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资料整理

时间:2022-07-01 16:34:49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免疫学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免疫学复习资料整理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功能

  ●抗原:是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调理作用:指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促进增强吞噬细胞增强吞噬的作用。

  ●抗体: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APC(抗原提呈细胞):是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有效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的功能的一类细胞。

  ●细胞因子:指有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肽或糖蛋白

  ●补体: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者细胞因子等制剂,使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于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和或致敏细胞,从而预防感染

  ●免疫应答: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物质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交叉反应:某种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可与含有共同表位的其他抗原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或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的反应。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同种异性抗原:又称同种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 ●免疫佐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该抗原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素作用。指IgGFab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Fc与效应细胞结合后,激活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子(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成熟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钟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分子。

  ●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钟起重要作用,也决定个体的组织相容性。

  ●HLA抗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基因编码,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细胞黏附分子(CAM):是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以受体一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胚胎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与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的结合抗原肽-MAC分子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物形式存在于T细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的TCR有α和β肽链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γ和δ肽链组成。

  ●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片段并与胞内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BCR:为B细胞表面SmIg,是B细胞抗原受体,也是B细胞特征性标志,与Igα和Igβ组成复合物;BCR主要识别抗原的构象决定簇。

  填空: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和MALT。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是脾。

  ●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表面。

  ●免疫原性较强的物质是蛋白质。

  ●灭活疫苗或蛋白质疫苗的最佳免疫途径为皮内或皮下注射。

  ●细菌脂多糖是TI-Ag。

  ●半抗原-载体效应是Th识别载体决定基,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基。

  ●检查血清中AFP含量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或畸胎瘤的辅助诊断,测定血清CEA含量,有助于结肠癌的辅助诊断。

  ●根据结构的不同,抗原表位分为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

  ●交叉反应的分子基础是由于共同抗原表位的存在。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决定的。

  ●抗原两个重要的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依据抗原与集体的亲缘关系,将抗原分为同种异型抗原、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和自身抗原。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和调节蛋白组成。

  ●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和MBL激活途径。

  ●补体成分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

  ●补体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溶解细胞,细胞毒效应,引起炎症反应,调理作用,辅助适应性免疫,过敏毒素,趋化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黏附。 ●反复发作可导致补体含量降低的疾病史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因子作用的特点:非特异性,微量高效性,局限性,多样性和网络性。 ●细胞因子功能:参与免疫反应,刺激造血,促进炎症,诱导凋亡。

  ●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且不受MHC分子限制。

  ●细胞因子受体有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种形式。

  ●细胞因子受体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

  ●TPO为血小板生成素,SCF为干细胞因子,EPO为红细胞生成素。

  ●CD3可与TCR结合,传导T细胞活化信号。

  ●Igα和Igβ可与BCR结合,传导B细胞活化信号。

  ●选择素家族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和E-选择素。

  ●黏附分子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和钙粘蛋白家族。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有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HLA的主要功能参与加工和提呈抗原,参与T细胞的限制性识别。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1组合多样性2连接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

  问答:

  ●什么是异嗜性抗原?谈谈异嗜性抗原在医学中的应用:临床意义

  1引起疾病如链球菌感染后由异嗜性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可引起风湿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2协助疾病诊断:根据异嗜性抗原具有共同抗原的特性利用容易获得的抗原代替不易获得的抗原协助疾病诊断,如用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协助诊断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的外斐试验。

  ●B细胞活化的条件:

  1第一活化信号:抗原识别信号。B细胞通过BCR直接识别天然抗原表位,即可产生敌意活化信号。

  2第二活化信号:协同刺激信号。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T细胞表面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相互结合向B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使B细胞活化。 3细胞因子的作用:除上述双信号外,B细胞的充分活化还有赖于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

  ●简述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要24----72晓说才出现炎症反应,又称迟发性超敏反应。2.有T细胞街道。 3.多在变应原进入的局部发生。 4.组织变化以单个核细胞亲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T细胞完全活化的条件: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完全活化依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1第一活化信号,抗原识别信号,t细胞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抗原肽MHC分子。2第二活化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有T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28 与APC表面的B7相互结合。只具有抗原识别信号,而缺乏协同刺激信号的T细胞不能活化。3细胞因子的作用:除双信号外,细胞因子对TH细胞的活化也有重要作用

