,在木桩上把了钩子,然后就消灭了十几个鬼子,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勇敢。

  师:对于这一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断,在哪里?

  生:最后。

  师:在这里,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装备。

  生:船、钩子、木桩、竹篙、莲蓬。

  师:大家试着把出现在这一部分的提到“竹篙”的词语划一下,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生:“有一篙没一篙”、“有一篙没一篙”、“只一篙”、“又是一篙”、“举起篙”。

  师:大家注意到了,“篙子”一开始让我们感觉,这个老头子心情好像非常地?

  生:悠闲。

  师:“悠闲”这个词用得很好。但实际上呢,他这么做是在干什么?

  生:诱敌上钩。

  师:是啊,看似悠闲,其实每一举一动都是在诱敌上钩。咦,这“钩”还真是“钩”。诱敌上钩这一陷阱一直到哪里才真相大白?哪句话能充分点名钩子在其中的作用?

  生: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了。

  师:对,从这里,我们才知道,老头子这一切都是有意为之的。

  (这一语段抓得好!可以说是掀起了教学的高潮。抓住文本细节,深入体会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特点。)

  师: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吗?(应采用曲问。否则教学节奏起伏感不强。)

  生:对鬼子充满了恨。

  师:有恨必有爱,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什么?

  生:爱憎分明。

  师:爱的是什么?

  生:爱国,爱大菱二菱。

  师:哪里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这种爱憎分明来?

  生1: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师纠正两个“血”字的读音,并让学生课后搞清楚不同读音的原因。)

  师:这句话在文中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它既表达了一种爱,又表达了一种恨。而且在全文结构上,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既是承上又是启下,既是抚慰,又是发誓。爱憎分明,有仇必报。

  (爱憎分明这一特点可在填写人物档案爱憎中解决。否则冲淡了教学的高潮。)

  三、总结人物形象

  师:好,到这里为止呢,关于老头子的性格分析差不多已经完成了,我们“知心”的环节也快结束了。另外,我们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老头子有一个至高的赞誉是什么?

  生:英雄。

  师:对,英雄。但单单是英雄,是不是太笼统了?我们能否给“英雄”加个修饰语?

  生:抗日英雄。

  师:抗日英雄有很多种,比方说,八路军中的抗日将士也是抗日英雄。相比抗日将士,老头子来自哪里?(要得出“群众”这一答案,可走捷径,那就是已填写的人物档案中。)

  生:群众。

  师:所以,我们称之为?

  生:群众抗日英雄档案。

  师:(板书“群众抗日英雄”)所以,我们可以在“档案”两个字前面加个修饰语?

  生:群众抗日英雄档案。

  师:但这个英雄是十全十美的吗?

  生:不是。

  师:对,他有缺点。(划出板书中的“过于自信,过于自尊”)而正是这一点,更能够凸显出这个人物身上的什么性?

  生:真实性。

  (师板书“真实性”)

  师:另外,从他做事的方式来看,他的身上还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大家看,他能赤手空拳消灭十几个敌人,人家是单枪匹马,他连枪也没有啊。这可见他身上具有一种什么色彩?

  生:传奇色彩。

  (师板书“传奇性”)

  师:如果,我们在电脑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群众抗日英雄”,那么出来的结果只会有“老头子”一个吗?

  生:不会,会有好多。

  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老头子不停地复制粘贴,我们的面前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像这个老头子一样的群众抗日英雄群体。所以,这个老头子身上还具有什么性?

  生:代表性。

  (师板书“代表性”)

  师:接下来,我们可以填充档案中“他人评价”一栏,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上这么一句话?

  ——这是一个具有真实性、传奇性和代表性的群众抗日英雄形象。

  (生填写)

  师:事实上,八年抗战,敌人拥有的是洋枪洋炮,而我们却是小米步枪,土制地雷,但是最后,咱们却胜利了,这除了我们拥有正义外,还在于我们拥有千千万万象文中这个老头子一样的英雄的人民。是他们,铸成了一道道铜墙铁壁,保卫着我们祖国,是他们配合着抗日将士,配合着八路军、游击队,把鬼子赶出了白洋淀,赶出了中国。所以,我们说,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战争。

  (小结人物,画龙点睛,使形象升华。)


  四、后人寄语

  师:现在,这样的群众抗日英雄都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我们历史的书页里。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写下一句话,送给那些英雄们。

  (下课时间快到了)

  师:好吧,把这句话留作作业,老师在这里也写了一句,读给大家听听。“你手中的竹篙就如一根神奇的魔术棒,它赶走了日本鬼子,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可以仿写的形式展示,既是感受体验的提升,又是语言的模仿和积淀。)

  五、作业布置

  师:最后布置作业,请大家课外阅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为文中的水生嫂或者文中出现的妇女群体建立一份群体档案。如果觉得这个作业太难了,你也可以试着为自己或者他人或者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一份人物档案。

  (宣布下课!)

