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0-10-17 14:20:2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金融的哲学中对于金融的本质思考、探索金融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哲学的发展极具重要性和开拓性。 下面呢我们就来看看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

  当代社会,金融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掠夺的一种新工具,它可以是一场主宰世界的游戏,让世界各国风云变幻。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金融的重要性,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此进行研究,但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金融原理和金融数学模型上,而对于金融学这门学科本身却很少提出本质的探讨和哲学的反思。笔者认为对于金融本质的探讨和反思是有其必要性的,以哲学的方法去反思金融本身,可以让我们对其的态度回归理性,而非狂热,使得金融能切实为社会发展服务,而非制造灾难。

  一、金融哲学定义及现状分析

  (一)金融哲学的概念

  对于金融哲学,目前学界还无统一的、无争议的明确描述。但笔者认为,就其概念本质来说,是对金融活动与金融学进行反思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联合金融学与哲学,发挥两门学科各自的优势,对金融的本质、金融发展中的哲学问题、金融活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是金融学与哲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二)金融哲学研究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对“金融哲学”进行搜索,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存有相关文章5篇,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论述“金融哲学”的书籍,但学界不乏对虚拟经济、货币、信用、财富等相关领域的哲学审视。

  1.索罗斯的金融哲学思维。关于金融哲学,在这个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学科中,国内外有几个人物值得关注。首先是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著名的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动主义分子。闻名于其操控市场的骄人业绩和富有哲学意味的投资理念,索罗斯深受波普尔哲学“证伪”理论的影响,提出了他的核心投资理论――“反射性”,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索罗斯认为:“ 我们对这世界的所有看法都有缺陷和扭曲”,“我们所有的思想构成都存在真正或潜在的缺陷”,“人对事物的理解具有不完全性”,“完全性理解不可能存在”等等。索罗斯把“不完全性认知”表述为“虚妄”,有时也表述为“偏差、偏颇、谬误”等。其提出“相信我们自己的虚妄”、“相信我们也许错了”等非有严密逻辑的阐释。

  提到金融哲学,人们几乎一致认为,索罗斯的成功与其学习哲学的经历和独到的哲学思维有关。索罗斯本人所写的.《金融炼金术》、《超越金融》以及他人介绍和评述的《相信自己的虚妄》等著作对其金融哲学思维的阐述很难称得上是哲学,更不可能是系统的金融哲学理论,毋宁说其具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金融领域。

  2.国内金融哲学相关研究。虽然国内关于金融哲学的研究甚少,但不乏学者对货币哲学、财富哲学、虚拟经济哲学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探讨。

  金融从广义上来说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所以,对于货币、信用、虚拟等方面的哲学研究可将其视为金融哲学的一部分。张雄教授的“货币哲学:从思想史谈起”,从多角度展现了货币既是显示人类社会历史进化与提升的符号,也是人性异化和人性发展的历史见证,认为开展对货币哲学的讨论,将有助于深入地把握货币的本质和货币所牵动的人性与社会的发展。韩强教授的“‘虚拟经济’的哲学思考”等文章,认为在金融领域客观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偏差,都会产生风险,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人的认识是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以动态的思维反映动态的事物”。在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财富进行了多方位的哲学解读。其中程恩富教授指出,“实际上股市市值的上升带来的并不是真实财富, 而是虚拟财富;虚拟财富不等于社会的真实财富。所谓股市的财富效应要辩证地去看待。股市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再分配的重要场所。”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系马拥军教授指出,“对于虚拟经济来说, 具有本质重要性的不是货币的虚拟化, 而是资本的虚拟化。货币的虚拟化只有在资本这种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虚拟经济的基础。”孙承叔教授认为,“金融资本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虚拟性,一个是投机性。银行资本的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它们的市场价值不是由现实的收益决定, 而是由预先计算的收益决定, 因而具有投机的性质。金融资本代表的是收益的权利, 必须以实体经济增长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前提它就可能变成泡沫。金融资本发展起来以后,由于财的效应,反过来会成为对经济、社会起极大破坏作用的力量。”

  3.发展金融哲学的价值分析。纵观国内学者对于金融领域内的哲学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缺乏把金融哲学看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发展,大都侧重于货币、信用、虚拟等与金融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探究。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其学科以及其中问题的联系。早在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就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Von Neumann-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和Markowitz(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金融学已经发展起来,学者们开始界定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差异。

