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时间:2022-07-02 04:33:44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1 教学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

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实施、备课、授课、作业练习、课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评价办法等都属于教学的环节。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然而,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以下简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却往往忽略了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或没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

  《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生源差异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每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不合理

  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环节中的首要环节,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它各个环节。然而,一些老师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个环节,主要表现为:在开学初没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脱离教学大纲、或者死板地按教材来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2  备课走形式

  备课又叫做课前准备,备好课是授好课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些老师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却没有重视这个环节,主要表现为:视备课为写教案,而教案是每所高校都要检查的教学材料之一,因此,一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而简单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照抄到教案上。这样的备课在授课的时候只能是照本宣科。而《文化基础》课程所涉及到的概念多而不细,知识点更新快,如果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只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厌恶该课程的学习。

  2。3  授课方式方法不得体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减少文字书写等显著的特点。因此,许多高校在传授该课程采取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目前仍有部分老师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完全遵循书本内容和知识结构,通过“讲授法”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控制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过程等。“讲授法”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式授课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研究新的授课方法。

  2。4 课内上机松散,课外实践活动缺乏,作业练习的布置、验收没有保质保量

  《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可是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忽视该课程的实践。譬如,老师视上机课为放松课,人虽然在机房,却没有尽职尽责地去辅导学生,而是在做自己其它的事情;学生视上机课为玩耍课,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或者去了也在玩游戏、上网聊天。至于课外实践活动,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种不重视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作业是复习、练习的过程,也是继续和深入学习的过程。然而,大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大多在课后客观题,而对实践操作题的布置随意性大,针对性差。

  3 解决《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问题的方案

  3。1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点,包含在各项“具体”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与《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的特点吻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灵活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目标。因此,我们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3。2 基于纲、本,但不拘泥于纲、本,合理地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只有合理地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才能备好课和授好课。《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但是深奥难懂的理论较少。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其次,该课程基本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及应用;多媒体网络及应用等。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易于分割知识点。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合理地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在坚持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某些章节内容进行了增减、重新调整和整合。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补充新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教学大纲要求是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为1:1,于是许多老师在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就简单地根据“1:1”原则制定为一次上课一次上机,这样会造成时而无内容可上机,时而上机内容太多以及课程设计没时间去完成。因此,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为1:1)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内容合理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3  改变“视备课为走形式”观念,视备课为教学设计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等,形象地说备课就是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因此,我们都是按如下格式精心设计《文化基础》课程的每一堂课。

  (1)章节名称; (2)课时量; (3)编写时间; (4)实施时间; (5)教学目的和要求; (6)重点; (7)难点; (8)教学方法; (9)教具(器材);(10)教学过程:①新课导入, ②新课内容,③新课总结;(11)作业布置:(12)后记。

  这样,我们在授课时,就能承前启后、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地授好课。

  3。4  采用新颖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

  通过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常用办公软件及应用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四步曲”教学法:

  第1个阶段,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第2个阶段,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案例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3步,归纳总结,引申提高。

  在每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本次课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注意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老师讲解。

  第4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案例源于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且将课后作业纳入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给出下一次课的学习内容,提示学生预习。

  4 结束语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该教学法是应用成功的。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与完善,以更好的促进《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娄红。“一主三学”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新西部[J]。2007。6:208—209

  [2] 高秀娥。 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 中国教育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

  [3]“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