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时间:2023-01-28 09:01:29 语文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导语:《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中描写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才智过人。课堂实录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供大家参考。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一】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谁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主题曲?

  生:《三国演义》。

  师:在深沉悲壮的乐曲声中,我们仿佛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来到了那个战火分飞的年代,下面让我们走近《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继续领略三国时代的风云纪事,品评一代风流人物的事非与功过。

  二、学习七、八自然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周到,那样细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长叹一声,谁能把这个叹加上去,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不错,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样子,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呢?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

  生: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雾中借箭这一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生默读、师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地方,是吧?哪咱们就这样,挑你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好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远距离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师:你理解得不错,这是一场怎样的雾?(大雾)谁来读一下,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雾。

  生:这时侯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真是一场漫天大雾啊!同学们想,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看到了这场大雾,你们说鲁肃有什么感受?

  生:他这时候比较惊讶、吃惊。

  师:那么诸葛亮呢?他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

  生:心情非常高兴。

  生:他十分自信。

  生:他终于如愿以偿了,正暗自得意呢!

  师:好一个“如愿以偿”啊!但是我认为你只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为,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联系课文找一找,哪句话能证明这场大雾诸葛亮早已算准了?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

  师:此时诸葛亮心定气闲,成竹在胸,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太罗嗦,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直接写到了第三天四更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既简明,又不浪费笔墨。这样改好不好?

  生:不能改。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了这两句话,才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有大雾,如果直接说也许是碰巧第三天四更有大雾呢,就体现不出他的神机妙算,所以我们说诸葛亮能预测天气。(板书:预测天气)

  生:如果直接写第二天,他就没有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了。

  师:如果你是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不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而此时,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请他去干什么呢,是不是?他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神

  师:妙不妙?

  生:妙。

  师:刚才我们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们再仔细地读一读,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系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默默找句子,师巡视)可以前后桌交流一下)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可见,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想得那么周到,那么细致。咱们一起来读这两段话,(生读)可见诸葛亮了解曹操性格。(板书:了解人心)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生:笑着说的。

  师: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十一处,但只有一处加了一个笑字,请你们联系课文想一想,觉得诸葛亮此时在笑谁?

  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他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

  师: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怎么样。

  生:了如指掌。

  师: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曹操生性多疑,这种天气有敌人为攻,自然不敢派兵出来。

  师:对诸葛亮的笑,你还有别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他是在笑自己本领大,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师:这叫自信的笑。

  师:你们呢?都一样吗?

  生:他还在笑鲁肃,鲁肃不知道他的用意。

  师: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觉得诸葛亮还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所以诸葛亮怎么说的?

  生:他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回去交了箭,周瑜的阴谋还能得逞吗?

  生:不能了。

  师:这叫什么笑。

  生:这叫胜利的笑。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得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多么喜悦啊!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诸葛亮这一充满智慧、胜利的笑!

  生:齐读。

  师: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妙。

  师:那么,你觉得周瑜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想一想。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善于把握全面,宽厚待人。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是“借箭”。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三、总结

  师: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一五一十地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想)

  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下课。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二】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前老师请杨济清同学给大家讲个故事,仔细听哦,看谁能听出她讲的是什么故事?(生完整连贯地讲故事)

  生:这是“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师:你听得真仔细!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是——(生齐答)诸葛亮和周瑜!根据你对这两个人物的了解,你想如何来评价他们?

  生:周瑜心胸狭窄、小肚鸡肠。

  师:这两个词用得真好!

  生:周瑜妒忌心强,但据我了解他也是个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人。

  师:你能一分为二地评价一个人物,很好!

  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智者的化身。

  生:他智慧超群、精明能干。

  生: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个人物的了解还真不少,你知道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哪本古典文学名著吗?

  生齐答:《三国演义》!

  2、师:对!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又一个精彩故事。(板书:草船借箭)你想怎样读这个课题?