  ●补体和抗体的区别

  性质、稳定性、产生细胞、血清含量、作用

  补体:β-球蛋白、56℃30分钟失活、肝细胞、巨噬细胞、不随抗原刺激变化、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抗体:γ-球蛋白、56℃30分钟不失活、浆细胞、随抗原刺激变化、参与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的时相滞后于非特异性

  ●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的差异

  潜伏期、抗体浓度、抗体维持时间、抗体类别、抗体类别、抗体亲和力 初次应答:长(10天左右)、低、短、以IgM为主、低

  再次应答:短(2-3天)、高、长、以IgG为主、高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及主要医学意义

  1异种抗原: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通过检测抗原或抗体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制备疫苗;防治外毒素性疾病,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2异嗜性抗原:引起交叉反应。与某些免疫性疾病有关。

  3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对安全输血极为重要;HLA不相匹配造成移植排斥反应。

  4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5肿瘤抗原:参与肿瘤免疫。

  6变应原和耐受原: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

  7超抗原:可介导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

  ★细胞因子的分类: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去滑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分五个家族,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IL:白细胞介素;IFN:干扰素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

  2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介导吞噬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型超敏反应。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其中免疫器官包括中枢的骨髓、胸腺和外周的淋巴结、脾脏、粘膜、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包括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固有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粒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的适应性免疫细胞(γβT细胞、B2细胞);免疫分子包括补体、抗体细胞因子、各种模型分子。

  功能:免疫防御 抗感染免疫作用,清除病原体及其毒素;

  免疫自稳 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的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

  2、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和特异性。

  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与T 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原性指抗原与诱导其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亦称免疫反应性或反应原性。

  特异性:一种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只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不与其他抗原结合,这种抗原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之间的专一性即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作用。

  基本结构:均有四条多肽链组成,即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泾数量不等的二硫键连接,组成一个“Y”字形的四肽链分子。

  功能: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主要功能为特异性的识别结合抗原

  ②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 激活补体系统、结合Fc段受体⑴调理作用⑵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⑶介导I型超敏反应

  ③穿过胎盘屏障和你黏膜

  4、简述免疫球蛋白功能区功能。

  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如下:①VH和VL中的(CDR)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②CH和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③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参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④IgG的CH2可介导IgG通过胎盘;⑤IgG的CH3和IgE的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并由此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5、举例说明调理作用,ADCC效应。

  ①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

  ②ADCC: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的Ig 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6、补体有那几条激活途径?其形成末端效应如何?

  ①经典激活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IgG、IgM)→激活C1→形成C1脂酶作用底物C4、C2→形成C3转化酶作用底物C3→形成C5转化酶→C5→C6C7C8C9→C5b6789(MAC) ②MBL激活途径: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糖类→活化MASP1/MASP2分别作用于C2、C4→C3转化酶→同上

  ③旁路激活途径: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及凝聚的IgA和IgG4直接激活C3同上

  末端效应: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可插曲菌细胞,形成跨膜通道,改变细胞渗透压大量水分进入细胞膨胀裂解,同时,致死量的钙离子被动向膜内弥散,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7、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有何异同点?

  p47

  8、简述补体生物学功能。

  ①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②调理作用③免疫复合清除作用④炎症介质作用⑤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9、简述细胞因子概念及种类。

  ①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②种类根据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将其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10、简述细胞因子的分泌特点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①分泌特点:多细胞来源、短暂的自限性分泌、自分泌与旁分泌

  ②主要生物学作用:⑴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作用⑵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⑶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⑷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⑸促进创伤的修复⑹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11、简述HLA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⑴抗原提呈作用⑵制约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⑶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⑷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12、简述MHC-Ⅰ类分子和MHC-Ⅱ分子在抗原提呈中有何不同。

  p120

  13、简述T cell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

  ⑴抗原识别阶段:是指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加工处理后,以抗原太-MHC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APC表面,被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细胞识别结合或抗原直接被B细胞识别结合后,在细胞间共刺激分子的协同作用下,启动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阶段,又称感应阶段。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T、B细胞被相应的抗原激活后,在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经克隆扩增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即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阶段。在此阶段,有部分T/B细胞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长寿记忆T/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T/B细胞可迅速增值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⑶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后,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的免疫效应阶段。

  14、何谓T cell的双识别,双信号?

