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节日趣话

时间:2020-12-01 18:34:41 传统节日 我要投稿

最新中国传统节日趣话

  中国传统节日趣话

最新中国传统节日趣话

  一、春节

  二、万年历与老寿星

  三、扫房子的故事

  四、贴春联

  五、立春、“打春”、“打春牛”

  六、正月十五闹元宵

  七、二月二龙抬头

  八、二月二,炒包谷

  九、清明节的传说

  十 、三月三 “上巳节”

  十一、少数民族的三月三

  十二、大理“三月街”

  十三、四月八

  十四、泼水节

  十五、五月端阳

  十六、棕子和龙船

  十七、 饮雄黄酒和悬插艾条、菖蒲

  十八、六月六的传说

  十九、六月二十四“火把节”

  二十、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二十一、七月初七“女儿节”

  二十二、七月十五“中元节”

  二十三、中秋节

  二十四、九九重阳

  二十五、十月初一寒食节

  二十六、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二十七、腊八节和腊八粥

  一、春节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我国各民族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名为春节,也就是农历的“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就把农历的元旦改称春节,民间俗称过春节为“过年”,农历的元旦——正月初一,俗称为“大年初一”。

  关于春节,民间流着“年”的传说。

  “年”原先是太古时代一种怪兽,头上生有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来临时,它就要出来掠食伤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天一亮大家平安无事,便高高兴兴地相互祝贺,拿出最丰美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一年一年地沿习下来。这一天就叫“过年”。

  二、万年历与老寿星

  相传在商朝的时候,有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名叫定阳山。山下有个村庄,山坡上的小

  石屋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字叫万年。万年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的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他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做了一个测量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东西,叫日晷(ɡuǐ)。可是一遇到阴天,日晷也就用不上了。有一次他看见山泉滴水,响声滴滴答答。他又做了一个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壶,慢慢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因为节令失常,他召集百官。商量对策。主管节令的大官叫阿衡,他不懂日月运行的规律,说是百姓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拜求天神宽恕才行。于是祖乙率领百官,素斋沐浴,设坛祭天。但是祭来祭去,毫无效果,弄得百姓服役出捐,苦不堪言。万年再也忍耐不住,就拿了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天子见了万年,听了万年讲的日月运行周期,心中大喜下令修了日月阁,筑了日晷台,造了漏壶亭,派人跟着万年日夜看守,精心记录。可是阿衡却深怕万年把时令定准,受到天子重用,他会丢了官,就派人去刺杀万年。谁想事情不密,刺客被捉住,于是阿衡也被收了监。天子祖乙亲自到日月阁去看望万年。万年讲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年月有十二圆”的结论,又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相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请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创出太阳历,功高德重,我一定重重封赏你。” 万年说道:“太阳历虽已草创,但还不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我愿常居日月阁,把草历定准。”天子应允。万年经过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按“闰月”补算进去,终于向天子献上一部准确的太阳历。天子祖乙见万年日夜操劳,忠于职守,须眉都熬白了,很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人把春节也称作年,每到过年时屋里都挂起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

  三、 扫房子的故事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临近过春节,家家户户都拆洗被褥、清洗家具、洗涮锅盘碗盏,还要扫房子。干干净净迎新年。

  为什么人们在过年之前要扫房子呢?

  很早很早以前,玉皇大帝为了掌握人间的动静,专门派了三尸神到人间。每到年底,三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三尸神为了表功,就在玉帝面前说:“人间百姓十分野蛮,动不动就骂人,连你玉皇大帝也骂。” 玉帝一听,不禁大怒,就让三尸神去详细查访,把那些骂过他的人的姓名写在墙壁上,等到年三十那天,派出天兵天将下界捕杀。

  大年三十这天,天兵天将来到人间,挨门挨户查找人家墙壁,却连一个名字也没有找到,于是回到天庭禀告玉帝,玉帝以欺君罔上的罪名,把三尸神打入十八层地狱。

  打这以后,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掸尘扫房。过去,这里头虽说含有一点儿迷信的成分,可是每逢过年来一次大扫除,家家户户请清洁洁,窗明几净,增添了过年的欢乐、喜庆气氛。这一习俗人们也称为“扫年”,至今在民间流行不衰。

