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

时间:2023-12-18 11:10:48 剑锋 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

  《诗经》包括的内容涉及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多方面,从不同侧面向后人展示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风韵。《诗经》中抒写兵役之苦的征役诗占一定分量,《小雅采薇》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以下是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欢迎阅读。

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

  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

  中国是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要想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1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因此,学好《诗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传统的源头,其丰富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艺术手法,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自传世以来,历代诗评家对它深刻的思想和多彩的艺术手法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但因历史的久远,语言的发展变化,学习先秦文学有其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中征役诗《小雅采薇》的分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参考,以便更好地进行先秦文学的学习。

  一、意境之美

  中国的文学讲究情景交融,强调艺术形象,而诗歌将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早期诗歌的代表,已能体现此特点,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则是典型。

  《诗集传葛覃》:“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比喻有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复喻)等。“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录自《困学纪闻》)“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灵活恰当的运用也是诗歌成功的关键,以下将诗中情景结合与“赋”“比”“兴”的巧妙融合进行解析。

  本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士卒离家后在外面的所见所闻所感,即诗的前五章;第二部分描写的是士卒踏上归家之路的所思所想所感,即诗的第六章。

  第一部分出现的事物有薇、路(通“辂”)、四牧、象弭和鱼服等。“薇”,一种野菜,茎叶可食;“路”,一种高大的马车;“四牧”,指驾车的四匹雄马;“象弭”,用象牙做装饰的弓;“鱼服”,用鱼皮制成的箭袋。诗中对薇的描写很细致,分别有薇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作”(野豌豆嫩芽长出地面)、“柔”(野豌豆长出嫩叶)、“刚”(野豌豆苗已长出坚硬的茎)了解其表层意思为薇菜已长成,实则铺叙时间的流逝,士卒离家许久。随着“薇”的慢慢成长,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感情,为士卒远离家乡和亲人,为了保卫国家的牺牲精神而歌唱,这是“兴”的体。“维常之华”中常即棠棣,华是花,以棠棣花之绚烂美丽,暗喻高大的将帅之车。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体现了当时的军威赫赫和军容的整肃,同时铺叙出威武的阵容和高昂的士气。战争的胜利除统领的英明谋略,精良的武器装备,还需要战士强壮的体格,从诗中事物描写可知,统领作战指挥到位,作战武器优良,因而达到“一月三捷”的战果。“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连连的战争,士卒拼死的抗战,“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可知当时严峻的现实状况,但他们依旧坚持到战争的结束,铺叙士卒们深深的爱国热情。离家千里,抛家舍业只为国家的安定,心里是多么盼望早点结束战争,早点回家与亲人团圆,这或许也是他们内心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诗中“曰归曰归,岁亦莫(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即是士卒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读完之后,心中顿生悲凉。

  第二部分出现的事物有杨柳、雪。“杨柳”诗人征战离家时,想象柳枝随风飘动;“雨雪”诗人归家时,大雪纷飞。第六章只有两个事物,也只有短短的四句诗,却是诗的最大亮点,是本诗借景抒情最突出的地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征人回想当年从军离乡之时,正值杨柳飘拂,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时候。春天本是和亲人其乐融融在一起感受春天气息的大好时节,可是,他却不得不离开家乡和亲人,为国家远赴边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似乎意味着这次离别亦或是永别。此刻,路边的“杨柳”似乎也变得通人性般随风摇曳着柔枝,也想与征人握手或拥抱,祈望他能多停留一会儿。“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卒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是冬季的大雪纷飞,回家的路是那么长,雪花毫无停歇的下着,像是知道士卒心中的哀痛与离愁,大自然只是用它特有的方式在诠释着士卒此时此刻的心理状况。如果说无限的哀痛与离愁用一个字概括,那便是――悲,悲不仅仅来自生理的“载渴载饥”,悲更来自心理的“糜室糜家”、“不遑启居”。这些悲纠结于身心,也让我们有种从外至里透心悲凉的感觉,让我们切身体会士卒的悲是由内心到身体,身体再反射内心,婉转抒发哀愁的方式,凄恻感人,意境优美。

  二、图画之美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根据客观事物,或撰写的文字,就自己的心理感受,展开联想创设出特定的画面,画面再经画笔的勾勒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下面将就《小雅采薇》中展现的事物与感情来构思图画。

  《采薇》全诗六章,共192个字,在理解章节意思之后,可根据时代背景,特定事物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可将每一章都构思为一幅生动的图画。

  第一幅图:画卷中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草木皆穿绿衣,花儿竞相绽放,微风吹过,小小的薇菜也迎着风轻轻摆动,画卷中只有一个身穿战服,表情凝重而又略显温馨的士卒,让我们不难看出,他已经无可自拔地陷入对家乡与亲人的无比思念中,他脑中或许浮现了曾经与家人一起时那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可远方敌人的旗帜依稀可现。

  第二幅图:薇菜长出鲜嫩的小苗,又是一年的春季,画面中依旧是那个士卒,但面容显见沧桑,那几道深深的皱纹与清晰的伤痕,特别是手上绷带与血迹告诉我们,这一年的战事很激烈,他离家依旧很远,家人的状况不知,但思念的心却始终未变。看罢,心中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幅图:遍地绿绿的薇菜使破败凄凉的战场增添了些许生气,但细看可知薇菜已经开始变老,时光飞逝,除了战争仍然持续,除了士卒更加沧桑、憔悴,伤痕的分布更加密集,敌人的旗帜依旧在远方飘摇,但士卒的眼睛一直朝着家的方向凝望。

