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课堂实录

时间:2022-07-02 04:50:4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包身工课堂实录

  《包身工》的作者运用精密的艺术组织能力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有条不紊地用若干条线把那些残缺不全的素材串连起来,然后又串连在日本帝国主义怎样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在一块,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工人阶级这条总的线上,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包身工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包身工课堂实录

  上节课已请同学们预习并请你们设计出一个对话“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学生的的做了,有的没做,不做的认为难。

  目的是通过这个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说,请各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把你们所做的表演一下。

  我话音刚落,就有三个学生上台

  一个旁白,一个是小福子,一个芦柴棒。

  他们设计了一个情节,是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要建孤儿院。

  另一组设计是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与芦柴棒的对话。

  从这种训练中,感到学生很有创意。但对原文的阅读不透。

  我在黑板上板书“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作者在这篇报告文学里,对人物性格作了生动的刻划。并通过他们而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和半殖民地上的奴才是怎样互相勾结,令人发指地压榨中国工人阶级的。还有一层压榨是什么?

  生答“带工老板”

  师:非常正确。现在我们了解了包身工的生存背景。

  学生小声嘀咕,我们现在也有包身工。

  我说,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吗?请举例。

  学生又不敢回答了。

  我说没关系啊,自已要有一颗头脑来思考。我们要关心了解现实社会。

  我说,现在有没有呢?我不能闭着眼睛不正视这个社会。

  我给大家读一篇报道吧!

  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

  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早就想去那里实地看看,终如宿愿,日前朋友把我领进他一位远亲的织布厂。厂子规模不大,总共24台箭杆织布机,6个挡车女工,每人看4台。车间门窗全部关闭,酷似一个大囚笼。机器轰响,噪音崩脑,热气灸人,让人一会儿都难以待得住。这里的挡车女工都是外来妹,她们每天却要在这种囚笼似的车间里工作12个小时!据介绍,当地民营小纺织厂实行的都是12小时工作制。车间的告示牌上写着一行歪歪斜斜的粉笔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老板气休休地擦掉了告示牌上的字,骂一句“妈的,想的美”,然后跟我解释说,肯定是那个安徽丫头写的,我立马让她滚蛋。卖力气的还挑剔,早晨吃馒头怎么成?一个馒头要5毛钱,够喝两顿稀饭的。咱们这地方厂子多得很,家家早上都是喝稀饭,没有给馒头吃的。过去因工作关系,我跟苏北老家的打工仔打工妹常有接触,他们都说到江南生活不习惯,顶怕天天早餐喝稀饭,两碗稀饭一泡尿一撒就没了,不到中午心里就饿得发慌。我原以为早餐吃稀饭是江南人的生活习惯所致,不想竟完全是为着算计抠钱。“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说得多么令人酸心伤感啊!我由此陷入深重的哀叹和义愤之中:

  学生听了很沉静。

  我告诉学生,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许多私企老板资本积累确实不容易。而且,就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剥削具有暂时的历史正当性。问学生,在书本中包身工被比作什么?

  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一条龙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下节课梳理文章的结构。

  【拓展延伸】

  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