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获奖课堂实录

时间:2020-12-27 09:13:17 语文 我要投稿

拿来主义获奖课堂实录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拿来主义》(板书)。课前,大家自主学习了这篇文章,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看了大家的问题很高兴,我感觉到同学们不是简单地读了表层的文字,而是深刻地思考了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也颇有代表性,尤其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想回答到位并不那么简单的问题,非常不错。时间的问题,我们这节课一起来集中处理一些共性的、突出的问题,尽量辐射解决更多的问题。

拿来主义获奖课堂实录

  PPT显示:

  1、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主义”?

  2、文中采用“大宅子”来论证,到底想说什么?

  3、这篇文章的主题(旨)是什么?

  师:文章大家很熟悉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哪个同学能主动站起来说说?

  生1:文章的开始先讲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我认为主要是想让读者意识到这些主义的危害,为下面写“拿来主义”做一个铺垫,与“拿来主义” 做一个对比。

  生2:这里主要是批驳这几个主义,为下面立论“拿来主义”。

  师:嗯,“立论”,你的意思是这里面有一个议论文结构中“破与立”的问题。

  生2:是的。

  师:我们知道“破”就是“驳论”,“立”就是“立论”。刚才大家说的可以理解为:批驳“三个主义”是为了“拿来主义”的提出。

  生3:老师,刚才你讲到“破”就是“驳论”,那作者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是属于驳斥论点、论据还是论证呢?

  师:这个问题很好。看来你有了细致深入的思考。哪个同学试着来回答一下?

  生4:我认为,这里应该属于驳论点。

  师:驳论点?你能具体地阐释一下吗?

  生4:因为“拿来主义”是对“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的反面观点进行批驳、驳斥,指出它们是荒谬的、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应该是驳斥论点。

  师:那你(面向生3)觉得这样的解释怎么样?

  生3:我不赞同。因为我觉得文中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等,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精辟概括,不能看成是“反面的论点”,只是一种现状的发现与思考,很像议论文的“由头”。

  生5:我赞同他(生3)的想法,这里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一种写作顺序。

  师:好,大家各执一词。你认为是反面的观点,属于驳斥论点,他认为只是一种现象,是一种写作顺序,是“写作由头”,作者并不是有意识先树立靶子,然后再批判。同学们再自由读读、思考思考,小组之间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哪一种理解更合理、更好呢?

  (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生6:我认为前文中所说三个“主义”应该属于本文的驳论点,是批判的靶子。因为,这些“主义”是为“拿来主义”的提出作铺垫的。这些“主义”不好,不对,才有必要提出“拿来主义”。

  师:嗯,这里好像又讲到一个“因果论证”。还有没有其它看法?

  生7:我认为此处应该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一种社会事实,作者是看到这些现象而引发思考,进而提出“拿来主义”的。杂文特别强调现实的针对性,由社会现象到理性思考,进而寻求解决的出路,这样的文章就特别有意义、有价值了。

  生8:就像写议论文需要“由头”一样,作者先看到那些“主义”在社会上存在,才想告诉我们要怎么去做。有人说好的杂文是“匕首”或“投枪”,我想鲁迅先生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匕首投枪”,大概就是因为他敏锐地由社会存在的现象里发现一些深刻的东西,进而对其深入地剖析,探寻救国救民的出路。

  师:太好了,你们的认识非常深刻。道理越说越清,我也赞同这些“主义”,是作者看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本文写作的由头。生1敏锐的发现,经过同学们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事实和驳论点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了。对于这篇《拿来主义》,并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先破后立”,而是由一些社会现象引发思考,这种思考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师:那么这些“主义”式社会现实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的7-10节,找出体现作者思考的句子,等会我请一个同学说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生9: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

  生10:“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板书学生说的句子)

  师:这几句,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要怎么样拿来与拿来之后怎么办?几乎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因而在阅读时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并相互参读。作者的思考即《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实际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哪个同学说一下?

  生1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嗯,很准确。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来拿”理解成“拿来主义者”?

  生12:我觉得可以,这样似乎更好理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就可以解释成,我们要做一个“拿来主义者”。

  师:好,我们很多同学的解读水平是很高的,其实“拿来主义者”就是文中所说的——

  生齐说:新人。

  师:那“拿来主义者”(新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生13:“他占有,挑选”。

  生14:“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这样看来,《拿来主义》的后半部分,是在描述“拿来主义者”(新人)是怎样的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应该具备“拿来主义”这种文化意识。而不是在论证“怎样拿来”这件事情,更不是在提供“拿来”之后怎么处理的方案。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描述的社会现状,也好理解作者在那特定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了。

  师:这部分使用了一处明显的比喻论证,大家发现没有?