  生:我想重读“借”这个字,这样可以强调是诸葛亮在向曹操“借箭”。

  师:体会得非常到位!那你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课题吧!(生读)

  师: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我们常常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洞悉它的中心内容,读课题时你完全可以带上自己的理解,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课题吧!(生齐读)

  3、师介绍“草船借箭”发生的背景(采用图示,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评析]:通过讲“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评价“诸葛亮”“周瑜” 两个人物,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准备。指导学生读好课题,为下面体会“借”字的精妙用法做了铺垫。此环节意在把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课外资源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由“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自然过渡到“草船借箭”,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初读课文,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

  1、师: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注意把句子读准确、通顺。(生认真读文)

  2、认读词语,师强调“擂鼓”中“擂”(多音字)的读音及“妒忌”中“忌”字的写法。

  3、理解词义,师:“妒忌”一词你怎么理解?

  生:就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心生怨恨。

  师:理解得很准确!谁能结合课文第1自然段再来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生读第1自然段)

  生:我觉得“妒忌”就是周瑜看到诸葛亮比自己有才干就心生怨恨。

  师:你会怎么读这一段?(生读,注意重读了“挺”和“很”两个词)

  师:让我们带上对“妒忌“一词的理解齐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因为妒忌,所以周瑜才会————

  生:想办法来刁难诸葛亮。

  生: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

  生:想借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件事来治诸葛亮的罪,没想到他承诺三天就能造好(师相机板书)

  师:文中两人是如何对话的?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生分角色朗读)

  师总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4、师: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草船借箭”的经过?(一生详细具体地进行介绍)

  师:内容介绍得具体又条理,但老师的要求是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谁能讲得更简洁?

  (一生简明扼要地讲述)

  师:嗯,这次就好多了,既简洁又完整!

  [评析]: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我将重点放在了理解“起因”上,结合对“妒忌”一词的理解,比较轻松地处理了课文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对“经过”只是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讲讲,下一步重点进行研读。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抓住中心句,理解体会:

  1、师:整个故事是围绕哪句话讲的?请你画出全文的中心句。谁来读一读?(生读)

  (出示句子: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你怎么理解“长叹”一词?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生:“长叹”就是长长的叹息。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自己强。所以,说这句话时他的语气应该比较诚恳。

  生:我的看法和她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无奈地说这句话,因为诸葛亮确实比他聪明,虽然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仰天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了这句话。

  师:大家各有自己的理解,最后这位同学不仅体会到了周瑜当时的语气,还想象了他的动作,非常好!那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读这句话吧!注意要读出周瑜的语气,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生声情并茂地读:或仰天长叹,或紧缩双眉,或捶胸跺足……)

  [评析]:从课文中心句入手,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周瑜的“长叹”,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2、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对词语的理解非常准确,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点出中心问题)

  [评析]: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环节我启发学生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自由质疑,逐步归纳、提炼出中心问题,下一步引导学生重点去体会、感悟。

  (二)、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文”

  师:我们常称赞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知天文”主要体现在哪里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用心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生:我觉得他的“知天文”主要体现在“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中(出示句子)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导学生读出雾之大)

  师:诸葛亮在大雾漫天之时向曹操借箭,会不会是凑巧赶上这样的天气呢?谁能联系课文说说?

  生:我觉得不是巧合,因为文中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生:这说明诸葛亮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天气。

  生:这说明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大雾漫天,才不急不慌、镇定自若。

  师:“镇定自若”这个词用得真好!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在这个时间出发的?

  生:三天前立军令状的时候。

  师:也就是说,早在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他就已经料到三天后的四更时候会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所以坐在船中的他才会笑着说——(生接读:“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从“笑着”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诸葛亮信心十足。

  生:他非常有把握。

  生: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朝我们射箭;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朝我们射箭,箭多得会像下雨一样;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能“笑着”读读诸葛亮的话吗?(生读)

  师:此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坐在船中,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怎么想?

  生:他会感到害怕,心里很着急:雾这么大,要是误入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他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会有这么大的雾啊!

  生:他会连声佩服:诸葛亮这是神算啊!

