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地方美术传统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2-07-05 11:36:42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地方美术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实践运用较少,作为实施美术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完善,弥补了国家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

  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传统美术文化资源。而地方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本土民间风俗习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缩短了课程与本地区学生的距离,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既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原本化开发和利用。

  一、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多年来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一些教师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没有走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一狭窄天地,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使得更多的地方美术资源进入教学系统成为可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推动和管理,在开发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资源的思想滞后,开发力度不够,忽视了校外传统美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开发的课程资源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不够高;综合性不足,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

  2。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地方特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文化也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因办学条件与行政重视程度不够,也存在城乡差别、校际之间的差别。美术作为地方性文化的主要继承载方式,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国家教材虽然也编入了一些地方美术内容,却是作为通用教材中的必修内容出现的,容量非常有限。由于教材缺乏多种版本供不同地区学生的多种选择,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往往因为不同地区间师生经验的差异、获得实物资料的难度不同和接触实际操作的条件不同,教学效果差异较大,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可以对现行通用教材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统筹于美术新课标的首要原则”后,也必须“突出地方性原则”。然而,有些乡土教材一味追随通用教材编写的内容体例,这样发行乡土美术教材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无法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从中失去的将是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本身。

  3。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美术学科的特点。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的教育,难以全面实现教育的价值。为此,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重视美术学科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培养学生“将美术理解为文化”的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教科书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整合课程资源,贪大求全,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甚至把美术学习的重点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的方向,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地理、政治、文学或其他课程,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由于忽视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却被削减弱化,片面地强调“综合”而失去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征。这种多学科渗透下的美术课程就不是以美术为本的综合,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策略

  1。教师要有多元的课程理念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学科专家对课程的开发只能做出普遍性的假设,最终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内化以及建构价值都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师要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从实际需求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与认知的地方美术资源作为发掘对象,结合当地及本校特点,将独特的地域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基于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需求,应贯彻“情境化”的原则,让学生参与一些环节的工作,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生参与地方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本体研究,增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互动,这是促进其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其中“综合探索”体现了教育的综合趋势,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为提高学生的“软”艺术素质,实现多学科渗透这一重要的课程理念,应越过固有的美术框架,与其他艺术、科学、哲学等进行交流和对话,特别是各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地方传统美术具有本土人文学科特征,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结合学校所在地域文化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将地方传统资源引入课堂,跨越美术原有的边界重新谋求组合,是对现行通用教材之下的弹性空间的一种充实,将给整个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自主权。当前,导入地方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是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这些资源既有中华主流文化的共性,又保留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个性,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恰恰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彰显。

  2。开发并利用好教材,诠释美术新课程教学内涵。美术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超越、选择、变更和补充的,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首先应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利用国家教材,是使用教材,通过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美术素养。国家教材的编排是针对全国大多数学生的使用而编排的,照顾的是全面。而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关注学生自身特点,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地方特点“因地施教”,才能为各地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个优质的桥梁。在教材编写与选择上,主张一标多本。地方教材选材要取舍得当,开发的课程要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合教师专业水平的发挥。后现代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究竟哪些地域性资源具有开发价值,必须经过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三层筛选,把经筛选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提炼,通过交叉整合,将课程资源转化成美术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国家课程与地域性美术文化紧密联系,增加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内容,将探究学习引入课堂,这是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展、延续与补充。

  3。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推进区域性美术教学整体发展。地方乡土美术有着典型的原发性特征,反映了本土独特而深沉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当代社会的高科技越多,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乡土美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调节并补偿了人们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开发利用地方传统美术资源,离不开现代教育为它提供的平台,学校与社会必然互相依存。社会上虽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艺术课程资源,而文化资源不一定等同于课程资源。地方传统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范例或教育资源,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合理开发,是一个在继承和借鉴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构建地域性美术课程体系,有一个开发、整理与实施磨合的过程,存在着转化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环节。(1)实地考察与调研。访问民间艺人,寻找当地的艺术品,考察古建筑与民俗风情,收集、归纳和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2)资源状况的初步分析。分析乡土艺术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分析其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分析其它共生关系中非民间美术的联系。(3)教育资源转化论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对照本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以现代性的视角来审视与分析本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对相关资源加以甄别与筛选,确定重点,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4)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综上所述,构建一种开放的、能拓宽又能容纳的美术课程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传承本土艺术,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与综合美术素养。地方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完成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地方美术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文章:

美术课程教学设计03-24

美术校本课程计划11-23

大班美术水墨绘画课程教案07-01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07-03

传承家乡传统文化07-02

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03-14

美术校本课程设计方案12-06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作文03-01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07-02

传承传统文化的作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