  在50多年前学界就对经济学和金融学做了区分。金融学由于其研究对象以及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特征的学科,并非是门针对金融领域的经济学。所以,对于经济哲学的研究并不足以囊括金融哲学领域的特殊性。而对于发展金融学来说,发展一门反思其自身的哲学显得极其必要。对金融本质探讨,以哲学的方法去反思金融本身,可以让我们理性的去思考和对待金融。这不仅是有助于对金融活动和金融学的研究,同时也是哲学在新领域上的发展,使得哲学更加丰富。

  二、金融哲学本质与研究对象

  探讨金融哲学的本质,首先要分析一下对金融的定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其定义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与套利,期权定价和公司金融。”《韦氏词典》将金融定义为“the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the granting of credit, the making of investments, and the provision of banking facilities”,就是指由货币流通、信用活动、市场投资、银行服务等组成的系统。不难看出,货币、信用、资本市场是其中三个关键要素。金融哲学应该把这些要素纳入研究范围来探讨其本质。

  (一)货币流通的本质

  货币流通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联系一种手段和形式。而金融则使货币流通的本质发挥到淋漓尽致,它可以诱使逐利的人们,召唤出了货币所有潜在的力量。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中关于货币本质的理论,认为现代货币流通方式仍然没有改变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的深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本质。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信用机构、股票市场的发达与电子货币的出现,今天的货币流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货币关系的深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且由此衍生出相应的政治关系与意识形态关系,并对这些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货币的流通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是起着积极作用的。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流通造就了如此结果:“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诚然,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重要的金融体,把握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命脉。货币的流通是金融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金融集合、重构了整个社会的货币,是流通中的货币成积数的发挥效用。当然,在危机到来的时刻,也会迅速的打乱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陷入混乱。

  货币的流通作为金融存在的一个关键要素,在马克思看来,货币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人自身。这种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在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越发的体现出来。金融中的货币流通本来是为人所利的创造物,但它反过来成为愚弄、支配、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结果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渺小,而金融、货币的力量却越来越巨大。正是因为货币具有作为一切商品的价值尺度的特权,它才能诱使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企图攫取它、占有它,对它顶礼膜拜,甚至不惜出卖肉体乃至灵魂,铤而走险。

  (二)信用活动的本质

  在此本文讨论的是经济范围内的信用及信用活动,而非伦理角度的。金融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从产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对于金融而言,金融信用在金融中无可置疑地占有首要地位。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言:“信用是银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信用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形态反映, 是社会总资本循环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是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认为信用活动是再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如果信用这个再生产的环节遭到破坏,在信用恶化的条件下,资金流动受阻,无法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资金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其配置方式具有带动、引导效应,资金配置失衡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失衡。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以信用为核心的金融领域亦是再生产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信用恶化的环境下资源配置失衡,金融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资本市场的本质

  资本市场在《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是:“金融市场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进行长期资本交易的市场。”亦称“长期资金市场”。本质上,资本就是财富;资本市场是以资金或者实物财产为主要形式的交易市场。那么资本市场,也就是现代人类社会进行沟通和交往的一种新的方式。与货币市场相比,资本市场融资期限长、流动性相对较差,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的资金多用于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故流动性和变现性相对较弱;风险大而收益较高,由于融资期限较长,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场价格容易波动,投资者需承受较大风险。而这些都让金融市场更富有逐利性和风险性。

  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有一句名言:“一个不能将大部分财富聚集起来的社会,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一个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社会成员的协作和努力,而资本市场的形成则是人类一种新的协作方式,它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显然马克思也认同资本市场的形成对经济发展是起积极作用。

  然而,金融远没有那么简单,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组成了一系列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庞杂多变的,它不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触手可及的实体经济,它更是每个社会成员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一种新的集合人类力量的方式。金融甚至很敏感、很狂热,人类把本身的情感和意志加入其中,人类主体的情绪也影响着它的格局和发展。而当代社会以金融为核心,人类自己的主观情绪反过来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笔者认为,人类对金融的狂热是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的狂热,是人类群体心理效应的一种体现;虽然它是逐利性的,但金融本身并非是数据性和理性的。所以金融哲学,需要把整个金融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掺杂着人类主观意志的市场整体。对它的哲学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当对它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的同时,人类对它的态度也越发趋向理性而非狂热。

【金融的哲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10-20

哲学大纲读书笔记01-29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11-01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11-01

历史哲学读书笔记范文09-03

《阿德勒人格哲学》读书笔记11-04

读书笔记《零售的哲学》09-14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01-29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5篇10-15

哲学类的读书笔记4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