  生齐说:“大宅子”。

  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大宅子”是不是就好理解了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看看文本中提到的那位青年人对待“大宅子”有几种态度?

  生15:不敢要的;放火烧的;全盘接受的,包括吸食;还有“占有,挑选”的。

  师: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这几种情况的?

  生16:不敢要的是“孱头”;放火烧的是“昏蛋”; 全盘接受的,包括吸食是“废物”; 占有,挑选的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师:好,分析很准确。第四种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因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也说了,因为他占有、挑选。其实大家在刚才的分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了一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叫“排除思维”(板书)。什么是“证伪思维”?(PPT显示)

  我们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多可能全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见解、办法,然后逐一分析各种主张、见解、办法所具有的负面因素,消极影响,将其一一排除之,最后确立负面因素较小,积极影响较大的那一主张、见解、办法作为论者的主张、见解、办法。这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排除思维”。

  师:对这个方法的思考与印证,大家可以参照阅读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我的五样》(苏教版必修一)。你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赏读毕淑敏笔下“人生的五样”,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师:好,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这篇文章的的主旨似乎也慢慢明朗化了,哪个同学能总结一下呢?

  生17:我认为“拿来主义”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8:我认为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因为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主要是想告诉我们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包括“大宅子”的运用,作者也是想更形象,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做一个怎样的拿来主义者。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我们要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有具体做法的拿来主义者”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生19:是的。

  生20:我想补充一下,可能会更好理解。文中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还有后面鲁迅先生的简炼概括“占有,挑选”等,更准确的说是“拿来主义”的含义,不是《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主旨。

  师:很好,你从微观入手进行宏观把握,思维清晰,而且比较准确,也就是你是同意后面这个学生说的观点。

  生20:嗯。

  师:请坐。关于主旨,老师也看到很多不同的说法,恐怕语文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人说这篇文章是说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也是不赞同这种说法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开始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分析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鲁迅先生举例之前说的话——“别的且不说罢”——这就是说,本文仅仅是以“学艺”方面的事为例子说一说当时的一种倾向,即当时人们“拿来”意识的.缺乏,只是一味地“送去”。所以,不能仅仅视为“学艺”方面的事。

  师:我个人认为判断《拿来主义》的主旨是以鲁迅先生的最根本关切为依据。很显然,他要人们把“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文化意识,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

  生21:(举手,老师示意站起来)老师我同意你的看法。因为,“礼尚往来”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就是交流、沟通中有“往”有“来”。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具有开放意识的民族或个人,在各种交流、沟通的活动中,不要只是一味地“送去”,面对对方的东西“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要概括之就是“占有,挑选”。

  师:太好了,你比老师要高明啊,理解十分透彻,表达铿锵有力,老师为你高兴。(大家不约而同鼓掌)是的,鲁迅先生提示人们要努力践行“拿来主义”这种文化意识,从而构建起一种自尊、自立、健康的交流文化。

  师:我们的思维一步步深入,很多东西也慢慢理清,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既然鲁迅先生把“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来说,那么我们能不能深入剖析一下其基本精神呢?这个问题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可以再次的浏览文本。

  生22:“拿来主义”首先是拿来,拿来就是主动“来拿”。这里有一种主动的精神含义。

  师:请坐,很好,用心咀嚼了文字,说到要害。(板书“主动”)其实文章最后一段也有明确的印证,我们要主动拿来。还有没有其它发现?

  生23:文中告诉了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师:嗯,你也概括一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含义?“脑髓”?“眼光”?这些对于一个人而言主要是用来——

  生23:思考、分析问题。

  师:不错,对,是分析问题的。(板书“分析”)还有没有其它同学补充?

  (教室安静,大家思考,有的同学在翻书)

  师: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正常情况下,我们拿来东西是为了什么?

  生24:(突然一声)使用,是为了使用。

  师:文中有没有相关的提示?

  生24:有,最后两段就可以印证。

  师:你来读一下相关文字吧。(生读书)

  师:很棒,读的时候知道在“用”的地方重读,你反应也很敏捷。那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我们不能为“拿来”而“拿来”,而要着眼于用,要致用才更有意义。(板书“致用”)

  (生们点头)

  师:大家一起看黑板“主动”“分析”“致用”,这是“拿来主义”的精神维度,也是“拿来”的三个原则,构成一个可操作的系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我们大家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有着很好的思考力。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三个问题(显示课初问题的那一张PPT)。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理清了杂文的特点以及阅读杂文的思路,初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会了一种论证思维就是“证伪思维”或叫“排除思维”也明确了作者的主张与见解;在解决第三个综合性的问题时,我们明晰了文章的主旨并清晰地认识到 “拿来主义”是一个由“主动、分析、致用”构成的系统,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能明确拿来主义的内涵,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