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课堂实录

时间:2022-07-02 03:27:11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鉴赏家课堂实录

  一、导入课文,总体感知

鉴赏家课堂实录

  师: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低调地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汪曾祺老先生却说,我不太会讲故事。你觉得汪曾祺老先生会不会讲故事呢?这个问题暂且不论,我们先来看看他给我们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讲了一个水果贩子叶三与一个画家季陶民之间的故事。

  师:你概括得很精炼,能不能具体说一说,围绕“鉴赏家”讲了哪几个方面的事?

  生:四个方面的事,叶三卖水果;叶三的两个儿子;叶三鉴赏季陶民的画,叶三守画埋画。

  师:你说得很好,小说以叶三这个人物为主线,为我们讲了这四件事,看似平平淡淡,但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发现许多问题。

  投影: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师:我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整理为以下四个问题:

  投影:

  1.小说第一段说“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但叶三真能称得上“第一个”鉴赏家吗?

  2.小说题为《鉴赏家》,却用大量笔墨来写叶三卖水果和他的两个儿子,这是否为作家的败笔?

  3.叶三既然真心热爱季陶民的画,为什么不让这些画流传百世却要带进棺材呢?

  4.叶三只是“卖果子的”,却有如此鉴赏力,是否有失真实?作者借助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也来做一回“鉴赏家”,共同鉴赏一下汪曾祺在他62岁时写下的这篇充满乡土风味的小说《鉴赏家》。

  二、问题探讨,感知形象

  投影:

  问题一:1.小说第一段说“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但叶三真能称得上“第一个”鉴赏家吗?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补充,推荐代表发言。

  生:能称得上是鉴赏家。

  师:你从小说的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呢?

  生:23小节 叶三看季陶民作画,季陶民觉得叶三懂画,赞赏发自肺腑。

  24小节 假名士高谈阔论,道听途说,似通不通从反面衬托,说明叶三真懂画,他才是“第一个”鉴赏家

  25小节 叶三用“苏州片”换了四开李复堂的真迹,可以看出叶三识画,有很高的鉴别力

  师:你回答得很好,不仅找出这些描写还分析了手法。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还有三件事具体表现了叶三的鉴赏力: 鉴赏“紫藤里有风”;鉴赏“小老鼠上灯台”; 鉴赏“红花莲子白花藕”

  师:我们看出叶三能真正读懂季陶民,读懂他的画。

  教师板书:(鉴赏)画

  叶三的评价为何就能得到季陶民的认可呢?我们来仔细来品读一下他们的对话,看看叶三是如何鉴赏季陶民的画。

  活动: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一位同学读季陶民的话,一位同学读叶三的话,其他同学听读品味。

  投影: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师:读季陶民的同学,你觉得“叶三同学”评价得怎么样?

  生:评价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能体会出这画中的精妙之处。

  师:老师觉得这季陶民这幅真是好!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有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我说“风之精神写不出,以紫藤写之”,真是一幅好画,但我觉得叶三评得不好,一点文化味儿都没有。我写了一段评论,同学们看评得怎么样?

  投影:

  墨彩相得,浓淡相调,气韵流贯,风致盎然,虽为水墨,笔底却有金石气,真是妙手偶得,神韵天成!

  生:不好!这样的评论季陶民听得多了,也多是一些俗语套话,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辞,而叶三的话,源自他的内心,而且非常简洁,一语中的,是用自己本真的语言。

  师:说得真好!不仅能关注叶三,还能分析季陶民的心理,这也是他们为够成为知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再来请两同学读一读,下一段对话。

  投影:

  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师:我再问一下读季陶民的同学,“叶三”评得怎么样?

  生:评价很好,他观察非常仔细,用生活的眼光来鉴赏画,有一颗童心,能读出画中的真意。

  师:很好。我也写了一段评价,同学再来看一看,怎么样?

