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时间:2023-12-07 10:05:17 赛赛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通用10篇)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欢迎阅读。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通用10篇)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1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我们今天要学的长勺之战就是其中著名的战例之一,而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人物起了重要作用,他是……

  生:曹刿

  师:不错,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平民政治家,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看看曹刿的风采。

  (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师:我们先看看注释①,看看对课文相关资料的介绍。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好,那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师: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下面就请大家放声将课文朗读一遍。

  (生读)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的字音和节奏有没有问题。

  生1:“十年春……”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是很流畅的,不过也有些美中不足。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2:“又何间焉”的“间”他读成了第一声。

  师:对,这个多音字要注意。

  生3:“下视其辙”的“辙”也读错了。

  生4:还有,“吾视其辙乱”的节奏应该是“吾/视其辙乱”。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准它的字音和节奏。下面就请全班同学听一遍朗读录音。

  (四)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师:大家已经初步读熟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我们来了解课文的大意。以大家现在的水平,应该可以大致上看懂它。那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向其他同学问难。

  生1:我有一句话不是太懂。“齐人三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学习的“三”有作“三”讲的,有作“多次”讲的,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呢?

  生2:我认为是三次。这从第三段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可以看出来的。

  生3:“必以信”这句话我总是翻不通顺。

  生4:这句话应该仿照注释3来翻,可以翻成“一定上报实情”。

  师:这种翻译的方法不错,其他同学应该向她学习。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都是有疑而问。其他同学没有举手,看来这篇课文确实不难理解。那有没有同学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来考验一下其他同学呢?

  生5:我觉得有个词很重要,“牺牲玉帛”的“牺牲”,它的意思是猪、牛、羊,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请其他同学再找几个这样的词。

  生6:这很简单。“小大之狱”的“狱”,古代是案件,现在是“监狱”。

  生7:还有“弗敢加也”的“加”,它的意思是虚报,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生8:我有一个问题:“登轼而望之”是什么意思?

  生9:这有注释啊。就是“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啊。

  生8:这我也知道,可是谁知道这句话里的道理和哪句诗一样?

  生:……

  师9: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吧?

  生8:对。

  师:这位同学的联想非常丰富。所提的问题也很有创造性。

  看来大家对课文意思的理解确实比较透彻了。好,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句子的含义。

  (五)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

  师: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记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人。就拿本课来说,大家对文中的人物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生1:是的,我对曹刿的印象很深。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这次战役能够以少胜多,全是靠他的指挥。

  生2:我还觉得曹刿是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

  生3:我觉得鲁左公是一个没用的人,他对打战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生4:不过,鲁左公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好好断案,这是最好的战争准备,他还比较得民心。

  师:大家分析得都不错,那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呢?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生1:我是从人物的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三段曹刿说的那些话不但说明了胜利的理由,更说明了他是一位军事家。

  生2:我也是从对话中看出来的。第一段中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出了他对那些达官显贵的蔑视。

  生3:而鲁公在第一段说的话也表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根本,平时为政也有不少缺点。

  生4:我是从人物的动作中看出来的。第二段中曹刿在追击敌人之前,“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明他做事十分小心。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也正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左传》的特点时说到的: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师:既然课文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此精彩,那让我们来尝试一下,看看我们能否将课文中的对话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将课文中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演出来。请一、二、三组的同学准备第一段的朗读;四、五、六组的同学准备第二段的表演。

  (学生准备)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我想先问一下,等会儿朗读和表演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5:朗读要注意语气。比如“肉食者鄙”这句话要读出轻蔑的感觉。与鲁公对话中的肯定与否定语气也要很明显。

  生6:表演也一样。要突出曹刿的坚决与果断。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想必大家的表演会更加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学生表演)

  (六)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战争内涵

  师:看到大家精彩的表演,可以看出大家确实是理解了这篇课文,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以大家的演技,都快可以考虑让大家去拍一部《曹刿论战》的电视剧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

  生1:是的,平常看战争片,打仗的场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课文没怎么描写厮杀的场面。

  师:确实,那我们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1:课文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

  师:战前的什么和战后的什么呢?

