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罗树庚名师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1 20:13:3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桥罗树庚名师教学实录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罗树庚名师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桥罗树庚名师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大声一点,再读一遍。

  生:桥。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师:现代科技!——你呢?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是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朗读)

  【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契合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了!

  师:好了,(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

  生:(齐)势不可当。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你说。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生: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谁能接着往下读。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

  生:冷冷地说。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多媒体)这个词认识吗?不认识,不要紧。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的是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像不像?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对不对?形象不形象?

  生:(齐)形象。

  师:所以叫象形字,继续往后看,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字发生变化。(多媒体)金文、小篆,还有今天的楷书。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

  生: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

  生:中国的汉字变化万千。

  师:变化万千,这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同学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标准。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完了就坐端正,有的同学已经写两遍了,写一遍就可以了。

  【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热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 “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开发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 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语词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书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书,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

  师:也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小伙子。

  师:那课文当中除了写到了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板书)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他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

  师:最后?

  生: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师:她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是不是更完整,接着说,能不能加上?什么时间?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

  师:发生在一个?那是一个?

  生:村庄里。

  师:小村庄。坐下,同学们,概括能力的提高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记住了吗?

  【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点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最后一个男生。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个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四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个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哪,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肯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生:断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认真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圈圈划划专心批注的样子是最美的,也要注意速度。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十五小节:“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他的儿子,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我从二十小节,“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一“揪”一“推”我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他对儿子的爱。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庄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他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后一代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到语言的?

  生:大家请看第十小节,老汉的最后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老汉。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

  生:(齐)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前面,对不对?同学们再看这句话,仔细地看,看看它和其它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句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什么心情?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着急地读出来。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的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是吗?说一下,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地脱离洪水,更快地脱离洪水,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镇定自若,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不容商量,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评】这一板块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文本碎读,也不是文本深读。党老师从文本词句出发,删繁就简,紧紧抓住老汉的外表,通过外表指向人物的心灵。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情感密码。对老汉的话的品味,没有停在表层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使用排比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商量的语气……这是基于语言的个性感悟。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党老师的教学生动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对不对?这是一种很好地写作文的方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上,记住了吗?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端起课本来,看到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苦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汉,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清瘦的脸庞,还有他在这场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的喊话”,再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起立。

  生:(齐、起立)桥!

  师:下课!

  生:谢谢客人老师,客人老师再见。

  【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桥罗树庚名师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名师《天窗》教学实录02-18

杨氏之子名师教学实录03-15

《称赞》名师课堂教学实录07-04

家乡的桥的课堂教学实录07-04

名师课堂实录07-02

《有几棵树》教学实录07-04

《去年的树》教学实录范本08-06

郑振铎猫名师教学实录(通用7篇)11-19

《给予树》的课堂教学实录07-04

尊严名师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