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时间:2022-10-17 16:18:10 少烁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1

  (一)鸡黍之约

  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

  (二)生死之交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贤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时有左伯桃,乃西羌积石山贤士。幼亡父母,奋发攻书,义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遂赴元王处,值雍地,于竹林间茅舍,求宿于羊角哀。二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结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长,角哀为弟。后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风雪连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决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见元王。封后,即辞王回梁山树洞寻伯桃尸。卜地葬于蒲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极佳。为伯桃建享堂,塑仪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于荆轲之墓相近,故轲鬼逼伯桃。伯桃灵魂无奈,夜告角哀。角哀大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战荆轲,裂其坟,抛其骨。此二人义交侠举,遂为千古美谈。

  (三)管鲍之交

  昔,齐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自幼以贫贱相交。后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终始如一。管仲曾有言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四)割席断义

  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2

  范仲淹与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感悟:“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患难之中见真情。在坎坷和磨难中,友情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前程。真正的友情所产生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管宁割席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感悟:“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意思是说有的人可以跟他一起学习,未必可以同他一起追求真理。人的思想或品质不同,是很难在一块儿共事的。也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是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李白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一度被称为神童。少年时代,李白仗义豪爽,好剑术,好交友,喜欢结交四方豪雄,执剑游历天下。二十岁时,李白只身出川,开始了遍游天下的旅游生涯。他南到洞庭湘江,东到吴越。广交朋友、拜谒名流,希望能得到引荐一步登上高位以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和政治抱负。在游历途中,李白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还成就了一门如意婚姻,李白成了前朝宰相的外孙女婿。

  公元742年,李白到长安,经由贺知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见。李白出口成章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玄宗不仅赏赐了美食,还下诏令他供奉翰林。之后,李白过上了一段诗酒风流的日子。由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他又自请重归山林。

  而此时,正是公元744年的草长莺飞的三月,李白带着皇帝赏赐的金子,离开了长安,从此不再奢望仕途,重新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命历程。

  正是杏花满天飞的人间四月天,李白途径洛阳,而此时杜甫也正在洛阳,因了一个机缘巧合,这两位中国诗歌史上的巨擘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家中。

  杜甫出身名门,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时任奉天令。其时杜甫33岁,正是意气风发之际。他7岁学诗,15岁诗名远扬。除了25岁应试举人时失利之外,还未经历过人生的挫折。

  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两个相差十一岁的男人,因为诗歌一见倾心,从此成了忘年交。对于李杜的这一次见面,先贤闻一多先生曾经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饱蘸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两个人的相遇,是在夏天。秋天,两人同游了今天的开封、商丘,登吹台琴台,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前去拜谒道士华盖君,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华盖君已经作古。从许多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此两位都喜欢通过四处漫游来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们不仅是诗友还是驴友。在旅途中他们常常“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他们同吃同眠同行,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对于这段时光,杜甫曾经这样深情地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李白和杜甫又结伴把足迹踏遍了齐鲁的山山水水。不久之后,另一位大诗人高适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星夜,三位诗人常常一起把酒言欢,畅读诗词,醉了,共卧一塌共盖一被,直睡到东方既白;白日他们携手同行,赏沿途风光,踏歌而行。这次旅行,李白和杜甫感情剧增,情同兄弟。后来,杜甫屡次在诗歌中不胜留恋地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点点滴滴。至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据说还保存有纪念这三位大诗人登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

  从杜甫的许多诗词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感情,是像兄弟一样的真挚。然而杜甫为什么会佩服李白呢?仔细分析他们两人的性格,杜甫为人老实,规规矩矩,敬圣尊贤,终生不改其志。而李白是何等的狂人,他恣意纵酒,口出狂言,不为亲近所容,为权贵嫉恨,正处在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境地。可以说,李白和杜甫性情相去甚远,而且自古文人相轻。但是杜甫偏偏能欣赏李白,甚至不惜笔墨,对李白给予高度评价,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一个文人对另一个文人至高的赞美和歌颂了。

  李白在当时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诗界小辈,但是性格孤傲的李白偏偏能和杜甫投缘,相伴相行,醉酒当歌,形同兄弟,这不能说是一种千古奇缘。

  然而他们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两个人在兖州洒泪作别,李白举起杯中酒,依依不舍却又强作洒脱“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却是无限深情地期待着下次的重逢: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然后,他们却再也没有重逢,这成为了他们生命中唯一的一次相遇,也是唯一的`一次诀别。

  李杜分别之后,各自都踏上了坎坷的人生之路。李白继续着自己的飘零和落魄,而从未尝过人生艰辛的杜甫,也开始进入了风雨飘摇的颠沛流离之中。

  虽是各自飘零,思念却一直都在各自心中。尤其是杜甫,留下了大量的对李白的思念之作。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等。不仅如此,杜甫还时常牵挂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着他被贬之后的安全,万水千山,远隔天涯,对李白的这份思念一直追随着杜甫从没间断。直到杜甫晚年,杜甫依旧在日日盼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而李白又何尝不是在思念着这份兄弟之情,多年以后,当李白重游齐鲁时,忆往昔思今朝他动情地写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孤傲如李白,面对没有杜甫同行的齐鲁之行,忍不住黯然神伤,齐歌鲁酒再也提不起李白的诗兴和酒兴,思友之情如同永不停息的汶河之水,滔滔流淌过来,淹没了这个伟大的诗人。