  生1: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

  师:很好,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学生面露难色)

  师:那我来提示一下。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

  生1:我明白了,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师:好,一针见血。那大家不妨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好的统帅,精通谋略的指挥者,就像赤壁之战中的火攻之计一样,是用智谋获胜的。

  生3:鲁国抓住了最好的作战时机,趁“彼竭我盈”的机会出击,一举奠定了胜局。

  生4:还有,课前提示中说,齐国发动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它不得人心,所以才会失败。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正确,确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大家讨论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

  生5: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实力比我们强,但他们是侵略者,我们又运用了正确的游击战术,所以最后获胜的是我们。

  生6:赤壁之战,曹操的部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中了对方的火攻计,结果一败涂地。

  生7:我们学过的陈涉吴广起义也是一样,起义军的装备虽然不好,但由于他们反对暴秦,是正义的,所以他们的起义能够成功。

  生8:所以我们以后一定不能支持那些不正义的战争,比如美国入侵伊拉克。

  生9:我们还要向曹刿学习,多用计谋,不能蛮干。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好。看来,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下课后,请大家再收集相关战争的资料,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2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

  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

  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文言文很有意思的。我们先欣赏课文。(课件三:课文录像)

  (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3):我认为包括。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

  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全班笑)

  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

  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

  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

  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曹刿、

  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

  全班:第一段。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读。

  (朗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男女生互不相让。)

  师:(笑)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段?共几个字?

  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课件五: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表演读。

  (一生举手,一边读一边做着摸胡须、挥手等动作。全班笑。)

  师:很好。课文第三段共几次对话?

  全班:一次。

  师:(课件六: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全班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了课文,我们就来背诵。刚才有同学说讨厌背古文,其实是没掌握方法。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方法。(课件七:背诵方法)一,熟读是基础。二,按课文线索背。如本课可按人物活动线索、战争进程线索背。三,抓住关键句子背。比如板书的这些对话。好,大家按这种方法自由背诵第二段。

  (学生背诵,2分钟后声音渐弱。)

  师:好,检验一下。就用类似二重唱一样的“二重背”方法来背。左边两组为一声部,右边两组为二声部。哪边先背二个字?

  (左、右两边争抢。教师随意指定左边快两个字,右边慢两个字。)

  师:看哪边能不受干扰,自己背自己的,真正背出来。

  (第一遍,先乱后合为“一声部”。第二遍,交换“声部”,学生整齐有节奏背完)

  师:请一位同学单独背一背,2分钟内背完。(课件八:计时钟)这里有一个钟,一按开始计时,站起来的同学在钟走完一圈之前背完了课文,就迅速上来按下面的成功键。如果钟走完了一圈你还没背完并上来按这个成功键,时钟就会“爆炸”,这一关就过不了。谁敢背?

  (一生背,按成功键,课件传来掌声和话外音:顺利过关。课件九:第二关,评析人物。

  (学生也鼓掌)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

  师: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

  全班:曹刿。

  师:看来大家都很欣赏曹刿。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

  (课件十:欣赏曹刿、批评鲁庄公的同学坐左边,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坐右边)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迅速换位。

  (学生换位。)

  师:左边为正方,右边为反方,现在开始进行小型辩论。可以互相讨论、帮助。正方请先陈述理由。

  生(正1):我欣赏曹刿,因为他有远谋,而鲁庄公鄙陋,什么都问曹刿。

  生(反2):对方辩友,鲁庄公为一国之君,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有问题不懂,难道不问老师?

