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过年和春节介绍

时间:2020-12-06 17:25:11 春节 我要投稿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介绍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将大年初一称为“元旦”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介绍

  腊月二十三有“过小年”一说。从这一天开始,也就意味着该“忙年”了。那么,古代的过年和春节都是指什么日子?

  “过小年”拉开过年序幕

  民谣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说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进行祭灶和扫房子这样的民俗活动,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传统上多将腊月二十三视为过年序幕的拉开,因为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腊月二十三也就相对应地被称为“过小年”。

  过小年的标志性民俗活动是祭灶。民以食为天,中国先民很早就有灶神崇拜,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人们将“吃”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淮南子》中记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周礼》上也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道教兴盛后,民间又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在广为流传的《太上感应篇》里,已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灶神遂演变成不仅司厨而且司命的民间大神。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灶王爷上天告发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发,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大罪要减寿十二年。因此,旧时人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其神位两侧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要给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按照“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家祭灶则在腊月二十四。

  祭完灶后,家家户户还要扫房子“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年到来之际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可以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

  古代将春节称为元旦

  现在的春节是大年初一,但在中国古代,农历大年初一则被视为新年,古籍、古诗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新年在古时最初被称为岁首。夏商周三代时间不尽相同:夏代岁首在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与今相同);商代岁首在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周代岁首在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至汉武帝时,颁发《太阳历》,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历代沿用,直至1911年为止。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元旦改为公历1月1日,夏历正月初一便改称春节。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过公历和夏历两个新年,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由于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年俗文化而备受重视。

  古人把立春称为春节

  古籍中早有春节二字,但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夏历正月间(公历2月4日前后)的立春节,是春季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明清时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在立春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一里以外的春场去迎春。这种“拜春”仪式与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称行春。

  古代酒席游戏:春秋时已用“投壶”助酒

  酒桌宴席是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舞台。无论悲欢离合,无论喜怒哀乐,都能在一席觥筹交错之间畅饮而尽,欢谈而散。几千年的沉淀发展,酒席之上诞生了异彩纷呈的中国饮食文化,而相伴中国饮食文化而生的则是一个个悠久而鲜活的酒席游戏。这些酒席游戏是我国封建文人和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致生活方式之下派生而出的独特文化形态。它将娱乐、文学、情感、技艺等相互嫁接、融合。融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射礼演化的“投壶”助酒

  公元前五百三十年。晋昭公即位,大宴四方宾客,齐景公列于其中。席间宾主尽欢,兴致盎然。于是玩起游戏,以助酒兴。游戏要求宴会嘉宾分别将无镞之箭投向不远处的特制投壶,以投进者为胜。晋昭公首先拿起无镞箭投掷,大臣行穆子祝词道:“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轮到齐景公拿箭起投时,齐景公自己祝词道:“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为君代兴”。

  《左传》的这段历史记载,齐、晋两国对抗之势见诸酒席之上。而酒席间晋昭公、齐景公乘兴而玩的这个投掷游戏正是“投壶”。“投壶”是很早便出现的酒席助兴游戏。早在春秋时期,从大到诸侯列强会盟聚宴,小到三五知己推杯置盏。“投壶”游戏都能见诸其中,盛行一时。

  “投壶”源于古时“射礼”。射礼是古时常见的运动娱乐项目,但对场地等都有较高限制。于是古人以酒壶为靶,用棘矢代箭,游戏者手持箭矢掷向靶壶。从射礼出发创新出更加简便、更易性、更能助兴的“投壶”游戏。

  “投壶”所用的壶,广口细颈大腹。壶内放有小豆,富于弹性;“投壶”所用箭矢用棘木制成,形直而重,但长短不定。投壶前要指定一个“司射”,其职责如同现在各项比赛的裁判员。以投中多少来决定胜负。投掷完毕,由司射宣布“胜饮不胜者”,意思是优胜者让输的一方喝酒,并令奏乐。

  “投壶”是古人酒席间的重要娱乐内容。“主人前进酒,弹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宴会之上,投壶似乎成为必备设具,许多人一端酒樽便要投壶。宴会期间安排的“投壶”游戏,既可劲助酒兴,彰显主宾的盛情;又能融合欢乐气氛,推动宴会进程。因此,在诸多酒席娱乐项目中,“投壶”游戏备受青睐。

  承于古风的“歌舞助兴”

  丽酒香茗,美食佳馔永远是宴会主角。但是古人并不满足于单纯地美食美酒口味享受。管弦钟磬,轻歌曼舞则成为古代筵席主角之外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先民承袭部落群居的淳朴遗风,好歌悦舞。因此,席间乐舞的形式同样由来已久。《周礼·天官》中曾记载道:“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率食,以乐彻于造。”由此可见,周朝时期,君主进食就已经有音乐助兴了。

