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技能

时间:2023-02-23 11:15:15 毅霖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技能

  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现代教学设计入手,转变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使先进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为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的良好基础。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技能,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技能

  一、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

  教学设计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备课,它强调的是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原理来备课。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杭在综合多种教学设计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启发思考问题达到矫治行为的目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到目标、表现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

  (一)把握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1.分析学情,了解情况。

  2.深度解读,研究教材。

  3.确定目标,落实计划。

  (二) 策划教学活动,拟定实施方案。

  在经过前期的学习需求分析之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学生的的基本状况与已有准备应遵循着什么线路展开,可以说大体了然于胸。下一步自然也就进入具体的系统策划阶段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大致有以下一些。

  1.创建学习环境。由于学习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互动情况下的积极构建,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就成为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设计正是规划一个教与学相互配合的程序,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景”与“刺激”,以唤起、维护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发挥情景作用,提供学习支架,促进师生的交往,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创造出这样的学习环境即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2.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般划分为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他们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四个阶段。实际上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综合课的结构模式是建立在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等阶段理论基础上的,五个环节顺序是教学过程顺序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它们都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内容难易以及条件差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注意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制,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拟定实施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后期,应当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在“发散”的前提下“聚焦”,要有一个清晰的操作思路,克服游离不定和枝蔓丛生的弊病,形成主线,抓住关键,适当调整,适度弹性,写好教学计划,抓住教材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做到成竹在胸,不慌乱,不糊涂,有常有变。

  二、提高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上课实际上是教学设计付诸实施的过程,备课的意图要在上课中贯彻实施,同时根据上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质,要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景和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去促进学生行为矫治,课堂教学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一)激发动机的技能。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技能,是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活跃状态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其目的在于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教师激发动机的方式有设置刺激情景、运用目标激励、激起内发需要、发挥成功效应、引导学生参与。

  (二)导入新课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导入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导入的要素包括语言、信息、活动。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接示矛盾引发悬念、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三)呈现教材的技能。教师呈现教材的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大纲情景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员的面前,组织学员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能联系社会生活,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呈现教材的方式主要有联系师生的经验、引入先行组织者、设置一定的问题、组织相关的素材、采用标志的技术等。

  (四)活动变化的技能。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以及教学媒体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改变和转换,以引起学生兴趣,它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率,维持学习动机,稳定注意力,缓解学习疲劳。教师活动变化的方式有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声情并茂的语言变化、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等。

  (五)反馈调节的技能。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育目标为尺度,以促进学习为目的,要讲科学性,重视自我调节。通过观察式、谈话式、作业式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言语式、符号式、动作式、活动式选择强化方式,及时校正差错。

  (六)结束授课的技能。好的课堂教学结束,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该课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人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要做到随机、承接、诱导。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经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结束授课的方式进行概况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三、提高教师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 合作关系,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

  (一)讲授。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心智、指导学习、调控课堂行为的一类教学行为。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是组织学生的表象,联系他们的经验,推动参与,多种方法的互补,精妙生动的表达。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那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讲授的方式主要有简洁生动的叙述、清晰明确的解释、有理有据的论证、动静结合的传输等。

  (二)提问。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这种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逐渐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从教师激疑到学员问难、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讨论。作为一种对话行为,课堂中的讨论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发方位多向互动,是导致“意义构建”的一种“社会协商”,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讨论的组织模式有小组分散式、班级集中式和课堂议论式三种。讨论一般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或补充,把若干问题集中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要认真选择讨论题目,精心设计讨论过程,对讨论的结论和进行的情况,教师要做好总结并作出适当的检验与评论。

  (四)学习指导。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学习方式的指导有自主学习的指导、探究学习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指导。具体学法的指导主要有直接型指导、渗透型指导、个别型指导和自悟型指导。

  四、提高教师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行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中反思,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后反思,则是有批判、有总结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修恶改良,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反思有助于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课改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最终成为优秀教师。

  五、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师生资料来源广,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如此,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不少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并打印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图书馆查阅、检索资料;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这些都能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它比纯粹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让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建的过程,增加师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能力便在成长中生成。

  六、提高教师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与学生产交往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解、关怀的环境,养成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与教师一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教与学的活动中。

  七、提高教师要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广大教师正经历着现代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化、整合与创新。要把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位教师必须从细微处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八、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与教研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要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学课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多反思,对教学进行经常性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研讨与交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学会教学研究。

  九、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活动,教师语言若富于激情,便会时刻撞击学生的情感,师生间便于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让学生学习激情始终都保持在兴奋点上,课堂活跃而适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真正创造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以上几点依赖于学校常规活动的开展如:说课活动、集体备课、基本技能比赛、导学案使用、各种竟教比赛、培训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学习、课堂教学技能的考核等,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

