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端午节的风俗

时间:2020-12-15 11:27:42 端午节 我要投稿

安徽合肥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一至端午节总是习惯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插艾来纪念屈原当然由于民风民情的不同端午在每个地方的习俗也都不一样,下面为大家介绍安徽合肥端午节的习俗,欢迎借鉴!

安徽合肥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吃五黄

  老辈的合肥人习惯于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中秋节则称为八月节。又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合肥长丰县端午节早上要吃炸油香),家里老人还会点盘香,挂在屋子里,家家户户要挂艾草、菖蒲,这些可以祛病除灾。

  除却吃粽子和绿豆糕,而老合肥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就是端午中午吃“五黄”。所谓“五黄”就是“烧黄鳝、拌黄瓜、烧黄鱼、咸鸭蛋黄,喝雄黄酒。”合肥民间相信吃了‘五黄’就会五毒不侵,四季平安。从前是将雄黄加入白酒中直接饮用,现在大家都知道雄黄含有毒素成分,饮雄黄酒的人越来越少,所以”端午食五黄“的习俗也渐渐变得衰微起来。

  端午节的雄黄酒除了饮用,有的人家会用手蘸着雄黄酒在小孩头上写个“王”字,并在耳朵后面、前胸、手臂都涂抹一点,以示可以怯毒,从而保护小孩子百病不生。

  另外,端午节这一天还要吃花糕和苋菜,花糕是用发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宝、蝴蝶,表面以红色花点点缀,为儿童爱吃的应时点心。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应时菜。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土话叫“打肠子”。

  端午节五毒随身、戴香包

  合肥人过端午除了吃的方面有讲究,在穿着和装扮方面也颇有特色。在这天,人们会将绣上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等“五毒”形象的红肚兜给小孩子穿,认为可以驱赶毒虫毒,防瘟疫。同时,还要赠送香包给小孩子,香包又叫香荷包,一般为鸡心形、粽形,内装有雄黄、艾草等中药成分,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笔者记得小时候,社会上曾一度爆发过脑膜炎疾病,那时候含有这些中药成分的香包就出现了,那时候身边的小朋友几乎人人身上都有这种香包,闹得笔者误以为天天都是端午节,天天都有粽子吃了。

  端午节接女儿女婿回娘家

  合肥肥西一带,旧俗于端午节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岳父岳母还要买草帽、手巾送给女婿,送新阳伞给女儿,家境富裕的还给女儿女婿置办一套新衣以应节。这天,亲戚往来多互相馈赠油炸馓子(谐音伞)为贺。现今则流行接未过门的媳妇回家过节。

  端午节佩戴辟兵符

  端午习俗除了佩戴香包之外,按《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还有给佩戴“辟兵符”的习俗。所谓辟兵符并不是什么纸符箓一类,而是赤、白、黄、青、黑五种彩色丝线系在手臂之上,可辟兵疫。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日,所以这一天人们都要以五色丝线缠绕手臂,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以趋吉避凶器。汉朝人应邵《风俗通》则认为还能预防瘟疫。到了东汉时期,《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干脆将这一风俗郑重列入《礼仪志》之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虽然所系之物和所系之处略有出入,但是人们认为五色丝线能辟邪恶的说法则是一脉相承的。

  自汉代以后,手臂缠绕五色丝线的习俗便一直沿袭流传下来,后世还冠以各种名称。《荆楚岁时记》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注解道:“……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一作百索)。名拟甚多。赤青白黑以为四方。黄居中央。……”

  晋唐时,民间端午佩戴五色丝线已然成风,并加以装饰便于互相赠送。晋人在《邺城记》中称:“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及作五缕五色辛盘问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方妇人,五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宋时《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端午时以百索为节令之物”的记载。几乎与此同时,在边疆崛起的辽国,也深受汉俗影响。《辽史礼志》载:每逢“五月初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以五彩丝缠臂膊,谓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国语谓是日为讨赛咿唲。讨,五;赛咿唲,月也。”到明代时,北京人又将五彩丝称之为端午索。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销者,曰端午索。”