  投影:

  这只小老鼠身材轻灵,眼睛滴溜,正顽皮地用它的小尾巴,将灯台柱紧紧地卷住,和自己的影子逗乐呢!真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写实亦不乏写意,古拙而不失天真。

  生:老师,你这评价,太烦琐,叶三懂季陶民,季陶民也懂叶三,他们之间是不需要这样的对话,一两句足矣,他们相互懂得,是知已。

  师:嗯,知己一句话足矣,所以一句“你懂我”,多么珍贵!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叶三指出季陶民画中的错误之处,说明叶三这个人很直率,他敬重季陶民,但没有什么目的,毫无功利之心,是真心喜欢画。

  师:请同学们两两一组,一个读季陶民,一个读叶三,从他们的对话中体味他们的这种心心相通的情感。

  师:从这部分我们看出叶三的确是“第一个鉴赏家”,但我觉得这一部分表现叶三的鉴赏力,已经足够了,为什么前面还写那么多的文字呢?来看同学们的第二个问题。

  三、问题探讨,鉴赏写法

  投影:

  2.小说题为《鉴赏家》,却用大量笔墨来写叶三卖水果和他的两个儿子,这是否为作家的败笔?

  师:叶三卖水果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你从中又看出叶三什么样的特点?和鉴赏家有什么联系?

  生:“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为下文写叶三和季陶民的交往作铺垫。

  师:你的回答很正确,这是写叶三卖水果在结构上的作用。还有呢?

  生:叶三卖水果,他的果子,很大,很香,很甜……原装的,有些直接到产地采办的,都是“树熟”,这些表现了叶三质朴,忠厚,丰富了人物形象。

  生:叶三“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 “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 这里可以看出叶三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师板书:(鉴赏)生活

  师:你的发现很好,写叶三卖水果不仅是结构上的伏笔铺垫,更是内容上的前后圆合。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正因为此他才能从紫藤的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我觉得叶三出去买果子的时间比他卖果子的要多得多,给二三十家大宅门送果子,还有他卖果子挎着一个金丝篾篮,这都说明叶三,是一个精致的人,他喜欢卖果子这个职业,并且把这个事业做得很好。

  师:你这里用了“职业”和“事业”两个不同词,有什么区别吗?

  生:卖果子只是职业,我们身边的水果贩子都以卖果子为职业,但是叶三热爱这个职业,他带着热情去做这个职业,就成为了一种事业,这从而看出叶三对生活的热爱。

  生:叶三的果子也很美,“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他的果子都很色泽鲜艳,形状好看,表现他对美的敏感。

  师:果子,很美,你读得也很美,你能给大家再读一遍吗?(学生重读)非常感谢你,你的诵读不仅让我们感觉到叶三果子的美,还让我感受到汪曾祺先生诗一样的语言,大家齐读一下,感受一下汪曾祺语言的魅力。

  教师板书:(鉴赏)水果

  师:叶三卖出的虽然是果,是货物。可他搜集的却是大自然的精华和灵气,都是可以入画的,是他独特的审美眼光的发现。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至止,我们明白汪曾祺笔下的“第一个鉴赏家”是指什么了吗?

  生:叶三 鉴赏画,鉴赏水果,鉴赏生活,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

  师:说得非常好,这里汪老先生颠覆“鉴赏家”的概念。一个水果贩子是鉴赏家颠覆了传统鉴赏家的形象,鉴赏画、水果、生活更是颠覆了鉴赏的内涵。

  师:看来,写叶三卖水果真不是闲笔,那为什么写他的两个儿子呢?

  生:叶三的两个儿子都很能干,一个做了二柜,一个做三柜,这正是叶三对他们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用叶三的两个儿子,侧面衬托叶三。

  生:叶三两个儿子不想让叶三再卖果子,说明他们很孝顺,可能是叶三教育得好。

  生:叶三两个儿子不想让叶三再卖果子,而叶三说就为季四太爷一个也要卖果子,这样很巧妙过渡到下文,叶三与季陶民的交往,而裱画和打棺材又为后文叶三守画藏画做铺垫。

  师:汪曾祺的文章看起来随随便便,但经过同学们这样分析又看出无一处是闲笔,恰是作者的“匠心独具”,用汪老自己的话说,这叫“苦心经营的随便”。

  师:既然是苦心经营的“随便”,那小说结尾部分写叶三不卖画,将这些事带入棺材一定是苦心经营的,但是我们同学对这个问题还很纠结,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

  投影:

  3.叶三既然真心热爱季陶民的画,为什么不让这些画流传百世却要带进棺材呢?

