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0-10-13 10:50:21 祝福 我要投稿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色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该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3月《东方杂志》二十一卷六号。它描写的是勤劳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平凡而悲惨的社会悲剧。祥林嫂勤劳、善良、安分,丧夫失子本是她的不幸,结果在当时的社会里,反而成为她人格上的污点。她负着难以愈合的灵魂创伤离开了鲁家,沦为乞丐,最终在新年的“祝福”中倒毙在风雪交加的街头。以下是鲁迅祝福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色

  展开小说《祝福》的卷面,立刻会被鲁迅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所吸引:祥林嫂的悲剧性格,自始至终是在毕毕剥剥喧闹的爆竹声中展示出来的。她在鲁四老爷家里两次佣工,也都着重写的是年终大典的景象。祝福,这个年终大典,在鲁镇,特别是在鲁四老爷这样的“高门大户”之家,该是多么热烈而隆重地乞求福祉的时节啊!这时候,天空中发出闪光的爆竹的钝响,耳边发出震耳的大音,空气中则是幽微的火药的香气。在鲁四老爷的家里,已经是杀鸡、宰鹅、煮肉、备置齐全。然而,就在这时节,被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禁锢、摧残、迫害、虐杀的祥林嫂,却一手提着空篮子,一手拄着下端开裂的竹竿,一步步地走上了生命的绝路。就在这喧闹、热烈祝福的气氛中,悲惨地离开了人间!在鲁迅的笔下,人们年终的境遇,竟如此悬殊!年终大典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热烈地乞求福祉的时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年关,是百感交集、痛苦难熬的时节。因此那“震耳的大音”,“幽微的药香”,连同那“毕毕剥剥”的爆竹声响,对一部分人是愉快的欣喜的气氛;对另一些人,则无疑是冷酷和残暴的嘈音。这种情与景的映照,人与事的对立,使读者愈加感受到现实的冷酷和不幸人们的悲惨命运,从而相反实则相成地揭示着作品的重大主题。

  现实生活中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幸福和不幸,希望和失望,喜悦和悲痛,热烈的祈愿和冷酷的遭遇,总是曲折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内容的。鲁迅正是在“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的艺术概括中,才充分地显示出其相反相成地艺术的思想力量。在《论俗人应避雅人》里,鲁迅曾明确地概括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成’者,就是这”。可见,借助客观事物的对立,比较,衬托,集中概括并使之典型化,对于展示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着的现象,在艺术上集中起来,可以造成鲜明的对比、映照,从而使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和假的恶的'丑的事物,更加突出地显现出它们的本质来,从而突现出作品的思想来。鲁迅的创作,从不因袭旧路,不拘一格。他的相反实则相成的艺术,是从深切地反映生活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而不是事先规定的格套。因此这种对比的方式,不仅自然,而且以多种的方式显现出来。我们从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的对立而又联结的关系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相反相成方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较之美术作品来说,也许要自由得多。它不但可以看到人物性格特征,而且也更便于揭示出随着生活的变化在人物精神和仪表上所引起的变化。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常常在几幅肖像的更移中揭示出来。而且,由于不同的肖像,可以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衬,更有利于揭示矛盾,突现人物性格。在《祝福》中,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四老爷家里的境况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站在四叔家的堂前”的境况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最后和“我”相遇,那境况是:“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里,仅从肖像的更移、变化中,便足以想见祥林嫂不幸的遭遇。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种装束都是封建宗法社会给年青早寡的妇女所派定下的无声的条律,而两颊、脸色、眼睛的变化,则深邃地传述着主人公不幸的心灵。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最后,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已经“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种近乎“物化了的人”,竟是怎样地使人震惊和颤栗啊!想到造成这种命运的旧世界,这种可诅咒的时代和社会,这肖像便是无言的控诉。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话是不无道理的。不过,这不同之心,反映在各自不同的面上,也大有区别。这反映着事物的复杂性,反映着现象和本质之间真伪虚实的关系。鲁迅经历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一系列斗争,看尽了人间的嘴脸,因此行诸笔端,也远为深刻得多。有些人物在鲁迅笔下,即使是粗粗几笔的勾勒,也经过了细心的揣摩和考究。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作品只说他在我的眼里“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这自然可以使人想到这个老监生安适的生活等等,仿佛这些年并未在他的颜面上留下什么印迹。接下去在他的“俨然的脸色”和他“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联系起来,才感到这人物的表面“和平”、“郑重”是很有讲究的。或者可以说他的“心气和平”是和“事理通达”互相依存的。但是,这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人物,终于要在眉目间露出他的满腹“经伦”。细心体察就知道鲁四老爷并不那么“炉火纯青”了。他的不断皱眉,便是一个破绽。祥林嫂初来鲁家时,他“皱了皱眉”,再次来到鲁家时,不仅“照例皱过眉”,而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这无疑愈加体会到这个老监生在“和平”脸下的险恶用心。

  环境,是人的活动天地。鲁迅充分重视从环境描写中展示出自己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所以他那精心揣摩的人物境界,虽只寥寥几笔,却从许多侧面突现出人物的特质。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斋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是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这一切都是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和描写出来的。然而,这散散乱乱的书房,却极好地为鲁四的精神和性格,作了注脚。它们在无言地诉说着这个寡言少笑、道貌岸然的老监生,不但读书有限,而且知识浅陋。那挂在壁上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述说着他所追求的只是“富润身,德润屋,心广而体胖”之类益寿延年的东西。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正是他老于事态,颇通封建宗法之道的座右铭。一部《近思录集注》,是宋朝的理学家朱熹等编选的理学入门书,由清代的茅星来等作了“集注”;另一部《四书衬》,则是清代的骆培为四书所作的解说。这就可见,这个顽固维护封建统治的鲁四老爷,是地道的假道学,念不了几本书。他所读的也不过是些理学入门,封建启蒙课本之类。这从那一部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便可见了。这就是他的全部思想武库的东西。贫乏、庸俗、简陋、陈旧,给这个道貌岸然的老监生,做了很好的说明。这是鲁四老爷生活的天地,是他的“陈设”,自然是他精神境界的贴切写照。由此可见,在鲁迅小说中从社会环境到具体环境描写,虽然简要,却异常典型化。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先生以其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为中国文学增光添彩。它的意义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有所减退,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候,人们反而发现了他的更大的价值。他的作品是我们文学史上的丰碑。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艺术的日记01-18

特色西餐做法12-18

特色培训总结01-25

有关鲁迅的爱情历史典故12-17

读鲁迅感悟人生的文章10-06

初中作文我的偶像鲁迅04-25

有特色的自我介绍11-05

生活的艺术随笔12-23

古老的艺术作文11-24

校本特色培训总结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