  总之,当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超前意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具有人本主义精神,能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并能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课改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拓展: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1、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中的各种矛盾。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突破面临的诸多困境,及时处理好课程改革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矛盾的转化与利用来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

  (1)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矛盾。有些内容适宜用“接受式”讲学,而有些内容又适宜用“探究式”讲学,接受式不能全盘否则,探究式也不能走向极端。

  (2)处理好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的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后再交流,但展示时费时较多,若小组探究,也许有的学生的思维会被小组定位,体现不出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个体,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优中差生都有较大收获。

  (3)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的矛盾。课改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掌握课程知识技能方法,但往往一探究、交流起来就占去了很多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教学形式的适当选用,探究的放与收要把握好。

  (4)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矛盾。课改要求用变化多样、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有时教学内容决定了不能采用课改中提倡的教学手段或形式,还得穿新鞋走老路。找传统方法与课改方法的切合点,新老教法双重并举方为上策。

  2、加强学习,不断充电。

  新世纪的教学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破以前的教学常规,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上课不疲惫、对学习充满兴趣、对教师充满期盼心理。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坚定学生的自信心、用生动的教学语言鼓舞学生的士气。

  (1)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利用网络教学等。然而有些教师总习惯于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传统式教学,应尽快改变并迈向现代化教学。

  (2)利用地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实践。然而有些教师对适应课改要求的方法总是不习惯于接纳和采用,总善于用传统方式搞课改,这对课改十分不利,也损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教师要让学生有兴趣或者乐意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过程教学,要设法展示概念与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中亲身体验与亲自尝试。

  (1)对书上的阅读材料、课题学习从不放过。对书上的阅读材料,教师要花时间去阅读,对拼图等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向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设计作品并向同学展示,互相检查合理性,互相借鉴学习,由于是自己习得的,学生就有成就感,也就有兴趣去尝试其它学习活动。

  (2)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舍得花掉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思、多练,宁肯教师少讲,也要留时间给学生思考。

  (3)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先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加以整理,不要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体现课改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师要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尽快实现从传统教学到按课改要求教学。

  在课改教学中教师对优良的传统教学法要继承和创新,对不适应于课改要求的教学法要避免和克服。教师要正确理解课改理念,恰当运用课改方法,尽快适应课改教学。

  (1)任何好的课程方案,都要有教师的合作与努力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新课程希望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实施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对于一个习惯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师来说,一旦让其“主动觅食”、“解开镣铐”,必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2)教师要尽快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要使课程改革的规划、方案、目标、措施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途径有很多,参加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通过多元培训认识新课程,尽快走进课程改革的行列中,并准确而熟练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于教学,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

  6、教师要掌握教学评价的适当运用。

  课改中教学评价的改革至关重要但又相对滞后,构建与课改要求相符合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刻不容缓。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标准,大胆尝试教学评价的改革,尽力使自己的教学与新的评价体系合拍,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与导向功能。

  (1)掌握教学评价,把握评价标准并非易事,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已不适应课改的教学,而适用于课改教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还没真正建立起来,要教师完全按课改要求进行教学评价的确是一件不容易之事,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其最佳切合点。

  (2)尽快建构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这是实施课程必须改革的关键环节。实施课程改革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制度重建、管理制度必须跟上,各学校意味着重建规则、重建组织、改革时空管理、重建物质文化、重组教育资源,而最重要和最首要的是评价机制的重建。

  (3)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性行为,要尽快使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价值取向形成正向强化,要尽快建立起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机制,并体现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才能促进教师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4)教师的教学要与新的评价体系合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要准确把握标高,对符合课改要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在改进中继承,教师要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情境、内容、评价等方面做些有效尝试。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方法。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变革。

  7、扎实的学科功底。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句话过时了。我认为表述方法可以不同,但所含的道理本身并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作为教师,知识面要广而博,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要精而深,才能满足兴趣爱好不同,水平不同的学生的要求;才能正确认识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恰当取舍教材;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各种疑惑才能做到轻车熟路,游刃有余。那么从师范院校毕业了,是不是就具有扎实的功底了呢?说“是”,因为在大学里确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说“不是”,是指在和学科教材的结合上,在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体会上,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要实践。

  8、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9、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认真研究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相关文章: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08-26

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09-10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心得体会03-28

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12-26

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01-18

面试需提高的五点技能10-17

如何制定技能工资02-14

如何提高豆瓣人气?02-14

如何提高面试几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