  生:多少钱都不卖,表现了叶三对些画的毫无功利的热爱。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叶三不卖画,是因为他不想让这些画落入他人之手,尤其是那些不懂画的人手中,这是他对季陶民的情感表现。

  生:这些画是季陶民送给叶三的,叶三不卖这些画,看出叶三是这个重友情的人。这就像“伯牙断琴谢知音”一样,对重知已的表现。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能简单地把“伯牙断琴”的故事给大家讲一下吗?

  生: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演奏,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说得很好,相信同学们一定明白叶三为何一定要把这些画带入棺材了吧!“士为知已死”,正如“伯牙断琴谢知音”一样,叶三把画带入棺材,正是这里重友情,重知已精神的传承。汪曾祺说: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传统中活着,我笔下的人物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

  教师板书:(鉴赏)人

  师:一个水果贩子,在汪曾祺的笔下,是如此美,充满人情美和人性美,生活如此诗意,但他毕竟是一个水果贩子啊!我就和同学们产生了同样的疑问,第四个问题。

  四、问题探讨,体会情感

  问题四:

  4.叶三只是“卖果子的”,却有如此鉴赏力,是否有失真实?作者借助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

  生:这个人物不失真。因为他是一个水果贩子,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对美有直觉的敏感,这些交代让叶三这个人物形象很真实。

  师:你说这个人物真实,可是你身边有吗?你遇到过吗?反正老师没有遇到过。

  生:这是小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师:说得很好,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四个问题。

  投影:

  1.一个水果贩子,却能称得上“第一个”鉴赏家

  2.题为《鉴赏家》,却用大量笔墨来写叶三卖水果和他的两个儿子

  3.叶三既然真心热爱季陶民的画,却把这些画带进棺材

  4.叶三只是“卖果子的”,却有如此鉴赏力

  这四个问题,其实都有矛盾之处,不太符合我们的常规思维或是生活逻辑。这也其实正是汪曾祺的高妙之处,这种矛盾之处借用文学评论中的概念叫“错位艺术”,作者利用这“错位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让我们探讨这些“错位”之时,体会了文章丰富的意蕴。那么作者想利用“水果贩子,却是第一鉴赏家”的“反差”来表达什么呢?

  生:是为表现底层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师:说得很好,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生:讽刺那些附庸风雅的鉴赏家,呼唤从生活出发,用本真的心灵去鉴赏艺术和生活。

  生:是为启示我们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做一个生活的鉴赏家。

  生:叶三是个市井人物,但他却享受生活,热爱季陶民的画,把生活过得雅致,有味道,我们也应该如此生活。

  师: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叶三这个水果贩,甚至可以说全天下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但是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生活理想。叶三对大自然的爱好及爱画,赏画实际上是“雅”的生活情调,它使得叶三能够超越世俗眼光唯求精神自由,焕发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的美和诗意。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板书:诗意栖居

  投影: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

  ——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堂开始时的问题上,汪曾祺说他不太会讲故事,你觉得他会不会讲故事呢?

  生:他会讲故事,平平淡淡,看似闲笔,却处处有用,伏笔,映衬,讲故事的技法高超。

  生:他很会讲故事,利用错位艺术手法,将果贩子写成鉴赏家,有艺术张力。

  生:他很会讲故事,他用叶三这个平凡果贩来表现人小物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表达平凡的人也可以把生活过得雅致,有诗意的生活理想。

  师:汪曾祺老先生用平淡、自然而又洋溢着文化气息的语言,像写散文一样,为我们讲述了我们身边的凡人小事,让我们发现这些“凡人小事”之美,引领我们去追求一种平淡而充满诗意的生活,真是无愧于“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美誉。

  五、课后作业

  1.读一读:《岁寒三友》(汪曾祺)

  2.写一写:写一段表现生活是美的、健康的、诗意的文字。

  板书设计:

  水果

  鉴赏家    叶三  鉴赏  画    诗意栖居

  生活

  人

【鉴赏家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课堂实录07-02

《穷人》的课堂实录07-02

《理想》的课堂实录07-02

《鲸》的课堂实录07-03

审题课堂实录精选07-03

林海课堂实录07-02

水课堂实录07-02

《画风》的课堂实录07-02

《所见》课堂实录07-02

赵州桥的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