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绘画文论相关文献整理与释注的现实意义的探讨

时间:2022-07-05 11:34:06 绘画/书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古代绘画文论相关文献整理与释注的现实意义的探讨

  内容摘要: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在不断继承、变化、发展过程中跨进21世纪的。要使中国绘画真正成为具有世界性的现代艺术,就必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必须从多视角认识民族文化,从理论研究的文化视角,确立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体系。因此,学习和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在现阶段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绘画文论 背景资料 现实意义

  几千年来,古人留下了许多著作和书籍。这些书籍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为了很好地保存这批珍贵的文化典籍并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释注。古代绘画文论整理工作是美术院校资料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馆藏古代绘画文论进行著录、鉴定版本、分类、典藏等工作,编制出准确、详尽的古代绘画文论目录,方便资料查找;二是对某些古代绘画文论作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等工作,整理出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古代绘画文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和教学科研,提高掌握资料的效率。本文就后者从古代绘画文论产生的背景资料、特殊字词的古今注释、古代绘画文论常用文法及意译三个方面谈论其现实意义。

  一、古代绘画文论产生的背景资料

  下面笔者按照我国历史纪年较为复杂的先秦时期、魏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有关绘画文论背景资料分别列表,例举参阅。

  通过上表两例,在阅读古代绘画文论时,读者很容易从类似上表中查到文论所未能提供的背景资料,并且还能与同时期的文论作以对照了解,提高了读者掌握资料的实效。

  二、古代绘画文论中特殊字词的古今注释

  古代绘画文论产生的时代,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先秦诸子论画时期、秦汉诸子论画时期、魏晋南北朝文人论画时期和唐宋元以来文人画家论画时期。从绘画文论文体方面分,魏晋南北朝以前出现的论画为文言文体,唐宋元以来文人画家论画为古白话文体。

  然而古代画论流传至今,读者在阅读时感到不易理解的画论,主要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的文言文体。由于产生的时间距今久远,在流传或者转抄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别字、误字、异体字,甚至还有现在已不常用的古字体,而且在文法方面也比较复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需要资料室的古籍整理工作者先对有关文论作好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辑佚等工作。古籍整理工作首先是对字词的校勘和注释;其次,古代绘画文论中有不少带有典故的特定词语,尤其难解,它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进行考证和注解。

  例一:现已不常用的字

  如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左巾字旁)译注:设色工种的名称:有画、缋、锺、筐、荒(左巾字旁)五种。《韩非子·外储》“君观之与髹筴者同状”,文中“髹”与“休”同音,用漆漆物的意示;“筴”同“策”,意为竹简。“髹筴”解释为用漆漆过的竹简。如《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繡。”文中“文”“章”应作字的本义解释为“丝织品的色彩纹理”;“黼”“黻”是古字,现在不常用。“黼”字解释为“白与黑色相间的斧形花纹”;“黻” 字解释为“黑与青色相间的亞形花纹”;“繡”繁体字,在这里应解释为“五彩俱备的丝织品”。

  例二:古今字与别字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中古今字、别字特别多,对其校勘要有充分的考证,一般要经专家鉴定后方可成为定论。现试举几例如下:如文中“面如恨”的“恨”字为别字,应注为“银”,指的是色彩;文中“壮士,有奔勝大势”的“勝”字为别字,应注为“腾”,译为“壮士,有勇猛的气势”;文中“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慢之”,其“慢”字是“幔”的古今字。《说文》:“幔,幕也。”这里引伸为“罩”或“穿”的意思。

  汉时期刘安所撰《淮南子》中论画一段文字“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的“说”字,若按现代字义解释,即“美不可言”的意思,但结合上下文意,“说”字是别字,应为“悅”字解。古字“说”与“悅”字通。

  例三:带典故的词语

  唐代璪,字文通。记有一段有关画家艺术修养的名言,“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文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道尽画中三味,为后代承传。宋代苏轼《文與可画篔簹谷偃竹记》中记录了自己画竹的体会,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后人把绘画成熟的构思称为“胸有成竹”。

  三、古代绘画文论常用文法及意译

  我国有着悠久的绘画历史,有着丰富的灿烂文化。由于时间的推移,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因此给阅读古典画论带来了不少因难。本文主要选择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典画论为例,根据古、今汉语的不同特点和文法规律,按文体、句读、意译的顺序解读古典画论。

  古典画论常见文体可按时期分。先秦时期以诸子百家学说论中的有关论绘画艺术的以论文为主,这一时期的画论文体为论辩文、传状文和杂记文。如孔子的《论语》中的“子夏问曰:‘巧笑俏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是论辩文体。又如《周礼》中的《冬官考工记》所载相关绘画的一段叙述,则是属于杂记文体。“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请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两汉古典画论常见文体主要以辞赋为主。如后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论画一段文字,就是以辞赋的文体写成。魏晋南北朝以后古典画论常见文体主要以颂赞、记评为主,如魏时期的曹植《画赞序》等。

  句读,是读懂古代汉语的基础,而正确的断句又是句读的前题。现存的古画论有一部分也没有断句,在阅读时容易产生误断而曲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一篇因断句而产生较多争议的著名画论,讲的是顾恺之创作“张天师七试弟子”这一道教故事画的构想。文中有五处容易误断,如:“凡天及水色,尽用空清尽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另一种断为“凡天及水色尽用空清,尽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两种断法不同,其解释也就不同。前段“空清尽素”意为现在所说的“留白”;后段说的“空清”,指的是一种带青的颜色。前段“上下以映”意为画幅上下呼应;后段说的“尽素上下以映日”,指的是整个画幅上下互相映衬来表现太阳。后段“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意为画面上向西而去的山峦应详细区别它的远近关系;前段说的“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意为在向西而去的太阳映照下山峦其远近关系别样清晰。笔者认为,对照上下文的意示,不难判断出上段的断句是符合文章的本意的。因此,读者在阅读类似上述没有经过断句的古代绘画文论时,应从文章的上下文关系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加以逻辑判断,顺理成章。

  意译,是学习古代绘画文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意译有关键字词和整段句子的意译两种方式。其一,关键字词的意译,可以为整段句子的理解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南朝宋代书画家著有《叙画》一篇画论,是有关山水画的早期重要文献,强调画家观察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并注意到季节的区别和情与景的联系。王微的观点与宗炳的“畅神”说都是强调主客体的融合和自然与精神的合一。文章中有许多影响整句理解的关键字词,如:“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镜阜、划浸流。”“案”,即标注备案,并非是解释为了案台。又如:“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形者”,即为绘画。此段大意可解释为:之所以称为绘画,是因为画家的内心情感融合了表现对象的灵气所致。其二,整段句子的意译,可以避开某些生僻字词的阻碍,为整体领会全文大意提供逻辑的认识。《叙画》:“望秋云,神飞扬,监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王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怎能与它相比)哉!披图按牒(画册),效异山海(与身临山海之间有什么区别),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这些哪里是独出于指掌,显然是神明降临与之心领神会的结果)。此画之情也。”其中“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整句意译为:这些哪里是独出于指掌,显然是神明降临与之心领神会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画作动情之处。文章至此,王微所强调的主客体融合和自然与精神合一的“畅神”说,显而易见。

【古代绘画文论相关文献整理与释注的现实意义的探讨】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整理?07-10

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论文07-03

周国平散文论周国平散文论周国平散文07-03

观察的近义词及释意08-06

会计注师考试要求的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含义07-10

高中课堂语文论文07-02

多媒体与文言文论文07-04

建筑设计论文论文07-03

《宋诗选注》读书报告07-03

医疗保险的现实意义何在?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