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的介绍

时间:2022-07-03 07:14:10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标准化的介绍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尺”。推行农业标准化,有利于对农产品实行“田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

  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

  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农业标准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是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与蔓延,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生产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标准化。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还必须有完善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较高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和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作保障。

  二、农业标准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和完善水稻、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产品的地方生产标准。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可制定企业标准。

  二是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生产技术以及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等。

  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目前我市已有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五是推进产业化经营。

  三、我市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差距

  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农民、企业和经营者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概念模糊,认识和理解不透,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实施标准化生产还未能成为企业和农民的自觉行为。

  二是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推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多为国家及省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与我市实际生产还有差距,且与国际标准还有明显差距,有待制定既适合我市土壤、气候及生产实际,又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地方标准。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品质、品相不一,质量安全也无法保证。

  四是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受客观条件限制,对产业基地投入有限,部分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布局不合理,水电路设施不配套,基地耕整、排灌、用药、施肥、采摘、运输等自动化、机械化省力设施基本没有,直接导致生产管理成本高、劳动效率低下、产出效益不高。五是农业企业数量偏少。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少,规模种养大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少,缺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主体。

  四、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总体上说,所有农产品都处于过剩状态,但所有优质农产品都有市场,具体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大路货”农产品大量积压,一个是绿色、无公害、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内在质量不同。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否则,我们的农产品上市之日就是过剩之时。

  (一)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地方标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并重,品种标准与生态环境标准并重,符合当地生产实际与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市自然环境特点及生产实际,有计划地制定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并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二是分类制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不一样,分类标准也不一样。

  面对国内市场,要积极发展超市农业,制定适合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按照国家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严格依“标”生产,按“标”加工,引导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现代超市需求。同时,要加快出口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食用农产品的制标工作,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普及。

  提高农产品的“三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程度,为农产品创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出口提供技术保障,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牌销售的状况。三是加快普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将无公害生产技术落实到基层,让农民所掌握,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四是品牌认证。在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农产品成为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积极争取通过ISO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

  (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合理布局。围绕全市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布局,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探索农业标准化建设途径,为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二是规模开发。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支持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各类产业基地,引导种植户向适种地集中,推进特色板块集中连片发展。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兴办产业基地,按企业标准组织生产。三是标准建园。坚持新园建设与老园改造并重,按照农业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广和普及自动化喷灌、给药、施肥、运输等省力设施和技术。

  (三)强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一是大力推进品种的标准化。加强主导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确保品种的标准一致。二是大力推进投入品的标准化。按照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不同要求,分别制定出农产品所用肥料的种类、数量、时间和施用方法。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在化肥使用上,要以复合肥和专用肥为主,限量使用氮、磷、钾化学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对农产品生产区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实施检测,根据不同农作物提出配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防止过量施用化肥和不恰当施肥给土壤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三是加强生产环境监测。加强农产品生产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液和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力度,严禁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进入农产品生产区,避免因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定期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水质、空气、土壤进行取样、化验,并将检测结果进行通报,责令整改。

  (四)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一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争取用2-3年的时间,在全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区大型农贸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速测站,建立农业标准化产品等级分装制,实行市场准入。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由市场农产品速测站进行监督控制,合格的准予销售,并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不合格的或未经检测的不得进区销售。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进一步加大投入,购置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尽快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产品检测监测网络。农产品加工企业应主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速测点,积极开展自检自测,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一方面要突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执法。加强示范基地、销售过程的执法;另一方面要突出大案要案。重点查处危及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杜绝生产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资等违法行为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标准化的介绍】相关文章: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06-09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精选8篇05-10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9篇)05-12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校正版09-17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精选8篇)06-10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9篇07-28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8篇06-10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8篇)06-10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汇编8篇)03-29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集合8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