  第四幅图:画中不在仅有薇菜,还有棠棣花与之作伴,巍峨的马车与威猛的雄马已整装待发,这是为即将开战做准备,马腿上的泥土是明亮的土黄色,这意味着上一次出兵也就在不久以前,交战是如此的频繁,一个月会有几次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不可估计。

  第五幅图:精良的战车,雄壮的战马,威武的大将军,士卒们以战车做掩护正在向前挺进,士卒手中的弓箭由象牙镶饰,箭袋由鱼皮制成,戒备如此森严,士卒们的表情严肃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可预见敌人的袭击将会很猛烈,图画中所体现的军中势气,似乎也喻示着战事将以胜利告终。

  第六幅图:战争结束了,士卒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在回家的路上,可士卒却没展现本该有的愉悦表情,他们在回忆春季与家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吗?连柳枝都在摆动,也许只为传达不想士卒的离开呀!经历九死一生后,终于踏上归家之路,但时隔这么久,家人会是何种境况呢?会不会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场景?他们是否一切安好呢?加之在这大雪纷飞的冬季,没有薇菜充饥,脚步沉重缓慢,心中负载着所有的痛与累。

  一首诗歌能让人通过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图画,能让读者似乎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般的效果,魔力便体现在方法技巧上。而《采薇》中多用迭字迭句,极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

  三、音乐之美

  《诗经》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原是乐歌,依《风》、《雅》、《颂》分类编排。正所谓风雅兴寄,弦歌鼓舞。《毛诗序》说: “风,风( 讽) 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也。”“颂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如根据《诗经秦风蒹葭》改编,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至今广为传唱,由此可见,《诗经小雅采薇》也能带来一首别具一格的旋律。

  每首歌的歌词都很简短,但却能很好的述说一个故事,这其中的魅力便是谱曲者在领悟歌词者的意思之后,能给这首词以正确、恰当的曲调。《蒹葭》表现的是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能如愿的惆怅心情。因而在听在水一方时,伴随着缓慢的节拍和邓丽君所演唱出的忧伤之情,在邓丽君甜美嗓音的衬托下,更能体味诗人的忧郁之情。《采薇》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浓郁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士卒为国戍边的爱国情怀。电影《画皮》中的采薇是根据《诗经采薇》而改编,周迅独有的低沉而沙哑的嗓音,加之曲调的悠远绵长,仔细聆听时似乎都能感受到演唱者欲哭还休的状态,很好的展现了士卒内心的悲凉之情。

  乐器是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甚至是歌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据考究《诗经》305 篇中出现了多种乐器。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考证了二十九种乐器,后朱孟庭在杨荫浏先生的基础上排除同名因素,提出了二十八种分类之说。中国的乐器按八种不同材料,来制造各种不同的乐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八种材料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乐器因材料不同,所发音色也不同,即“八音”《古今律厉考记载》:

  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

  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

  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

  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声无余失之则短。

  为了还原歌曲本来的意境,不失真实情感下,两首歌都未用很多现代乐器来演绎,在水一方以古筝为主,采薇以琵琶为主。

  真正的诗歌首先应是来自劳动人民,《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本文以《诗经采薇》为例,从意境之美、图画之美和音乐之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采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出了一定评价。首先,意境之美即情景交融,《采薇》通过将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将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图画之美即通过展开联想创设出特定的画面,《采薇》中通过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最后,音乐之美即文字与旋律的完美结合,《采薇》作为《诗经》的典型代表亦很好的突出了这一特点。《诗经采薇》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动人之处,它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引领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的大趋势。

  诗经的艺术手法:

  一、重章叠句

  我们知道,重章叠句的基本特征是:语句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地方换几个字,比如,”。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这样的诗句在诗经中比比皆是,他主要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内容上,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叠音词的使用,诗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采薇开篇就是在这样的一咏三叹中把主人公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赋比兴手法

  赋是诗经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采薇》第二部分,“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就是用的赋这种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前三章以薇起兴,以采薇开头,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诗中就是这样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而主人公的焦虑、痛苦心情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三、对比手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中把时序:“今——昔”、物候:“柳——雪”、人生:“往——来”这几组对比,经过诗作者的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通过这样的对比,将主人公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有力的诠释了诗歌的主题。

  四、虚实结合

  在诗歌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

  清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在《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为虚。“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等为实,作者巧妙地利用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段,深刻的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五、情景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昔我往矣,”士卒即将离开家乡,走向战场。是离别、是悲情、是哀伤,但是诗中却写到此时是“杨柳依依”。良辰美景,分离之痛,真有点“大煞风景”。

  “以哀景写乐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乡时本应该是欢愉的,可是那种因久戍在外、家人两不知而生发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虑之情“雨雪霏霏”四个字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现实与人之常情的反衬,在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产生的冲击更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从而产生的“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六、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征夫的悲喜复杂之情,尽寓“柳”、“雪”意象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所谓”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总之,《采薇》一诗中“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描写。这些手法,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既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又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因此《采薇》不愧是《诗经》中经典篇章之一。”

【诗经采薇的艺术表现】相关文章:

诗经 采薇07-04

诗经采薇节选赏析07-04

诗经采薇节选的作者05-17

诗经采薇小学语文解析06-27

诗经采薇节选作业设计07-02

诗经采薇课后反思通用01-06

《诗经.小雅.采薇》超星尔雅课后答案06-23

赏析诗经采薇最后四句09-14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