  生(正3):我不同意。鲁庄公既是一国之君,却一点军事才能没有,鲁国也是个弱国。

  曹刿细心、谨慎、善于指挥战斗。

  生(正4):曹刿还是个爱国的人。

  生(反5):对方辩友,鲁国是弱国,但可能经过这次战斗后就不再是弱国。你们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人。

  生(反6):鲁庄公善于纳贤,用人不疑。

  (辩论约十分钟后,教师介入暂停。)

  师:好。(笑)我再不说停,可能会没完没了。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我也总结了曹刿、鲁庄公的一些性格特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不如同学们的全面。(课件十一:曹刿、鲁庄公性格)

  (学生看。课件十二:四个炸药包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讲出一条原因,就可拆除一个炸药包,总结出四条原因就可过关,否则不予过关。看正反方哪方更厉害。

  生(7):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

  生(8):作战时抓住了时机。

  生(9):凭借了勇气、智慧。

  生(10):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课件十三:顺利过关。)

  师:再看看毛主席的总结。(课件十四: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关评论。学生看)

  师:佩服毛主席吗?

  全班:佩服。

  师:我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又过了一关。(课件十五:第三关,写作训练)

  四、互改互评,合作提高

  (课件十六: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写的这篇作文。(随意读一位学生的作文)这篇文章有何优点、缺点?

  生(1):叙述得很清楚。

  生(2);我觉得想像不够,没有描绘出战争场面。

  师:你们的文章描绘战争场面如何?先看一段录像,看能不能多写一些战争的场面。

  (课件十七:战争场面录像。学生兴致勃勃地看)

  师:好,请同学们自行修改。修改好了,互相交换着修改、分享。

  (学生修改。)

  师:有没有写得好的?请推荐一篇好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3):我推荐我同桌的。

  (朗读作文。学生鼓掌。)

  师:你是伯乐。你认为好在哪儿?

  生(3):战争场面写得很生动、具体。

  生(4):我念一篇。前半部分写我乘“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变成了一位鲁国士兵”,是我写的。后半部分是我同桌写的。

  (全班笑,并听。读完后,教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有没有毛遂自荐的?

  (生5读,学生鼓掌。仍有许多学生举手)

  师:时间关系,就不念了。问问大家,自己觉得修改后的文章确实比上节课写的文章有进步了吗?

  全班:(响亮)是。

  师:可以过关了吗?

  全班:(高兴)可以。

  (课件十八:战斗胜利结束,奖励歌一首)

  (学生听《打靶归来》歌曲。课件十九:课后拓展练习。)

  师:课后拓展练习,有兴趣的同学任选一题,用电脑完成,把软盘交给我。下课。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3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吗?

  生:赤壁之战,巨鹿之战,长勺之战

  师:刚才有位同学谈到了长勺之战,它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处于防御地位。曹刿主动献计献策,把握战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长勺之战有关的文章。它就是《曹刿论战》。(板书)本文节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同学门能说说对它的认识吗?

  生:介绍《左传》知识

  师:小结并投影《左战》的常识。

  师:下面就请同学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左战》的魅力。

  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基本上能流畅地朗读此文了吗?

  生:能。

  师:那就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才能。

  生:一女生读。

  师:哪位同学能对刚才的朗读做个简单评价?

  生:朗读顺畅,发音标准。

  生:停顿较好。

  师:两位同学的评价基本上代表了老师的意见。我们现在看看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请看大屏幕。

  生:读屏幕上的字。

  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情况。请看屏幕。

  生:解释重要字词。

  师: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地齐读课文。

  师;通过同学们展现的形式多样的'朗读,让我欣赏到了你们的朗读天赋,不过我还想看到你们精彩的思辨才能。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师:曹刿为什么请见?结合课文谈一谈。

  生:齐师伐我。

  生:齐师伐我攻将战。

  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同学门说的很好,把你们的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到曹刿请见,那么鲁庄公接见了吗?

  生:接见了。

  师:那他们之间又有一场这样精彩的对话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曹刿和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师读旁白。

  生:读。

  师:朗读的很精彩。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一下鲁庄公认为作战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生:勾画。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

  生齐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安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必以分人”,那么“人”是普通百姓吗?

  生:不是。

  师:那他们又是谁呢?