  双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抗原时不能识别游离的抗原,而只能识别被AOC处理过的抗原肽,且识别抗原肽的同时必须与识别与抗原肽结合在一起的MHC分子,即TCR的双识别。如CD4+T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要识别MHCⅡ类分子;CD8+T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要识别MHCⅠ类分子,表现出MHC限制性。

  双信号:T细胞活化需要,第一信活化信号即抗原识别信号,T细胞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抗原-MHC分子;第二活化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T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28与APC表面的B7相互结合。只有抗原识别信号,而缺乏协同刺激信号的T细胞不能活化。

  15、Th cell如何辅助B cell应答的?

  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10、IL-13等细胞因子(也成为Th2型细胞因子),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16、简述CTL杀伤靶细胞机制及其作用特点。

  ⑴机制:CTL识别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后数分钟开始发挥细胞毒效应杀伤靶细胞①CTL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诱导靶细胞溶解和凋亡;②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诱导其凋亡;③分泌大量TNF-α/β与相应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⑵特点:

  17、简述αβT细胞B细胞表面主要膜分子及其作用。

  ⑴主要膜分子:TCR 、CD4分子、CD8分子

  ⑵作用:识别表达在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启动免疫应答。

  18、T B cell对抗原识别有何不同?

  ⑴T细胞表面的TCR不能直接识别结合游离的抗原分子只能识别结合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具有MHC限制性

  ⑵B细胞表面的BCR直接识别结合进入B细胞定居部位的TD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19、试比较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特点。

  ⑴初次免疫应答:抗原初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成为初次应答。特点①潜伏期长(一般10天左右);②抗体效价低;③抗体存在时间短,④主要为IgM;⑤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低。 ⑵再次应答:某种抗原再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称为再次应答。再次应答的细胞学基础是在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特点①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②抗体效价高;③抗体存在时间长;④以IgG为主;⑤抗体与抗体的亲和力高。

  20、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有什么关系?

  ①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②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类型

  ③协助T细胞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21、简述固有免疫的识别特点及应答特点。

  ⑴识别特点:直接识别病原体或衰老损伤畸变细胞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如PAMP和DAMP,具有泛特异性。

  ⑵应答特点:募集活化后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无免疫记忆功能,维持时间较短,模式识别受体和泛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

  22、Ⅰ型 Ⅳ型超敏反应各有何特点?

  p183

  23、简述Ⅱ型超敏反应中导致靶细胞溶解机制。

  ①激活补体系溶解靶细胞;

  ②调理作用;

  ③ADCC作用;

  ④靶细胞功能抗进或低下。

  24、抗原抗体反应有个特点?影响该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⑴特点:①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②可逆性③比例性④阶段性

  ⑵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电解质、酸碱度、温度等,这些适宜的环境因素能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紧密接触,增进分子间的引力,促进抗原抗体的结合与聚合。pH环境在pH6~8之间为宜,反应温度37℃。

  25、何谓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二者各有何特点?人工免疫目的?

  ⑴人工主动免疫:是用抗原物质(疫苗、累毒素)等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特点:接种输入抗原类制剂;(疫苗、累毒素)免疫产生时间慢,接种后1~4周产生;免疫维持时间长,半年至数年;主要用于预防感染。

  ⑵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作为之间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特点:接种输入抗体类制剂(动物免疫血清);免疫产生时间快,输入后立即产生;免疫维持时间短,2~3周;用于治疗过应急预防

  ⑶人工免疫的目的:采用人工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给人体接种抗原或输入免疫细胞或抗体进而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免疫学复习资料整理】相关文章:

免疫学专业硕士生求职信11-17

整理房间的启示07-11

整理书包的作文04-05

整理书桌作文09-21

整理书柜作文05-07

整理房间的作文04-09

农行校园招聘复习资料07-12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04-09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01-11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