  最初的席间歌舞大多是出席者的自唱自舞。《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记载:“宾之初筵,温温其恭……舍其坐迁,屡舞仙仙。”人们在未饮酒或少量饮酒之前,还是文雅地端坐于席上。而随后酒酣耳热之际,人们总是禁不住离席起身,手持乐器、和歌载舞。这种形式的席间歌舞旨在提高宴会的愉悦成分,同时也把歌舞当作向主人或宾客表达的一种敬意。席间歌舞逐渐发展为专门的歌者舞伎的助兴演出。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记载的便是唐玄宗兴庆宫龙池内,宴请宾客的情景。据传,唐玄宗宴请席间,兴庆宫龙池,丝竹繁盛,鼓乐齐鸣,而唐玄宗独爱羯鼓,羯鼓声音最为高亢,而其他乐音相比之下则有些黯然失色。

  历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同样诞生于唐朝宫廷筵席之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的诗句,记述了自己参加昭阳殿酒宴及观赏《霓裳羽衣舞》的难忘经历。而在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对当时夜宴场景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宾客欢愉,余兴未消,现场唤来歌姬进行歌舞表演,而韩熙载还在其中亲自上阵,击鼓奏乐,活络气氛。

  文人雅趣的“曲水流觞”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一众风流雅士,咸集兰亭。在这场垂名千古的诗文聚会之上,惠风和畅之中,茂林修竹之侧的“流觞曲水”让后世对魏晋时期的风雅志趣产生无限浮想。

  “曲水流觞”是文人饮酒时的一种游戏活动,参与者坐于弯曲的流水两旁,酒杯放在船形的载体上,随水漂流。其中“流觞”所用酒杯是一种木胎髹漆酒杯,椭圆形的杯身,两侧有一对耳朵形或新月形的杯柄,人们称它为“耳杯”或是“羽觞”。盛着酒浆的耳杯像小船一样沿着曲折的溪水漂浮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必须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纵情山水,风情雅致的“曲水流觞”,显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属娱乐方式。

  雅奥难射的“射覆”游戏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记载: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时,上边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

  薛宝钗称“射覆”为酒令的祖宗,可见“射覆”历史之悠久。“射覆”确实是较早诞生的助酒游戏。史料记载,三国时期,曹魏管辂、东晋郭璞等都曾行射覆事。而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中亦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记载。

  “射覆”游戏中,“射”字意味猜度,“覆”意为遮盖、隐藏。“射覆”游戏早期玩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后来,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处一种以文字形式为基础的射覆游戏。

  “射覆”游戏是古令一种,其令法规则是用相关的诗文、成语和典故提供线索,但又隐喻所覆事物,让人猜测。若猜度者猜不出就要罚酒。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今》云:“然今酒桌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这段记叙基本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令法原则。但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这种文字形式的“射覆”十分雅奥难射,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是不行的。(陈玉达)

  中国人过年为何要迎接财神

  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说,自宋元以来,中国人的财神信仰已有数百年历史,不过,古今有所变化。这是为什么?

  “迎财神”风俗从哪里来

  过春节迎财神的风俗来自哪里?

  田兆元教授说,中国财神信仰是在宋元以后兴起的一种民俗活动,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财神信仰一方面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愿望,同时表达对财富追求规则的渴望。

  “由于商品经济活动带来的人员流动,各地会出现地方会馆,以及各种行业会馆,在那里大都供奉财神。那里的财神往往是裁决商业事务的监督者,财神被视为公正的化身。违规商户往往要罚款为财神演戏一场,因为他违背了财富的规则。”田兆元说。因此,过去的财神大多不是本身赚钱的人物,而是关公这样的捧着《春秋》阅读的崇尚信义的形象,或是比干那样的公正、无私心的人物。

  “财神信仰”成民俗

  据有关调查,个体商户,尤其是饭店,不少会供奉财神。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充满了对财富的追求的意愿,如拜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恭喜发财”。“曾有一度,财神民俗横遭批评,这是没有道理的。而近年财神信仰大兴,不予疏导,也是不妥的。”田兆元说。

  “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创业者、企业老板是财神民俗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乐观情绪,对我们走出经济低谷,有正面意义”。

  田兆元说:“隆隆的鞭炮声,不就是民众经济发展的自我动员令吗?老百姓养老,抚育儿童读书,都是需要财富的。所以,对宏大的财神民俗的场面,应该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民俗活动。”

  财神“变脸”

  有学者说:现在人们供奉的财神已“变脸”。

  学者指出,财神形像本来是多元存在,过去是关公为主,崇尚信义。而比干财神也是“把元宝踩在脚下”,表示出人是财富的主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财神多为赵公,抱着大元宝。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持元宝,是赵公元帅。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其实,家喻户晓的、以忠义正直著称的关公,是中国人古代供奉的武财神之一。

