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冲刺指南

时间:2020-09-11 12:59:26 其他 我要投稿

最新高考冲刺指南

  命题原则

最新高考冲刺指南

  1、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保持整体稳定,推动改革创新,立足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达到“考知识、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

  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体现“基础知识全面考,主干内容重点考,热点知识反复考,冷点知识有时考”的命题原则。同时,淡化解题当中的特殊技巧,在解题的通性通法上精心设计,在新颖性、个性化品质、反映课改的新动态等方面做文章。以函数与不等式、数列、概率和统计、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导数与向量等重点知识为构建试题的主要体系,突出知识的交汇性和综合性,显示命题考查思维能力的较高要求。

  2、关注两个变化

  2009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已经出台,与2008年大纲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数学考试大纲的内容与要求没有变化,有些变化也只是定性的术语调整,使其在表述上进一步规范化了,更贴近考试的要求,仅在个别内容上的要求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

  理科、文科共同有变化的考点是:

  (1)将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了解改为“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比较熟练地画出三角函数图象,理解诸如周期、单调性、最值、对称中心、对称轴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解答试题时,要注意先化简三角函数式,再研究其性质和图象。

  (2)将圆锥曲线中“椭圆的参数方程”由理解改为“了解”,降低了一个层次。只需基本运用,不必拔高。

  另外,理科将极限部分“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由理解改为“了解”,降低了一个层次。这说明考生会将其应用就行了。

  文科增加了“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这个内容,此考点对考生的要求不高,难度也不会太大,会将圆的参数方程转化为圆的普通方程,会选择参数,清楚圆的参数方程中角参数的具体含义,并能据此进行有关的解题分析。记者屈建成翁晓波

  数学冲刺指南

  (1)抓薄弱环节

  分析《考试说明》与近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命题内容都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且重点也大致相同,特别突出数学知识的主干。在代数部分重点考查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内容,立体几何着重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关系,解析几何着重考查直线和圆锥曲线,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对上述重中之重的内容进行强化与提高,特别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易错点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的不同,在应用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公式解题时常忽略解题基本原则,如解对数问题先考虑定义域再变形转化的原则;解指数不等式先固定底,再取对数的原则:解排列组合混合应用题先组合再排列的原则等。忽略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而造成解题失误的也很多,如正、余弦函数的界性;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等号成立的条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对公比q的要求;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轨迹中的范围等都是学生解题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必须通过一些典型问题分析,让学生查找失误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减少失误率。

  (3)抓规范训练

  计算能力是高考四大能力要求之一,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之一。冲刺阶段应突出学生的练习,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做题,在解题中提高运算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正确运算和变形,寻求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根据要求对数字进行估算和近似计算。每次练习都要求学生做到“四要”;一要熟练、准确,它是解题的基本要求;二要简捷、迅速,这是解题的进一步要求,体现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三要注重思维过程、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在处理数量关系时,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还要养成较强的心算和笔算速度,真正做到准确与速度、简捷与熟练有机结合。四要规范,这是高考取得高分的保证,要防止由于解题格式、过程的不规范而失分,会做的题不出错。

  (4)挖掘课本基础知识

  认真钻研《考试说明》,吃透精神实质,抓住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关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程,吸取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复习把握教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就能做到既有针对性又避免做无用功,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应及时了解考试中心以及教学期刊、高考数学培训会议等有关最新动态,并结合教学实践加以研究,从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使最后阶段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与此同时,要注意回归课本,要突出课本基础知识的作用,突出课本例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应用,重视课本习题潜在功能的挖掘与利用。课本知识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第一轮复习许多学生往往抛开课本,因而,冲刺阶段要指导学生回归课本,依“纲”固“本”,挖掘课本的潜在功能,对课本典型问题进行引申、推广,发挥其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