  生:王公贵族。

  生:大臣。

  师:那么,说明鲁庄公认为打仗只靠贵族就可以了。

  生:是

  师:那么曹刿认为作战胜利的因素又是哪些?

  生:一个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师:同学们提到可以一战,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

  师:什么条件?

  生:“忠之属也”

  师:忠指什么?

  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师:是鲁庄公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吗?

  生:是。

  师:那说明鲁庄公有什么特点?

  生:尽职尽责。

  师:如果你现在是鲁国的一位普通百姓,你拥有这样一位克尽职守的国君,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幸运。

  师:这位同学已经感到作为鲁国的百姓很幸运,很幸福,那说明鲁庄公的做法已经收到了成效,已经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生:是,取信于民。

  师:看来,鲁庄公已经取得了鲁国百姓的信任。拥有这么士气高涨的士兵,在战场上又会怎样呢?齐读二三段。

  生:齐读。

  师:讨论曹刿选择什么时期作战,什么时候反击?他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读第三段。

  生:“齐人三鼓。”

  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师:你们支持哪位同学的说法。

  生:支持第二位同学。

  师:对。第一位同学说的是理由。

  师:通过以上环节,我们共同认识文中了文中的两位主角。请问是哪两位?

  生:曹刿,鲁庄公。

  师“那就结合文中的语句,先谈谈对曹刿的看法。

  生:爱国精神。

  师:哪句话体现的?

  生:“曹刿请见。”

  师:曹刿是达官贵人吗?

  生:不是,是普通百姓。

  师;普通百姓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战,正如你们所说是爱国精神的体现。请问还有哪些?

  生:远见的卓识。

  生: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哪里体现的?

  生:读书中语句。

  师:在参战的过程当中曹刿有简单的几句话,其实就八个字,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生:未可,可以。

  师:能读出它的语气吗?

  生:干脆。

  生:镇定。

  师:对,这正是他才能的体现。文中的两位主角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请同学们说说对鲁庄公的看法。

  生:善于纳谏。

  生:目光短浅。

  师:那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位明君还是一位庸君?

  生:自由说。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德、识 、才、谋。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烽烟四起的战场。假如你是鲁庄公身边的一名士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写。

  生:奋战杀场。

  师:看来鲁庄公取信与民收到了效果。

  生:英勇杀敌。

  师:应该,俗话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师;同学们,因时间有限,就请同学们把课堂上写的,课下交流一下。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生:其读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左秋明,认识了曹刿,认识了鲁庄公。今后只要你们读万卷书,就会认识更多的人,就会发现有更多的精彩!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4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录音棚:

  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学生小声交流。)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

  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

  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

  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小舞台

  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

  教师板书:

  “曹刿远谋”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

  鲁庄公衬托

  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私语轩:

  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5

  师:这篇短文的对话很有特色,值得大家品一品,品读对话的角度很多,今天我们一起从句式的角度品读一下,你觉得他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1:我感觉无论是鲁庄公,还是曹刿都喜欢用短句,不喜欢用长句。

  师:确实如此,我们以曹刿与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为例,分角色朗读一下,男同学念曹刿的话,女同学念鲁庄公的话,老师念文中的话,体会一下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2:我感觉短句念起来简洁明快,很有力,很过瘾。

  生3:我能感觉到曹刿的论战的气势和魄力,有胸有成竹的味道。

  师:是的,你把曹刿的话胸有成竹的念一下。

  生3念得短促有力。

  生4:我能感觉到鲁庄公的每一次话里也有这种胸有成竹的味道,觉得凭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万群可以打一个胜仗。

  师:也是短句的效果吗?女同学,有这种感觉吗?

  女同学纷纷表示有。

  师:如果说曹刿的胸有成竹是自信的话,那么鲁庄公的是什么?

