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不足

时间:2020-10-25 19:12:53 行业 我要投稿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不足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不足有很多,这也值得教师们关注,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吧!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不足

  数惧怕作文,是目前小学生作文中存在有普遍现象。不少学生谈作文色变。迫于作业的压力,勉强凑合成文的不是假话连篇、空洞无物,就是生搬硬套,有的甚至是照抄原文。每次改作文,很难有几篇象样的文章。看着那一篇篇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成品,令人扼腕喟叹之余而困惑——小学作文教学怎么了?

  通过观察、调查,我觉得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四点:

  一,生活单调贫乏,作文成了无米之炊。

  小学生的生活轨迹呈两点一线:家庭——学校。在学校,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挣扎在永远也攻不破的书山题海中;放学路上,边走还要边默老师留的家庭作业,无暇顾及沿路的人和事的是是非非,事由案末;到了家里,便一头埋在作业里,好不容易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该去参加父母为其选定的补习班了。这样下去,如果让他们写《上学路上的一件事》、《古城旧貌换新颜》、《秋野美景》等一类题材的作文,他们将从何下笔?

  有人说过:“生活并不缺乏美,而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说:生活的确不缺乏美,而学生却缺乏发现美的时间。

  二,阅读面狭窄,作文营养不良。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而阅读能力与阅读量成正比。农村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总共只读十本书——1--10册的语文课本。固然,我们的课文都是编者千筛万选的名篇佳作,然而,即便全书都是铁又能打多少钉?这么点精米细面,即使让学生全部消化吸收,又能长多少骨头多少肉?除课文之外,学生装唯一能接触到的课外读物就是《作文选》一类的书了。什么《考场作文》、获奖作文》、《作文文库》等等,无论加上多么诱人的桂冠,都掩饰不了小学生生活阅历、思维深度、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而造成的思想内涵的浅显和写作方法的幼稚。学习这些同龄人的习作纯粹是急功近利的应试之举。对提高写作素质无大补益。

  三,练笔机会少,对作文陌而生畏。

  现在考试出题是一般不超出课本的。于是,教师就把课本掰烂揉碎让学生反复咀嚼,附带做一系列的作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考个高分,老师脸上才有光,才能给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一满意的交待。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到了这上面。至于对投入大,短期内又难于见效益的作文辅导,就似乎不感兴趣了。学生写作文的机会是有限的,每期多则十篇八篇。如再有几篇是应付了事之作,那么真正能提高写作水平的作文机会就更少了。不常练笔写不出好文章是必然的。而失败又容易使学生形成恐惧心理。这样恶性循环,难怪学生走不出这个怪圈。

  四,老师评改不当,学生作文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一些老师评改作文只是结论性的评价,严格说来是只评不改。有的甚至以“优、中、差”三个字分别代替评语。优在哪里?学生不清楚,想发扬优点而没有着落;“中”足可以使学生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求上进的心理;而“差”字,对学生的自信心最具杀伤力,它可以使学生装望文生畏,止步不前,甚至自暴自弃。至于那些凭教师的自我感觉、随心所欲地批一些抽象难懂的语言,或者大同小异、公式化、套话的批语,都于学生的写作无补。

  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学中的弊端,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试图提出四点对策。

  一,走出课堂,熟悉世事人情。

  作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只让学生局限于学习课堂知识,无异于让他们坐井观天。应把他们从做《一是一练》、《AB卷》《单元水平测试》、《练习册》、《目标检测》等重复无效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接触和了解世事人情,虽然不能要求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总可以给他们的写作提供获取素材的机会。笔者提议:一是节假日让家长能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走亲访友也好,游览名胜古迹也好;二是教师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诸如“清明节给烈士扫墓”、“慰问军烈属”、“当一次小交警”、“春游”等。如果确实没有过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也要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弥补这种缺陷。可适时开展一些室内活动。如“做手工”、“小实验”、“为灾区捐款”等。事先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记录,然后指导作文,并开展多角度求异思维。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也不至于千篇一律。

  二,博鉴群书,陶冶作家才情。

  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不是单靠死背“写作方法”就能奏效的。只有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有起色。而多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教学的传统经验是“熟读、精思、博览、多作”。其中读是首要的。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黛玉教香菱写诗的“诀窍”就是“多读”。香菱照此办理,果然“诗意大进”。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都是强调多读的重要性。多读是一种可行的反朴归真的学习方法。至于读什么样的书,在出版社林立的当今是要认真选择的。当代可读的新书好书固然很多,也不要忽略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名家名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精妙绝伦的写作艺术,所提供给读者的绝不是一般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全面的'精神沐浴,灵魂灌溉。学生如能吸收个中营养,定能使苍白无力的作文变得神采奕奕、生动形象起来。

  三,多定多练,提高写作热情。

  “我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读是基础,写才是目的。只有多写,才会熟能生巧。多写,一是老师要利用好每一节作文课,精心辅导学生认真写好每一篇必写作文,二是坚持写日记,促使其养成习惯。开始还要注意开启学生思维,适当给以半命题,如《我学会了----》、《我家的----》、《我喜欢----》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确定写作对象,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表达要求;也可以全命题。如:《寻找春天》、《第一场雪》、《天气真热(冷)》、《意外》等等。只要能坚持练笔,久而久之,必有裨益。三是抓好即兴作文。如有写作文的良机决不放过。记得有一次我下在上语文课,突然教室里闯进一位家长,要给她孩子送衣服。对这位不速之客,我没有拒之门外,而是索性停下正讲的课,和同学们一道观察起这对母子来。事后,我立即让同学们把观察到和想想到的写出来。经过我的启发,好多同学都能通过这位母亲的行为、动作、、表情的描写,表达出无微不至的母爱。也有个别同学写这位家长不懂礼貌,影响了我们上课,其实他们还没有意思到这节课已经得大于失了呢。

  四,评改得法,诱发写作激情。

  当过学生的都知道,大凡作文发下来之后,学生首先看的是老师的评语,从而判断本次作文的成败。他们认为老师的批语是权威性的评判。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要慎重使用这种权力。批语一定要注意鼓励和启发性,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尤其是对待差生,不但不能鸡蛋里头挑刺,而且要骨头里挑肉,抓住闪光点,先肯定成绩,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就像对待一株刚出土的幼芽,水肥跟得上苗儿才会茁壮;如果发了杈,要轻轻地把它抠掉,以免伤着其他枝叶。而评语就应起供水、施肥和打杈的作用。

  修改作文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一环。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章”。要想出精品,必须多修改。具体方法也很多。除老师统改以外,还可以面改,让学生装自改、互改、集体改。所谓集体改,就是老师挑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放大到黑板上,让学生找毛病,斟词酌句,同学们可充分发表修改建议,也可展开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一件毛坯在同学们的手中逐渐成为精品。这一方法切实可行,效果很好。不仅教学生学会了修改文章,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记不清是那一部作品里的一个被讽刺的角色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诗比女人生孩子都难。女人生孩子是她肚里有啊。”记得他的诗着实令人啼笑皆非,然而这句话却道出写作是有前提条件的,颇富哲理。小学生写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懂了人情,有了才情,加上热情和激情,学生何愁写不出好作文来!估计到那时,师生共同为作文而尴尬的情景再也不会重现了。当然,这也是以教师本身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为前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