  四、 贴春联

  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色彩,节日的气氛更浓郁。可是,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很早以前,在风光秀丽的度朔山上,有一片很大的桃林,桃林中有一棵最大的桃树。树下有两间青石板屋,屋内住着神荼、郁垒两兄弟。这两兄弟力大无比,狮子见了他们都低头,豹子见了他们也瘫在地,猛虎为他们看守桃林。父母早就死去了,兄弟俩相依为命,吃着野桃长大,所以他俩对桃林特别亲热。天早了,他们挑来山泉水;生虫了,他们一个个细心捉;培土整枝,辛勤劳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桃子,吃起来又香又甜。特别是中间那棵大桃树,结的桃子更是格外大,格外甜。人们都说这大桃树上结的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寿,成神变仙。

  在度朔山的东北方向,还有一个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子,野王子也有把笨力气。他仗着自己力大人多,占山为王。这野王子心比蛇蝎毒,手比虎狼狠。常常吃人心,喝人血,把一方百姓可给害苦了。野王子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了能成仙,他的口水流了三尺长,立时派人上了度朔山。

  来人喝令神荼、郁垒两兄弟献仙桃,兄弟俩冷笑一声说:“俺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说完就把来人撵下了山。

  野王子气得七窍生烟,立时带了三百人马来到度朔山,神荼、郁垒两兄弟带着守林猛虎迎出桃林,两方相遇,一场恶战,野王子的人马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

  野王子逃回野牛岭,他整天整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坏主意。

  一个月黑风大的夜晚,神荼、郁垒两兄弟正在青石板屋里熟睡。忽听外面有动静,忙起身开门向外看去,只见从东北方向过来几十个鬼怪,一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嗷嗷乱叫,向石屋扑来。兄弟俩一生清白,心里没鬼,所以面对恶鬼,毫不惧怕,神荼随手折了根桃枝迎了上去,郁垒也抓了把苇绳跟后边。神荼在前面抓鬼,郁垒就在后面捆。不大功夫,把几十个鬼怪全给捆了起来,一个个都被喂了老虎。原来这些鬼怪都是野王子手下人装扮的,谁知毒计不成又丧了性命。

  第二天,这件事传开了,人们感谢神荼、郁垒两兄弟为民除害,他们的名声越传越远。后来,人们传说这兄弟俩成仙上了天庭,老天爷命他们二人专管惩治恶鬼。人们还传说神荼、郁垒两兄弟用桃枝能驱鬼。所以从那以后,逢年遇节,人们也都削两片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两边,能够驱鬼辟邪、合家平安,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也叫“桃符”。以后,挂“桃符”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直到五代时,后蜀有个叫孟昶(chǎng)的.人,再题了两句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挂在门两边,真是我国第一副联语对联。再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下令除夕日,各个公卿大臣家,门上都要加贴春联一幅。这时的春联已经是写在红纸上面了。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张贴起来了。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风俗习惯,一直传到现在。

  五、 立春、“打春”、“打春牛”

  立春,是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古时候,曾经把“立春”这天作为春节。“一年之际在于春”,我国人民历来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古代的帝王还亲自扶犁耕地一遭,表示对农耕的重视。汉朝的文帝、景帝颁发诏书时说:“朕亲身躬耕为天下先”,这种迎春仪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立春的习惯叫法是“打春”,“打春”的前一天叫“迎春”。过去,“打春”这天还有“打春牛”的习俗。什么叫“打春牛”呢?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时,务农的事被提到朝仪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立春的前一天,各地的官吏们都洗澡,穿素衣,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焚香叩头之外,还要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这“土牛”被称为“春牛”,“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后来,土牛又换成纸牛,一个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勾芒神”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烂,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着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

  又过了许多年,纸牛又换成真牛。据说一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被贬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之日,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勾芒神”正在用劲打纸牛,他觉得可笑,于是写了半首诗,题目叫《春牛榜子》,诗写道:

  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以后,认真地关心起农事来,常常脱去官服,走到田间,跟农民一起谈桑论麻,

  还亲身跟老农学干农活。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春天,就把“迎春”的仪式挪在“立春”那天,也不垒土牛,也不糊纸牛,搬来了犁杖,牵来了黄牛,让衙役们弄个竹筒子扎在地上,里面装个绒鸡毛。他守着竹筒等着,等到立春的时刻到了,只见那绒鸡毛轻轻地向上浮动,徐徐地出了竹筒,轻飘飘地上天了,就在那鸡毛轻轻地飘出竹筒时,他迎天抽了个响鞭。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犁了一遭又一遭。晚上,他诗兴大发,提笔在上年写的半首《春牛榜子》诗下边,又添了两句:

  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

  从这以后,人们就把立春这天叫“打春”。

  又过了许多年,朝廷一,不把农事放在心上,对农事不管不问。地方官都不问农事了,就是打春那天也懒得走出衙门。这样一来,从周朝兴起来的迎春仪式和打春的传统就给扔掉了。可是,迎春和打春的称呼记在老百姓的心里,打春牛大故事也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 六、 正月十五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佳节。它又名“上元节”、“灯节”,为什么叫“上元节”呢?按照我国民间习惯,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合家团聚,共同欢庆,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上元节”。按照道教的叫法,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是因为正月十五乃是新春来临、一元复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夜又叫“宵”,“元”取“一元复始”之“元”字,又与“月圆”之圆谐音,所以正月十五之夜叫“元宵”。

  元宵节除了要吃元宵,还要燃灯和观灯,所以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闹花灯由来已久。①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就已有专门管燃灯、观灯的官吏,叫司煊(xuǎn)。②战国时鲁班就制作了宫灯。③但正式把正月十五作为“灯节”,大约始于汉代。公元前180年,周勃、陈平等人协力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为削平“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就把这一天夜晚定为节日,名为“元宵节”,以示“与民同乐”。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燃灯以示庆贺。于是,元宵节燃灯、观灯的习俗遂起。④到了隋、唐时代,元宵放灯活动更为盛行。相传隋炀帝610年元宵节这一天,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方,搭起高大戏台,举行庆祝活动。据《隋书》记载,正月十五之日万国来朝,戏台连起来共有八里长,“百官起栩夹路,从昏达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演员多达三万余人,伴奏的乐师多达一万八千余人,这种奢华的规模可想而知。⑤唐代也沿袭了这种习俗。唐玄宗时,放灯发展到热闹的灯市,“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白里皆见,光明夺目业。”又有记载说:“(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⑥到了宋代,元宵灯市更是盛况空前,各式各样的灯琳琅满目,诸如“嫦娥奔月”、“西施采莲”、“刘海戏金蟾”等人物灯;荷花灯、瓜灯、藕灯、牡丹、葡萄等花果;鹿、鹤、龙、马、凤、猴、金鱼、蛙等百族灯;应有尽有,还有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鳌山、牌坊等,可见元宵灯会之盛况。⑦南宋时代,谜语作为元宵节的游戏之用。杭州文人在元宵灯节把谜语贴在纱灯上,让过往游观的人猜,叫作“灯谜”,以后愈演愈盛。

  七、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过去被称作“春龙节”。

  二月二前后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惊蛰”,据说这时经过冬眠的龙,到“惊蛰”这天被隆隆的雷声唤醒,所以就有“二月二 龙抬头”的说法。过去每到二月初二这天,人们都有到江河水畔“祭龙神”的习惯。因为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所以人们吃的饼叫“龙鳞饼”,吃的面叫“龙须面”。到这一天,女人们都要停下手中的针线活儿,说是怕刺伤了龙的眼睛。