  感悟:李白和杜甫,在中国文化历史上都具有无上的位置,他们深厚的友谊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曾子所说的“以文会友”就是对这种友谊的描述。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3

  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与席勒是亲密的朋友。尽管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并且性格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席勒写《威廉·退尔》的剧本。歌德便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资料全部提供给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写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帮助。席勒英年早逝后,歌德无比悲痛地写道:“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感悟:“益者三友”是说交朋友要交有益的朋友。如果交到了有益的朋友,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益处。什么是友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淡泊,还是“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壮志?都不是,而是“流水不因石而阻,你我不因远而疏”的思念。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4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他们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马克思遭到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他们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感悟:有共同理想的人自然走到一起,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是世界的传奇,世界的神话。他们在一起工作的岁月里共同研究探讨学术问题,虽有过激烈的.争吵,但是两个人彼此间却能相互理解与安慰,这使他们创立了一个伟大的“新”世界。这是真正的友谊,是用忠诚的心去浇灌与呵护的。

  马克思说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和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有惊人的相似。其中也是因为孔子和马克思的抱负和目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致的,难怪可以用来通译呢。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5

  傅雷与黄宾虹

  傅雷、黄宾虹的交谊始于1943年。此年,他们一个35岁,一个78岁;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平,两人相差43岁,却是一对真正的忘年至交。

  大家也许奇怪,一位翻译大家,一位画坛宗师,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却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但是如果了解到傅雷对美术的热烈感情和渊博修养,那就毫不奇怪了。

  傅雷早年在法国留学时,除攻读巴黎大学文科外,还就读卢浮美术史学校,回国后,一度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美术史,所以两人的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见恨晚。

  从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黄宾虹的作品算起,到1955年黄老去世,十三年间,傅雷得到黄宾虹作品并作收藏的共有60多幅,连同册页的页数计算,则在150帧以上,这还不包括傅雷转送他人的黄宾虹作品。一个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馈赠于一位友人,这在画史上并不多见。就是这十三年,傅雷给黄宾虹写了121封信(现保存于浙江博物馆),是除了给儿子傅聪的信外,没有比他更多的通信了。

  傅雷对国画的研究一直兴趣很浓,然多为批评与指摘,而对黄宾虹的画,唯独爱之有加。作家施蛰存对黄宾虹晚年的画不以为然,认为太浓太黑,称之为“墨猪”。傅雷一听,把施蛰存训斥了一顿,认为施根本不懂画。

  最为感人的是傅雷还曾在上海为蛰居北平的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黄宾虹总是将自己的画作称之为“拙作”、“习作”,是他攀登绘画高峰过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练习。因此,他从不出自己的画册,也从不举办个人的画展。直到1943年黄宾虹八十岁时,在上海的好友与弟子筹划,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但一时困难重重。当傅雷得知这一策划后,自告奋勇,投以全力,夜以继日地为黄宾虹的画展辛劳奔走。他还刊印了《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黄宾虹书画展特刊》,精心撰写了《观画答客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深透地介绍黄宾虹画作的特点和超越历史、超越他人的地方,并对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议等作出引导、解释。为此,他忙碌了数个通宵。画展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开展的五天里,参观有签名者600余人,未签名者约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件作品全部售罄。画展的收入问题,黄宾虹请傅雷按他的意见作一一处理。

  黄宾虹感激此展中傅雷的鼎力相助,更视傅雷为自己一生中难得的知己。直至1954年,黄宾虹利用华东美协在上海为他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以91岁瘦弱的身躯,拜访傅雷家。而傅雷则更是多次到黄宾虹北平和杭州的家中拜访。1954年,一次傅雷夫妇探望在杭的黄宾虹,在他家看了两天黄宾虹的藏画和作品,畅谈画学,还为黄宾虹拍了照,谁知此相叙后竟成永别。

  1955年3月,92岁的黄宾虹因患胃癌住进医院,在医院病床上他还记挂着傅雷。傅雷得信后也是“一夜没有睡好”。傅雷在黄宾虹逝世后,建纪念室,出《黄宾虹画集》,甚至黄夫人宋若婴的生活补贴等都由傅雷到杭奔走落实。到1961年,他在寄给好朋友侨居新加坡的画家刘抗的信中,还对黄宾虹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与傅雷的忘年之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励。他们的友谊已经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无请言,死无托词”的最炽烈、最真挚、最高尚的境界。

  感悟:两人的志趣相投,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黄宾虹的个人画展得到好友与弟子的筹划和资助,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的“ 德不孤必有邻”。

  傅雷与黄宾虹的交谊,不仅仅是则画坛“佳话”,它更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宝山。他们的论画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弥久弥深知之不尽的文献经典。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6

  刎颈之交

  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

  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

  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 7

  鲁肃 周瑜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古今名人交友的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交友的简短故事(通用9篇)03-14

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02-16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02-20

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13篇03-01

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13篇)03-01

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14篇03-01

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14篇)03-06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素材01-09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作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