  师:不止鲁肃会佩服,假如周瑜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大雾,他一定会长叹一声,说——(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评析]:此环节我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体会,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同时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拓展,学生不再是停留在课文文字的表面,而是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最后落脚到全文的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的体会加深了一层。

  (三)、体会诸葛亮的“懂地理”

  1、师: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就把船靠近了曹军水寨,他是怎样布船的?

  (生读,出示两个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你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一开始先要“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吗?

  生:我觉得他是想让船的一侧受满了箭,再让另一侧来受箭。

  师:天亮时,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找一个词来概括。

  生:顺风顺水

  师:你怎么理解“顺风顺水”?

  生:就是顺着风向和水流的方向。

  师: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标注)

  师:长江水由西向东流,受满箭的二十条船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优势,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他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生:不是,这都是因为他事先做好了周密的安排。

  生:这是因为他懂得利用地理优势。

  师:是啊,假如周瑜知道诸葛亮早就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巧妙地安排好了,他一定会长叹一声,说——(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评析]:此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借助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了“顺风顺水”一词,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诸葛亮之所以能“顺风顺水”是与他事先的周密安排、巧用地势分不开的,最后又落脚到全文的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体会又加深了一层,朗读更有感情。

  (四)、体会诸葛亮的“识人心”

  1、师:周瑜、曹操、鲁肃三人性格各不相同,这一切均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他巧妙进行利用才使得“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展开对这三人性格的探究,看看他们的性格分别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利用的?(三个小组分别展开讨论、交流)

  师:下面把你们交流讨论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吧!

  生:我觉得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他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文中提到:“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师:诸葛亮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敢大张旗鼓,趁大雾天气假装进攻曹营。

  生: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守信、懂得顾全大局,特地向他借船,还让鲁肃事先帮他准备好一切。

  师:他是如何准备的?(生读第4自然段)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准备这些东西了吗?

  生:这些都是“借箭”时必不可少的。

  生: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生:他还知道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自己、给自己设下了圈套,可他将计就计,不仅成功借得十万支箭,还让周瑜心服口服。

  师:看来大家对文中几个人物理解已非常透彻了!假如此时周瑜知道一切,包括他自己都在诸葛亮的胜算中,他一定会长叹一声,说——(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评析]: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老师只作点拨指导,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学生学得还有实效,最后又一次落脚到全文的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体会更深了,朗读更有感情了。

  四、拓展延伸:

  1、师:“草船借箭”实际上是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用“借”字?你觉得这个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借”字用得很恰当。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们平时借了别人东西后总会说些感谢的话,诸葛亮是这样在“借箭”后对曹操表示感谢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不是诸葛亮在表示感谢,而是在讽刺曹操,意思是: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支箭。

  生:我觉得“借”字用得很巧,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这十万多支箭不是不还,在以后交战时他会全部归还给曹操。

  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

  生:不知道。

  师:他在“赤壁之战”中将借得的箭如数奉还,课下大家可以读读“赤壁之战”的故事。

  [评析]:一个“借”字的体会使得课堂上闪现出求异思维的火花,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敢于、乐于去表达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了出来。最后我巧妙地留了个“小尾巴”,激发了学生课下继续去读名著的兴趣。

  2、师:《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或人物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我还知道关羽,他侠肝义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

  生:我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的故事。

  生:我知道“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生:我还知道《三国演义》中与人物相关的歇后语,比如: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评析]:此环节请学生介绍《三国演义》中耳熟能详的故事或人物,学生热情高涨,有效地拓展了文本内容,课内外资源有效整合,体现“大语文观”。

  五、作业布置:

  讲讲“草船借箭”的故事,继续读《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故事。

  [评析]:一堂语文课虽然结束了,但“读名著”远远没有结束,我鼓励学生将“读名著”进行到底!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的课堂实录07-02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07-02

草船借箭的课堂实录07-02

草船借箭优秀课堂实录07-02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素材07-02

《草船借箭》教学课堂实录07-02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课堂实录07-02

石榴课堂实录07-02

争吵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