  民间有个“二月二”祭龙神的传说。

  很早已前,陕西关中大旱,井枯河干,人们盼望着老天爷下场透雨。可是盼了一年又一年,连个雨点也没见。

  在长安附近的临潼县骊山东面,有个地方叫马额,那里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叫水生的小伙子。他从小失去了父母,靠乡亲养大成人。他见天旱,庄稼难长,连人们吃水也成了难事,便想法为民找水。有一天,他到百里之外的塬头村,遇到一位白胡子老汉,就向他打听,老头高兴地对他说:“关中大旱,玉帝早就知道。他曾经派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进龙河里,把下雨的大事忘了。”水生忙问道:“怎么才能制服它呢?” 老伯说:“听前辈的人说,要制服小龙,必须先弄到一根降龙木。” 水生又问:“到哪儿去找降龙木呢?” 老伯说:“这东西龙河附近的木柯岭上就有,要弄到它可不容易。我看你有降龙的勇气,所以今天就告诉你,降龙木,象根柴,生在山腰长在崖,用它搅混龙河水,小龙出水把头抬。” 水生听了,牢记在心,告辞了老伯,直奔木柯岭去采降龙木了。

  村子里的土地神被他的勇气感动了,特地送给他两个大仙桃,嘱咐他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吃这仙桃,不然的话,你就难回乡里了。” 水生收下仙桃,告别众人上路,终于来到了一座直立的山崖下面,这山崖上下如刀切,水生勇敢地攀着野藤,抓着怪石,艰难地向上爬去。爬上了山腰,他发现了一棵小树,与众不同,仔细一看,断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降龙木。他砍了下来,别在腰上,下岭直奔小龙住的龙河去了。来到河边,他挥舞降龙木搅混河水,小龙在河里顿时头昏眼花,便一头窜出水来。小龙出水,一看是个凡间百姓打扰了它,就恶狠狠地向水生扑来。水生毫不示弱,挥舞降龙木迎斗小龙,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渐渐地,水生感到力气不支。这时,他想起了仙桃,,就一口一个,把两个仙桃都吃了。吃完,顿时力气倍增,只见他一个翻身,腾空而起,跃上龙背。他左手抓住龙角,右手挥舞降龙木,打得小龙嗷嗷乱叫。这时水生才对小龙说:“玉帝叫你给人们播雨,你却把这等大事丢在脑后,躲在水中逍遥自在,今日非打死你不可。” 小龙一听,忙求饶道:“我愿立即去播雨,请你别再打我了。”水生说:“那好,你马上就走。”小龙答应者,不一会只听的一声雷响,小龙腾空而起,随着团团浓云直冲云霄,霎时间便乌云翻滚,哗哗地下起大雨来。众乡亲见小龙终于出来播雨,都对水生十分感谢。

  为了纪念这个“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把每年的“二月二”定为“春龙节”,在这天焚香祷告,祭祀龙神,请求按时抬头播雨。

  八、二月二,炒包谷

  还有个“二月二炒包谷”的传说,武则天夺了唐室江山,改国号周,自称大周皇帝以后,玉帝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这下可苦了老百姓,从立夏到寒露,一百五十多天滴雨未下,片云没见,只旱得河塘干涸,庄稼枯死,连人吃水也十分困难了。这天,忽然从远处飞来一朵云彩,越来越大不一会就下起倾盆大雨。人们望空礼拜。

  原来这是司管天河的玉龙下的。因西天取经有功重新回到天河,它听见人们的哭声看见人间惨景,便不顾安危,再次布雨。玉帝大怒,又把它打入凡间,压在山下受罪,山上立一通碑,上写:

  玉龙降雨犯天条,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知道玉龙犯了天条,就想办法拯救它盼它再上天庭,再降甘霖。可人们谁也找不到金豆,又怎能开花呢?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一,有一个老婆婆背着包谷去卖,不小心袋子开了口,金黄金黄的包谷撒了一地,在场的人心想,这包谷不就是金豆子吗?用锅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人们都传开了,商定次日家家都炒包谷豆。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各家各户把炒好的包谷花用簸箕盛着,供在院子里,有的人还端着送到玉龙身边。玉龙便大声喊:“太白老头,你看金豆开花了,还不放我出去。”

【最新中国传统节日趣话】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节日话题作文12-28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12-14

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学作文10-12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推荐】10-01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热】09-30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热门】09-30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精】09-28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荐】09-28

【荐】中国传统节日作文09-26

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征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