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12-13 08:58:53 志杰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互联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长历史,那些古老的文明依然鲜活至今,并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其价值越来越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给大众,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有关互联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随着整个时代越来越现代化,西方文化已经迅速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领域。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开始疯狂学习英语,可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如孔孟老庄之学却成为了收藏在图书馆的典籍了,已经鲜有学生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刘旷本人并不是反对学习英语,但是从古到今传承了五千年的伟大中国传统文化却逐渐开始出现了断层。

  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华民族需要学习。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仅仅只有数百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已经传承了五千年,既然老祖宗把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千年,那么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古人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然而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已经开始出现了断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1、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沉迷于网络。在整个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游戏、娱乐等相关信息,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们往往容易被这些游戏和娱乐所诱惑,甚至不能自拔。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讲究的是静心修学,这跟浮躁的互联网时代恰恰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浮躁的社会风气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所在。

  2、这跟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今天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已经抛弃了过去的传统文化,只是时不时地在课本中穿插一些唐诗宋词。就拿80后、90后来说,已经很少有几个人能够背诵出《论语》、《老子》等一类传统经典来,为了应付四六级英语考试,他们在大学时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耗在了背诵英语单词上。

  3、从整个家庭教育的环境来看,各个家长都已经是跟风似的给孩子报各种班。在他们看来,别的孩子都在学舞台、学钢琴、补习英语、奥数等,可是我们家小孩没学,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落伍了,于是盲目跟风。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学校里压根儿也不考。

  4、西方以及日韩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各种流行元素的迅速蔓延,这严重挤压了整个国内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似乎比传统的七夕、元旦更有味道,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亦比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更为流行,长期如此,传统文化岂能不断层?

  互联网+传统非遗文化正在多个领域爆发新机遇

  目前,传统非遗文化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整个领域实际上还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并且在多个垂直细分领域都还存在创业者的新机会。

  一、非遗O2O电商领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线上线下结合的O2O电商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目前在国内,已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平台在开始运作了。此前百度糯米已经通过其平台推出了非遗有价产品的专题活动,而在去年,国内唯一官方授权的非遗类电商平台e飞蚁也正式上线。

  从非遗传承人和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类O2O平台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渠道优势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构建全方位的线上推广,他们只需要通过付出自己的手艺劳动,就能够借助线上平台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能够借助线上平台弘扬自己的手艺文化。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真正从事这来产品的电商并不多,电商平台很容易能够建立自己的独特差异化优势,并能在天猫、京东称霸下的中国电商市场格局杀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来。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人文层次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艺术爱好者喜欢收藏一些具备传统文化价值的产品。但是很多消费者却苦于很难通过线下渠道找到非遗大师们的作品,互联网平台打破了这种信息障碍。

  当然,O2O电商平台需要打破的是一个信任问题,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很难辨别非遗产品的真假,这就需要电商平台具备足够的权威来确保非遗商品的真实性。

  二、非遗旅游领域

  目前整个国内的旅游市场,人文景观旅游正在不断受欢迎,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加。但是如何将这类旅游景点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这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比如目前百度地图已经开启了非遗城市、非遗博物馆等标注,同时还增加了非遗礼品的索引,能够让消费者通过百度地图找到附近的非遗文化产品。

  互联网创业者搭建平台可以通过与非遗文化当地人进行合作,把整个非遗传承人所在的地区建成一个集合餐饮、娱乐为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度假地,然后在这个旅游地点,当地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遗类艺术品进行出售,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非遗旅游度假消费中心。

  从旅游的角度来,这是一种特色的差异化旅游。非遗文化的旅游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个是它的审美价值,很多工艺品、表演艺术以及民族服饰,都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个是它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还有一个则是它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

  不过目前国内很多非遗文化旅游却被滥用了,大量民间传统文化器物和艺术品没有对其进行精心设计而被随意地改成旅游商品,这严重扭曲了该艺术品的本意。与此同时,许多表演艺术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表演,甚至有的表演还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内容,从而丧失了祖先传续的原始韵味和文化底蕴,变成了平淡的商业表演。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纠正这个被盲目开发的旅游市场,能够让非遗文化旅游释放更大的市场价值。