  生齐声:盲目自信。

  师:是啊,盲目自信、目光短浅,鲁庄公是两次答错,一点都不害羞,说话还是那么有力,还坚持用他的短句。

  生笑。

  生5:我还发现这里用短句更能显出曹刿的果断,是对是错,直接指出,绝不含糊,绝不客套!

  师:确实如此,越短的句子越可怕呀,还记得《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懒床的英子最怕父亲说什么吗?

  生齐声:起!

  师:对,一个字最可怕,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短句有时候就短到只剩下一个字,几个字了。课文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6:有,课文第二节中曹刿的话都只有两个字。但确实短促有力的,不容置疑的。鲁庄公有点怕了,就乖乖听从了曹刿的建议。

  众笑。

  师:说怕可能有点夸张,但鲁庄公虽然自己才能欠缺,但敬佩曹刿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容置疑的。

  生7:我从这些“未可”和“可矣”中还看出了曹刿的冷静镇定,遇事从容不迫。否则的话,要么盲目听从鲁庄公的建议,要么早就吓得语无伦次。

  师:看来这两个字的短句是有威慑力的。我请一位同学念念这几个表明冷静的决断的词。

  (教师念文中的话,凸显紧张分气氛,学生念曹刿分决断,念得镇静果断。)

  师:好的,除了人物喜欢用短句之外,在句式上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生8:我还发现人物对话中多是四个字的句子,其次是三个字的句子。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仔细。四个字的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念起来有什么感觉?我们找个句子念念。

  投影: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生9:曹刿的话念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又有一种思路敏捷,不假思索的感觉。

  生10:我感觉朗读时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感觉到了曹刿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挺身而出气概。

  师:我们把曹刿的话改成这样,再念念,还有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可以一战。请从之。”

  生:10:没有了,念起来气不顺。

  众笑。

  师:其实,古代的经典文章都是很讲究“气”的,特别注意句式的选用,让我们念起来能够朗朗上口,同学们,要让文章的“气”能一脉相承,一气呵成,除了用字数相同的句子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1:相同的句式多次出现,感觉很整齐,一气呵成。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11:比如鲁庄公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感觉每次鲁庄公都是信心满满,但其实都是在盲目自信。

  师:一起朗读一下,感受这种满满的自信。

  生齐读。

  生12:我发现这种整齐的句式在曹刿最后的论战中也有。

  师:对,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曹刿的长论。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师: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13:有一种缓缓道来的感觉,感觉是胸有成“理”,才会说得如此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师:好一个胸有成“理”!活脱脱一个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的卓越军事家。除了句式整齐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快感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生14:我感觉他们都喜欢用肯定句或否定句。

  生14:比如鲁庄公的“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就十分肯定的肯定句,显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姿态。

  师:是的,特别是每次都是“必”,鲁庄公心理肯定在想自己做得是很到位的。还有吗?

  生15:还有曹刿的“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忠之属也”,两个肯定,一个否定。

  师:这几个都是什么句式?

  生齐答:判断句。

  师:这样就是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了,可以看出什么?

  生16: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谋”。

  师:又来一个胸有成“谋”,不过曹刿的判断确实是有深谋远虑的。这在哪里也有体现?

  生17:前面提到的“未可”和“可矣”。

  师:是啊,都是决断啊,没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是做不到的。好的,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曹刿论战》的最后一段,体会文章句式的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气。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6

  1、学生概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两条线索:

  第一,人物活动的线索,即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第二,事件发展的线索,即鲁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这样便于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确定一个题目,并阐述理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以下是根据课堂实录整理的学生发言)

  生a:“曹刿助战”,我读完课文后觉得文章是讲述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战胜齐军的,所以取了这个题目。

  生b:从课文来看齐鲁长勺之战的真正指挥者是曹刿,而不是鲁庄公,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中“助”字用的并不准确。

  生c:我取的题目是“谈战──长勺之战”,文章记录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而且文章主要突出曹刿关于这场战争的论述。

  生d:这个题目有读后感的意味,而课文只是一篇记叙文,用这样的题目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

