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筷子”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2023-06-07 10:28:56 振濠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透过“筷子”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使用筷子过于习常,以至于熟视无睹。然而,筷子作为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透过“筷子”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透过“筷子”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透过“筷子”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1

  一、从筷子的起源看中国传统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必定经历过直接用双手抓,捧而食的阶段。然而,随着进餐工具的产生和不断演变,炎黄子孙最终放弃了用手指和刀叉而形成了用筷子进食的传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呢?

  1、吃热食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的热食习惯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从消化生理特征上看,谢文伟的《易经于东方营养学》就提到:现代解剖学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统的细微结构并不相同,各种消化器官之间的形态结构与组织结构也有差异。而东方人是偏向热食、熟食的。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消化生理上的需要,古人必然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人们所喜欢的热食。而随着火的发现和利用,先民们由于不能直接用手抓取熟食,就借助竹枝来放置和翻动食物。经过长期的练习也就学会了用竹条夹取食物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梜,即筷子的雏形。

  此外,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活动。而在祭祀中,进贡食物便是一项重要内容。又因为他们认为鬼神主要是吸收食物的精华,所以在生产技术较为低下的时代,烹煮食物所散发的热蒸气无疑被视为精华的最好体现。这也就造成了人们视热食为礼食的传统。而热食的普及势必会淘汰用手直接取食的原始方法。

  2、传统农耕文明

  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然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所以人们因饥饿所迫,便转向了吃庄稼。而三大流域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使得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较早地进入了农耕文化形态,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也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粒食传统。

  不论是黄河流域的黍稞亦或长江流域的水稻,这两种粮食都可以直接剥壳经过烹煮后得到饭和粥。而一旦确定以饭和粥作为主食,则必不会把刀叉作为主要进餐工具。另外,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羹成为古代先人的主要菜色。而羹汤中的菜肴不仅不便于直接用手抓,更无法用刀叉切取,于是用两根小木棍去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3、瓷饭碗的使用

  中国古代陶盌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瓷盌则发现于汉代遗址中。而根据《说文》的解释,盌就是饭器。后来被写作碗。可以说,饭碗作为盛食物的工具很早就产生了。然而饭碗不止局限于盛放的功能,还可以作为进食的辅助工具使用。而随着瓷的发明,碗壁的厚度也大大降低了,更加方便人们以口就碗啜饮。从而弥补了筷子不便获取流质食物的不足,使其与筷子的配合更为天衣无缝。而筷子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

  二、从筷子的得名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得名还经历了由箸到筷再定为筷子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这种命名的变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早期的筷子被称为箸,目前找到的最早提出著的典籍是战国时期《韩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纣为象箸箕子怖。而箸这个名称也被一直沿袭下来。直到明代,箸改名为筷。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无中为甚。从箸改为筷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避讳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此外,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崇尚偶数。因此,又在筷后面加上了子这一后缀,最终命名为筷子,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期待。

  三、从筷子的外观看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性符号从它的外观就可见一斑。首先,首方足圆便是筷子最普遍的造型。而圆和方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造型,筷子这种方圆兼并的外观无疑是中国人这种传统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的绝佳体现,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交相呼应。

  其次,从筷子的外型所呈现出来的直、齐的特点来看,筷子不仅具有科学性,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众所周知,筷子一定要直,不然就难以夹取食物。而这种直也符合中华民族宁折不屈的精神内涵。因此,帝王常常用贵重的筷子作为赏赐嘉奖臣子。古书上就有唐玄宗赐箸的故事,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筯,表卿之直也。此外,筷子还蕴含着中国人崇尚协作、重视配合的特性。而筷子成双成对的形态就对此有所体现。我们知道,单只筷子的功用是有限的。然而一旦把两只筷子放在一起配合使用,它就成了人类手指的延伸,手能做到的几乎它都能做到。所以,学会如何协调两只筷子使其合作默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筷子的使用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罗兰巴特尔在《符号帝国》中这样描述筷子: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因为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的确,与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所表现出来的暴虐和张狂相比,东方人温文尔雅地使用筷子夹取熟食,确实要显得内敛和含蓄。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和为贵的意蕴。

  此外,蔡元培先生曾对筷子和刀叉做过如下评述:中国远古时代也曾使用过刀叉进食,不过我们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礼仪之邦,总觉得刀叉是战争武器,进食时用它未免太不雅观,所以早在商周时代就改用箸,世代相传至今,中国人皆以用筷子为荣。中国古代对礼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筷子的使用也存在诸多规范和禁忌。如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餐桌上,这是不吉利的;不能将筷子直插在食物中,因为只有在供奉死者时才会那样做;此外,做客时,只有主人先动筷,客人才能动筷;用餐时,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挑也是不礼貌的这诸多的礼仪禁忌正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礼的体现。