  三、非遗电影产业

  其实,对于非遗电影来说,这既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同时也是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一个极好传播,通过电影,能够借助影像记录文化风俗、记录更为丰富的信息。

  目前,在国内的电影市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经涌入到了电影行业。从电影的制作、发行、电影票销售一直到电影衍生品,巨头们都在开始一步一步渗透和布局。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将电影与非遗文化相结合起来,这里面必然会产生新的市场机会。

  四、非遗线下活动

  通过借助线上平台作为导流,可以举办各种线下的非遗展览,比如美食节、服装节、非遗产品展览等。对于平台来说,在为非遗继承人和非遗企业提供线下展示的同时,平台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时还可以收取前来参观用户的门票。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通过参加这种线下非遗活动,能够更深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能够通过线下活动认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非遗文化社交甚至也可以由此开启。

  同时对非遗文化的继承人和企业来说,通过这种线下活动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自己的非遗文化作品,让更多的用户了解自己的非遗文化。

  五、非遗线上知识平台

  目前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产品都已经推出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问答、数字博物馆等,对于大多数想要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的用户来说,线上平台同样还存在相当的市场机会。

  通过搭建这种非遗文化的线上知识平台,未来平台可以推出非遗文化的在线教育课程。未来线上教育,尤其是直播教育会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趋势,非遗文化教育作为垂直细分领域,同样会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

  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以上五个方面,非遗文化在更多的领域还将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并非耸人听闻,但是随着百度等巨头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得到有效延续。最为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非遗文化,既有利于非遗文化的快速传播,对于互联网创业者以及非遗文化继承人和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机遇。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有效平台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在保护、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上正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在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创新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力与传播力。传统文化只有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质的飞越,需要实现从古代到现代、东方到西方、理论到实践、专家到百姓之间的跨越。互联网新媒体则为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质的飞越提供了有效和高效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得以实现现代传播,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学者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文化桥梁。

  需要强调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维度与国内维度都很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获得国外不少学者和民众的认可与称赞,甚至在一些人那里产生了某种迷恋,近些年国际社会的汉语热、国学热就是例子。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有效传播平台,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传播出去,是当今时代一个重大课题。应鼓励更多的历史文化学者,进行传帮带的宣传工作,在互联网上,形成一种历史文化传播的时尚潮流,对于贡献突出者应给予一些精神鼓励、物质奖励,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播

  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亿万国人期待的“中国梦”,其核心词当然是“中国”,若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与支撑,“中国梦”是难以成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有机组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中国梦”也是强国梦,而强国梦离不开网络安全保障与技术支撑。网络强国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而且是每一个公民的重要使命。

  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这个现代传播手段和方式,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占据网络高地,并以民族的智慧和先进的思想加以引领,让互联网成为弘扬浩然正气、传递正能量的现代科技平台?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

  在这个时代课题中,应当解决好“中”、“西”、“马”之间的关系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人们获取资讯、开展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网络文化乱象,充斥着混淆“中”“西”“马”关系的各种论调。如何处理好“中”“西”“马”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赞同用“体用”说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为“体”,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西方文化则应当为我们所“用”。

  在这个时代课题中,还应当处理好网络与文化的关系,否则容易形成网络、文化“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形成水乳不容的状态。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要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工具为“用”,应当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开拓新业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网络文化内容。我们应该做到“体”“用”结合,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普及并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须发挥“微时代”年轻一代的主力军作用

  在当今互联网“微时代”,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产品”无处不在,把人们带进一个与传媒时代截然不同的“微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工具给我们带来大量便捷信息套餐的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的世界观,这是一种比较肤浅、浮躁的观念。当代年轻人成长在互联网信息普及的时代,在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氛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黯然褪色,并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而这恰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这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一个尴尬境地。

  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微时代”的青年人将大有可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物质技术不是主要难题,关键因素在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传承保护力度。不能丢失当今八零、九零后这个主力军,而应对其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各种“微产品”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则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微产品”对这些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身心的各种影响,将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现代化,巧妙地渗透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微产品”对部分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好地契合年轻一代人的体验。只有规避这把“双刃剑”的风险,激发其优势效益,才能赋予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承、保护与发展。

【互联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文章: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07-03

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作文07-02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04-02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中作文07-0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07-08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1-06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征文(精选22篇)09-28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7篇04-04

谈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内容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