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时间:2024-03-01 12:10:57 偲颖 祝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祝福鲁迅主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精选10篇)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从肖像描写入手,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二、提问: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明确:

  (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寂然死去

  (3)开端:初到鲁镇

  (4)发展:被卖改嫁

  (5)高潮:再到鲁镇

  (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提问: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提问: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四、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五、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祥林嫂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批注。

  2、学习课文2——5段,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

  3、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来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每一件事的不同叙述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今天,我们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进万国殡仪馆的礼堂,吊唁这位伟人。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

  师: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伯父在世时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二、细读品味,深感“爱戴”和“悲痛”

  (一)学习第四段:

  1、请看(出示幻灯),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救助车夫)

  2、下面请听“救助车夫”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同情人民)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生: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批注。

  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出示幻灯片)

  ①请一名同学读一遍

  ②想想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③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一名同学圈在投影片上)

  ④一起朗读这段话,体会动词的用法。

  ⑤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细读课文,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了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幻灯出示)

  (2)你准备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4)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生齐读)

  (二)学习第三段

  1、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自读圈画,并作批注)

  (1)生:憎恨黑暗

  (2)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出示幻灯)

  A、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B、你能把整句话的含义连起来说吗?

  C、生齐读

  2、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品质的?(对话)

  3、请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请两位读得好的同学表演。

  4、师:可是现在,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的伯父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齐读。

  (三)学习二、五段

  1、鲁迅的感人事例,何止这两个,下面请采用刚才学习三、四段的方法来学习二、五段(出示小黑板)

  一读悟品质二读学写法三读抒情感

  2、喜欢哪一段精读哪一段,还可互相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导。

  4、“谈碰壁”中哪句话值得大家进行研读?

  (1)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说说你是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3)齐读。

  5、我们一起把他人转述的那部分内容朗读一遍。

  6、感情升华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可是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现在他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了的声音了,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的眼泪不断地大颗大颗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齐读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进一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这位伟人深深鞠一个躬吧!

  三、作业

  阅读有关介绍鲁迅的一本书或他写的一部作品。

  板书设计:

  2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

  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写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4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5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下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

  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

  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

  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

  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

  内因:祥林嫂

  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

  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

  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因。

  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

  (给学生时间,概括本文主题,交流,演板)

  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引起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一主题与鲁迅作品一贯的反封建主题是一致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形象,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分析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让我们对妇女解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凝重审视,牵起我们对漫长久远的女性生存状态和生存权利的遥远回想。请思考:(出示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

  1.祥林嫂式悲剧的解救办法

  2.现代社会中,还有祥林嫂式生存状态的女性吗?如果有,说明了什么问题?怎样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四、结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本篇文章的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对祥林嫂的几个人生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我们的概括中知道了祥林嫂有三次到了鲁镇。那么每一次祥林嫂到鲁镇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样对的外貌进行描绘的呢?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在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画出李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对其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从这些句子当中你读出了祥林嫂的哪些信息。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8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反聩及校正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9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家鲁迅的祝福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一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 10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

  点拨:倒叙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顺序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

  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1)读下面三段选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分角色朗读。(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

  沉郁的语言特色

  个性化人物语言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归纳小结】

  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当堂检测】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左右。

  2、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年左右。

  第三、四课时(展示)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分组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学习反思】

  你这节课心情怎样?

  你有哪些收获?

【祝福鲁迅主旨教案】相关文章:

鲁迅《祝福》教案06-22

鲁迅《祝福》04-02

《祝福》鲁迅08-04

鲁迅《祝福》的全文06-26

祝福是鲁迅作品06-26

鲁迅祝福的复述06-26

鲁迅《祝福》的生字06-26

鲁迅《祝福》课文06-26

鲁迅的祝福原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