  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文官模样富贵相,白净面色,五绺长髯,头戴乌纱帽,身着大红袍,手执玉如意,脚蹬金元宝,前置聚宝盆,书“招财进宝”。文财神一说是商朝忠烈之臣比干,他不避生死,屡屡劝谏商纣王勿听妲己妖言,结果被纣王剖腹挖心。由于比干品节高尚,人们相信他手据财权不会肥私,愿意他当财神。

  田兆元说,“当前的财神民俗由于没有过去那样的行会组织、会馆组织的管理,有些唯利是图的倾向,需要引导”。

  专家认为,全社会应该积极正面地传达财神民俗的动机,建立救助财富基金,建立创业财富基金,甚至可以开展财神民俗与财富论坛,把财神民俗提高到新境界。

  忙腊月耍正月,过年讲究多

  临近春节,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有年味的商品。

  近些年很多春节的老习俗都慢慢淡化,春联很少用手写了,饺子都是速冻的了、馒头超市可以买到……虽然方便了,但是过年也失去了传统的乐趣。春节即将到来,总有些老人念叨老传统。近日,记者走访莱西大街小巷,听老人们讲述过年风俗,而这些传统风俗也会让春节更有年味。

  小年辞灶保平安

  腊月廿三是小年,按照莱西的传统,这一天要“辞灶”。“腊月廿三,灶王爷上天,正月初六,回来保平安。”家住莱西城东的李翠芳老人说,每年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讲灶王爷的画像挂在自家厨房的灶台上方,供奉糖果。这天,外出者均赶路回家,忌“辞”在外面。新过门的媳妇也在小年这天回到婆家,吃团聚饺子,放鞭炮庆贺。小年之后,春节就拉开了序幕,俗话说辞了灶,年来到。

  廿四五把灰扫

  送走了灶王爷,就要开始打扫卫生了,俗称扫灰,一家人开始忙活,将屋子墙壁、屋顶、梁头、边边角角都扫个遍,把家里弄得亮亮堂堂的。打扫完以后会在墙壁贴上象征吉祥的剪纸或者木版画。“过年的时候贴的最多的是鱼、财神、胖娃娃,这些东西都是吉祥的象征。”市民孙大爷告诉记者,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胖娃娃代表五子登科,而财神就是代表来年发大财的意思。

  廿八把面发

  到了腊月廿八,就要开始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的主食了。莱西过年期间的主食花样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炸糕,过年几乎每家都会炸一些,有的加一些诸如地瓜、芋头之类的其他材料,看上去颜色金黄,吃起来口感很好。蒸馒头也是每家都要做的,馒头种类很多,枣鼻子、大元宝各种样式都要做上一些。

  除夕之夜来守岁

  大年三十(廿九)早晨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在门窗上贴春联。诸如“金玉满堂春送财,吉祥盈门福兴业”,“龙飞凤舞,月满花盈”等有吉祥寓意的春联很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是,每家都会在门梁上贴上“过门笺”。据了解,过门笺子是我国传统剪纸系列中的一个艺术品类,又叫挂钱、吊钱等。古时是迎春之物,辞旧迎新有劝耕之意,以示人勤春早,而这项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中午,大多数家庭都会用大白菜、粉条、豆腐加猪肉做一锅菜,称“隔年菜”。意味着来年有饭吃,有财发。

  黄昏时分,每家都在焚香烧纸“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接回祖先后,供上茶水、糖果、点心等,老幼皆拜,以表敬意。家家年夜饭都要吃饺子,一般要往几个饺子里面放上硬币、枣、栗子、糖之类的混到一起煮,据老人介绍,吃到钱的人表示来年发大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甜甜蜜蜜,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生活的一种期望。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按照传统除夕之夜彻夜不眠,称为守岁。

  初一把年拜,过了十五年味散

  初一早晨,放过鞭炮,吃过初一饺子之后,各家开始拜年了。传统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行磕头礼,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一家人一起到各家去互相拜年。“初一早晨的拜年是最热闹的,也是最隆重的,拜年要对祖先行叩拜礼。”市民王大爷告诉记者。拜年的人通常也不会久待,吃块糖果小坐一会,便继续到下一家去拜年了。经常是几拨人遇到一起,满屋子都是欢声笑语。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开始走亲访友。据王义之老人介绍,什么时候去谁家走亲戚,各个地方不太相同,通常情况是正月初二拜访舅舅家,初四拜姥家。初三、六、九拜“丈人”,初七拜姑妈,初八拜姨妈,之后,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年酒”。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味才渐渐变淡。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介绍】相关文章:

春节过年的祝福语01-20

春节过年请假条12-26

春节过年日记11篇11-22

春节过年的祝福语(15篇)01-20

春节过年的祝福语15篇01-20

春节吃饺子的由来和寓意11-09

过春节的传统意义介绍08-01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高中历史知识点11-09

古代建筑的作文06-05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3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