  篇二:芦花荡名师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生: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

  师:不错,能再说几个吗?最好残酷点的。

  生:炮火连天;血肉横飞……

  师:说得既多又好,“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煞是过瘾。今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芦花荡》(板书)也是描写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有没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生:没有。

  师: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在这篇小说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是那一片芦花荡。

  师:能不能谈你的印象?

  第一教学板块:走进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这段文字,传达给你什么信息?

  生:芦花荡的夜色是非常优美,非常安宁的(师:能不能想象一下这种情境?)

  生:晶莹的星星倒映在明澈的淀水里,微风吹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多么美的夜色啊,

  可是,敌人却侵占了我们的家园,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师:理解得很到位。“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为什么说“狠狠的”?

  生:沉默。

  师:这里是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我想,与这一句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样的。

  ②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生:我想,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师:是啊,就在芦苇荡、荷花淀里,孙犁看到了一处无形的力量,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③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师:你觉得应当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一句?

  生:很美好的语调。

  师: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中还有没有描写水淀月色的佳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生:《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师:很诗意的。文中还有没有写景的句子呢?

  生:④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师:你觉得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因为,天气热,鬼子才水,为下文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作了铺塾。

  生: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荷花下面歇凉去了。

  师:水淀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影?

  生:因为敌人严密的封锁。

  生: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清澈见底。

  生:⑤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生:我认为这句是写出了胜利的喜悦之情。

  师: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般境界。

  (师生齐读)

  穿插: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师: 去年春天,我曾经到过南京的雨花台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的时候,正是阴雨天气,虽然已是春末,但仍能感到那股逼人的寒气,空气中仍然弥散着血腥,仿佛30几万遇难同胞的阴魂不散。在这里,老师要问: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生:可能是白洋淀的战争没有那么残酷吧?

  生:可能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吧?他没有经过残烈的战斗。

  生:我想,可能作者不愿写这样令人悲痛的故事,而是写一些鼓舞人们的斗志的作品。

  师:我想,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的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师:好,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接着谈你对文章最感兴趣的地方,课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读完课文,文中的老头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他是一个抗日英难。

  师:你认为作者是如何刻划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生: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他与小姑娘的人物对话来刻画的。

  师: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很显然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

  生:人物的对话描写。(师板书学习重点)

  师: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写都极为出色,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

  生:《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

  师: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菏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第二教学板块: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师: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声音小,延长惊慌,害怕)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与前面的“她挂花了!”读来又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突出重音,声音稍大)

  “谁?”

  (课件)

  “谁?” 很平和的说;不耐烦的说;很吃惊的说;

  1、你真讨厌

  ——小学生甲对小学生乙如是说

  ——恋爱中的女孩对男孩如是说

  2、这小家伙就知道淘气

  ——一位老师对小孩子的家长说

  ——爷爷摸着孙子的头对别人说

  教师:通过比较可得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一语言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

  (应当读出“很吃惊,很意外,不相信,有如晴天霹雳”的意味。“谁挂了花”平淡多了。“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孙犁的文化哲学)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往前推了一把。(与前面几个动词比较。“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推”之轻松与“扒”之无力,充分表现出老头内心的沮丧。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的头。

  大女孩微微睁了一下眼,(受伤后的无力)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语速要放慢)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心理活动,可以猜想)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不理解):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很落魄):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流了这么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很有把握;过于自信)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过于自尊自信)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自尊心受到伤害)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三教学板块:通览全篇,感知人物形象。

  在同学绘声绘色的朗读之后,大家又对文章语言进行了细细的品咂。相信小说的人物已经在大家的脑海中挑跃,请大家谈一谈,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可用一个词来形容,从课文中寻找支撑观点的语言信息)

  1、一个矍铄干炼的老头子: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点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白描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外,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硬汉性格”。)

  2、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3、一个过于自信自尊的老头子;(“过于”你是怎么理解的?此处可组织一次辩论)

  甲方观点: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如: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藐视敌人的气概上)

  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十个人流血!

  当二菱对不想信时,他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痛打鬼子兵,找回了自尊,始终是非常自信的。

  乙方观点:“过于”是过头的意思,大女孩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三个“不怕”。(过于自信)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麽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3、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4、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为什么能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能够“出生入死”的来往于敌人的封锁线上?

  生:为了保卫自己的亲人,保卫自己的家乡。

  师: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孙犁曾在白洋淀附近,教了一年小学。使得他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他曾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一文中这样写道: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他曾经深情的追忆那段时光:他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项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孙犁(高潮语)

  我想,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头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请同学们课下每个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再作交流。

【芦花荡的名师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芦花荡名师的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名师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的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优质课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阅读答案07-03

《芦花荡》的教学实录07-01

《芦花荡》教学设计06-22

《芦花荡》读书笔记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