  结语

  可以说,筷子不仅仅是餐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今社会一次性碗筷带来的污染问题,让筷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了挑战。因此,如何发扬筷子文化,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透过“筷子”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一、筷子最早的起源

  1、美丽的传说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这种工具作为世界东方文明的产物之一,承载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饮食社会文化,以至于影响到了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诸多国家。

  筷子看上去十分普通,却能够利用五根手指完成对菜品的夹、挑、捞、搅等动作,堪称世界食具一绝,曾经有学者说过,筷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可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么筷子是怎么出现的呢?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筷子是指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的细长型条棍,多用作餐具,材料为竹木或者金属,至于它是谁发明出来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却流传着很多十分美丽的神话传说。

  比如神鸟为搭救姜子牙使用了竹条,后来演变成了筷子,还有商纣王为了讨得宠妃妲己的高兴,用玉簪夹取食物亲自喂食,再比如大禹治水的时候三过家门而不入,只是顺手用树枝夹取大锅中的肉食聊表思念之情,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原理研发出了筷子等等。

  当然了,这些都是民间的故事传说,并不能拿来作为筷子产生的证据,但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的产物,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点毋庸置疑。

  2、筷子为什么叫“筷子”

  翻阅各种古籍文献,我们目前可知的是,筷子原来的名称并非“筷”,而是“箸”,“筷”这个称谓的使用,有史可寻是到了明代,当时的学者陆容在著作《菽园杂记》中记载,大体意思就是古人们避讳的习惯常常有。

  尤其是吴中地区的人们很注意这件事,因为“箸”和“住”是一个读音,在当地有“翻”的意思,对于常年在水面上生活和工作的吴人来说不是太吉利,于是把“箸”改成了“快儿”,取让船快行,一帆风顺的意思。

  后来由于筷子大都是由竹子制作而成,又在“快”字的上面加了“竹”字头,于是就有了现在“筷子”的叫法。

  二、小筷子有大学问

  1、形状与材质研究

  我们国人使用的筷子一般都是圆柱形的,即头部圆形,尾部方形,有“天圆地方”之意,相比东亚各国的筷子,在长度上也要略多出一些,一般为27公分上下,这和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吃饭是围桌的,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十分的惬意,当有菜肴呈上来的时候,就会摆放在圆桌的中间,需要每个人用筷子去夹取。

  可有些菜肴距离较远,或者在桌面的正中央,坐着是够不到的,需要起身,碍于古代餐桌上的礼仪文化,大多数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因此筷子就被改良,延长了其长度,以便夹取的范围更广。

  相比之下,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多采用分餐制,每个人面前都摆有分量和数量差不多的菜肴,各取其便,因此筷子就不用太长。

  我们中国的筷子在材质上也很有讲究,古代的时候多以竹子、木头,统治阶级还会使用珍贵的象牙、金银、琥珀、玉石等材料来制作。

  发展到了现代,随着科学健康意识的普及以及工业技艺的发展,筷子已经出现金属、合成树脂等质地的,广泛被民众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这里需要提一下日本,这个国家保留了我国很多古代的礼法和制度,在筷子上就有很好的体现,他们的筷子根据用途不同种类也很多。

  比如有公筷、做菜用的大型长筷、有儿童练习筷、鱼类专用筷等,还有过年使用的筷子、祈福使用的筷子、茶道专用筷、工艺品筷、男性或女性专用筷等等诸多门类,很多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2、蕴含的寓意

  至于筷子其中蕴含的寓意,可谓十分丰富,除了上面说到的“筷”同“快”,有快乐、快速、顺利的意思之外,筷子本身由于笔直坚硬,也被历代文人赋予了刚直、正派、正气凛然、宁死不屈等意义。

  同时,在我们吃饭的时候,筷子但凡使用必定是两根一起,否则只有一根,即便是材质再出色,也难成就什么事情。

  根据这个特点,古人还把筷子看作是团结友好的象征,常常被老师或者父母拿来教育下一代要有团队精神,不可仗着自己有能力便有恃无恐,单打独斗,这样是很难成才的。

  此外,在国内不同的地方,根据风俗的变化,筷子本身蕴含的寓意也不尽是相同,比如在有些地区,当青年男女新婚大喜的时候,长辈就会送上一双筷子,意为“珠联璧合”、“早生贵子”。

  还有一些人在谈对象的时候,也会互送筷子,表示“永不分开”,送给朋友,比喻“和睦相处”、“平等友爱”,送给上了岁数的长辈,取“筷”同“快乐”的意思,希望老人永远快乐,万寿无疆等等。

【透过“筷子”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文章:

中国的筷子阅读答案02-24

透过2案例看批评幼儿的技巧02-09

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07-19

中国传统文化02-03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02-27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09-21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07-28

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08-01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文02-04

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