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实录

时间:2020-12-24 17:30:59 语文 我要投稿

桥之美教学实录

  《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桥之美教学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之美教学实录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文章中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那“晓风残月”是何意?

  生:是景物描写

  师:对这句话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听后,给人什么感受?

  生:悲伤、凄清

  师:对“晓风残月”这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别后悲伤的情状,文中为何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呢?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想想以前有没有这种体验?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生:考试时,难题忽然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师:对难题被你想出答案时的感觉就与苇丛中出现桥给你的感觉一样,通过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么?

  生:(全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