  大凡任何一种习俗风尚,其最初产生的.形式都相对简单,也显得朴拙,此后随着社会进步以及风土不同的关系,渐渐繁复,再加上附会日益增多,因此其本来面目往往变得模糊,跟其原意也就大相庭径了。以系五彩线为长命缕为例,国内各地系法和称呼也各不相同,从前汉代人是系在手臂或门户上,到民国时则演变为系在手足和脖颈之上;而在北京平谷一代,则是颈、臂,腕、足都系彩带,称之为百岁索。河北一代,则系在脖颈和手腕处,称为虫不蜇;南京人则不仅系五色符线,还要系符牌。浙江诸暨、余杭,则称之为健线,江苏睢宁则称之为续命线。山西解州儿童在脖子上系彩线,俗谓“屈原缚蛟龙”。安徽怀宁,则是妇女们把五彩线系在手臂上,认为可辟兵疫。地处江淮之间的合肥亦是如此。(《嘉庆合肥县志》:“端午,食角黍,饮菖蒲酒,簪艾虎,佩辟兵符,为竞渡之戏。”)大约因旧时此二地兵祸不断,故有此祈愿也未可知。

  端午节贴符像、符纸

  旧时合肥人在端午节当天会张贴天师像、钟馗像、钟馗嫁妹图、五雷符、韦驮镇凶图等各种绘有神仙镇妖除恶的图像,认为可以驱妖邪、镇恶毒。一般人家厅堂梁柱、门窗帐屏,都有粘贴符像的。在合肥周边地区也有类似习俗,如长丰县、庐江县则于端午节当日张贴“端午符”。在庐江县庐城镇,这种“端午符”是用朱砂在黄裱纸上画成,上有“驱邪扶正罡”五个符字和道家秘法图案。道家认为这五个字暗含 “罡星昭吉庆,正气辟妖邪”之意。旧时,不论是豪门富户还是贫穷人家,对于由道士送上门的“端午符”是一定要买下,并张贴到正屋的上方,以禳灾避邪。

  端午节净空气

  合肥民谚有云:“吃过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说的就是端午节令期间的气候。端午前后正是天气渐热,虫类繁生,病毒开始流行,各种传染病纷纷伺机侵蚀人体健康,故而此时应当重视预防。此时焚烧各类中草药品,可以清洁空气,比如燃烧苍术、白芷、艾叶等,今天合肥城内燃烧苍术等中药的人家已然少见,燃烧艾叶的尚有人在。在合肥肥西,至今仍保留端午燃苍术的习俗。同样的,在室内播洒雄黄酒、艾茎酒、石灰水则可以杀灭病毒,而放除虫菊一类的盆栽,也有助于预防害虫的孳生。

  端午节采百草

  采摘百草治疗疾病,或留作药饵,合肥民间俗称为“草方或草头方”,这些草药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容易寻得,比如车前草,合肥人有顺口溜“小小车前草,房前房后找”。这些草方草药,在功效方面,有时用于不治之症,往往具有神效。草药一般都在五月五日采集,《荆楚岁时记》谓端午采杂药,赛龙舟,可见在六朝时期就已相沿成习。旧时合肥人采摘艾草,将其编为虎形戴在身上或插于门户之上,俗称艾虎,用来攘除毒气。近代以后世人嫌其繁琐,遂以直接在门头悬挂艾草代替,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此外,合肥民间于端午日还采摘苍术、菖蒲等草药,或用于插在门上,或用于点燃净化空气,或用于种植以应节令。医者则捕捉蟾蜍、蜈蚣等毒虫以留作药饵。以上由此可见,端午的一切饮食服饰,都有辟毒祛恶趋吉避凶之意,因此堪称我国民间的医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