  生e:从题目来看文章应是论述长勺之战的,而课文是记录长勺之战的。

  生f:我取的题目是“以天下为己任”,因为这篇课文讲了曹刿能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顾乡人的反对为国分忧。

  生g:文章的确讲了曹刿的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但课文的主要部分还是讲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如何如何论述战争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对课文内容概述得不够全面。

  生h:我的题目是“以少胜多”,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就是鲁国以少胜了齐国的多。

  生J:这个题目概述了战争的性质,或者说是结果,而从课文来看,文章的意图不是揭示战争的结果而是通过记录曹刿的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来突出曹刿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联系曾学过的古文,分析编者是如何编加题目的。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讲了唐雎是如何与秦王斗争不辱使命的,题目也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主要讲述了邹忌是如何讽谏和齐威王纳谏及其结果的,而题目正好概括这两层意思。结合对这些文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题目为文之眼,概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评析编者加的这个题目──“曹刿论战”。

  ⑴题目的核心词是“论”,那么,课文论什么?怎么论的?

  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即战前、战中和战后。每一部分都以曹刿的论为主。战前通过曹刿的三问和齐王的三答,来突出曹刿重视取信于民;战中曹刿的两个“未可”,突出了曹刿善于捕捉并把握战机;战后的评战则显示了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华。

  ⑵论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并论战的原因。课文中肉食者指的是居高官、享厚禄的人,齐威王是肉食者的代表者。那么威王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战前将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战中不注意战略战术的运用表现出急功近利、浮躁;战后战争取得了胜利却不知胜因。在此之前的`齐鲁之间的那场战争也能证明肉食者鄙(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因为肉食者不能远谋,所以曹刿请见。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战前重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战中沉着迎战把握战机;战后为齐威王分析胜利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人,这恐怕也是请见的一个原因。

  ⑶论的主语是什么?从课文来看论者是怎样的人?

  论的主语是曹刿。从“其乡人日”,可以看出曹刿只是一介草民,一介草民能不顾乡人的反对请见国君,并亲自参加战争,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有责任心并爱国的人。由此联系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溅轩辕”,弘扬几千年来传承在中国人心中的爱国之情。并告诫学生,一个人的品质比一个人的才华更重要,中国人自古就有“立身先立德”的说法。

  ⑷曹刿之所以成为鲜活的形象,除了他的才华和品质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引入对鲁庄公的分析)

  还在于鲁庄公的存在与曹刿形成了对比。那么,鲁庄公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战前他能接受曹刿的当面批评并让曹刿随同作战,可以看出庄公的虚怀若谷;战中能与曹刿同乘战车并听取曹刿的意见,可以看出庄公能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不明白胜因主动地询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可以看出庄公的不耻下问。这样看来庄公虽天资愚钝、缺乏政治和军事才能,但仍是一位开明的君王。由此告诉学生评价人物应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

  由此看来文章的内容围绕“论”展开,着重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题目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编者加的题目恰当、准确。

  后记:上面的文字写于教学之后,有着明显的课堂实录的痕迹,事实上这节课比我的文字要精彩,原因是这节课的切入点的选择,真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分析人物时,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7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8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9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书,不仅仅是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是这样,《左传》也是这样,这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个性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二、基础知识与相关背景

  1.老师先示范读一遍。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句读正确。

  3.作者介绍

  4.时代背景:背景。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此刻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状况。

  3.问题探导: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分析: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分析: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必须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贴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能够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第二段,并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3.问题探导:

  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确认: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字词解释:地址同上,点击打开

  2.抽读,其它同学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3.问题探导:

  这段主要写什么?确认: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四、全文分析、小结。

  1.全文翻译:逐句翻译,点击打开

  2.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 10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曹刿论战优秀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07-02

关于曹刿论战的课堂实录07-02

曹刿论战教学课堂实录07-02

曹刿论战翻译07-03

曹刿论战译文07-03

曹刿论战作文06-08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07-03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07-02

《曹刿论战》课堂的实录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