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维文经典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歌词

时间:2023-04-01 20:19:03 泽彪 音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阎维文经典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歌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歌曲吧,到了互联网的时代,歌词被赋予了更智能化的性能,你知道什么样的歌词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歌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阎维文经典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歌词,欢迎大家分享。

阎维文经典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歌词

  《桃花红杏花白》歌词

  哎咳咳咳哎咳哎咳咳咳咳

  歌曲名称:桃花红杏花白

  歌手:阎维文

  制作:柳雅丽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

  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

  榆树来你就开花,圪枝来你就多,

  你的心眼比俺多呀,啊格呀呀呆。

  锅儿来你就开花,下不上你就米,

  不想旁人光想你呀,啊格呀呀呆。

  金针针你就开花,六瓣瓣你就黄,

  盼望和哥哥(妹妹)结成双呀,

  啊格呀呀呆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

  盼望和哥哥(妹妹)结成双呀,

  啊格呀呀呆

  盼望和哥哥(妹妹)结成双呀,

  啊格呀呀呆

  啊格呀呀呆

  剧情简介

  为实现报仇目的,她不惜委屈自己,毅然下嫁盂城首富,鼓动首富拉民团对付土匪。怎奈,此计划一直没能如愿。直到红军的一支游击分队来到晋东,她才有了复仇的新希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红军不接纳她,桃花干脆自己拉起了一杆打土匪的武装。抗战爆发,在太原会战娘子关战役中,她抛弃个人小恩仇,经过考验,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最后终于走进革命队伍。历经生死磨难后,桃花与相爱的恋人也在战火硝烟中结为终生伴侣。

  山西民歌特点: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描绘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山西民歌历史悠久,目前保存了大约两万首的民歌,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美誉。山西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历史上又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农业、游牧、商业文化杂糅,晋、陕、蒙文化相得益彰,给民歌以重要影响。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尧、舜、禹的主要活动地区,也是华夏祖先最早繁衍生息的主要区域。自古以来就有“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的传说。相传尧时期就有传录的民歌、童谣,如《击壤歌》、《康衢童谣》和《南风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如《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等;《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屦》等,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们有的歌咏劳动,有的倾诉生活的痛苦,有的揭露统治者的压迫,也有的反映婚姻爱情。人们通过这些民歌,表达自己对阶级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山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样也决定了山西民歌的地域色彩。各地民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色彩,形成了晋中、晋北、晋东南和晋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域。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委婉、细腻;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山西山地多、平川少,其特殊的黄土地貌,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形态、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性格,尤其是民间艺术品种等都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由于长期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土地贫瘠、地广人稀,这不仅使山西同外部的关系具有某种的“封闭性”,而且生产方式及经济状况也呈现出“单一性”。所以在山西全省广为流传和发展的民歌体裁首先是山歌,其次才是秧歌、小调及劳动号子。山歌是山西民歌中最具代表性,且较为著名的民歌体裁,主要盛行于位于山西省太行山脉的左权、和顺一带和晋西北高原的河曲、保德、偏关。

  太行山脉盘桓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之间,山脊多沿三省边界延展,是晋、冀、豫三省的天然界限。一般海拔1000-2000米,最高山段在山西和顺、左权一带,山中有许多被河流切割的横谷,使连绵的山地忽然中断。绝壁陡崖可达千米,层层排列的悬崖从谷底直达山巅,显得格外雄伟壮观。所以位于太行山脊中段腹地的和顺、左权一带的山歌“开花调”缘于太行山的植被丰茂而显得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如《桃花红杏花白》、《亲疙蛋下河洗衣裳》等。左权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之交,自古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临近中原。这里人们的生活较为安定,“多务耕作”,受其农本思想的影响,民歌中多表现出农耕文化。

  晋西北高原位于晋北地区西部,地势呈东高西低,东部海拔最高达1500米,西部黄河沿岸仅为800米左右,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一旦刮起风来,这里便是黄天、黄地,遮天蔽日,河流无论大小也一律流着黄色的水,这样的自然景观在山歌中有形象的描绘:“三春期的黄风天天刮,无根沙蓬哪里落”、“三天刮了九场风,黄沙土掩漫咋安身”等等。由于河曲一带位置偏北且海拔较高,降水较少,年降水量仅为300毫米,所以比较干旱、寒冷,昼夜温差大。加以强劲的北风作用,致使风蚀与风积地貌都有明显表现,基岩裸露。因此就有“河曲保德州,十年就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民间谚语,说明河曲一带的农民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落后生活状态。由于这里地处省境边缘,与陕西、内蒙隔黄河相望,故河曲素有“鸡鸣三省”之誉,也是历代镇守边疆的“古塞雄关”。河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一带农民“走西口”的迁移生活,所以反映走西口生活内容的山歌(山曲)比较多,如《提起哥哥走西口》、《一拉一扯好难活》、《光景迫下跑口外》等。

  可见,山西民歌的产生与山西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然地理、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晋北地区地势较高,降水少,气温偏低偏冷,民歌中多出现御寒抗旱的食物,如羊肉、莜面、黄糕;晋南地区属于盆地,地面平坦宽广,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发达,麦子可以一年两熟,民歌中白面馒头较多,面食类更是形象:“和下面来铁蛋蛋,擀下齐子(齐子,指面条)纸一般,切下齐子一把线,下在锅里莲花转。”山西冬季寒冷,在晋北是“烂大皮袄顶铺盖”、“十一月穿皮套裤”等,到了晋南就成了“做棉袍”,可见地区间气候的差异对民歌有直接影响。山西山区多,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因地域变化而不同。晋北:“二套套牛车你慢慢游”,以牛车、毛驴、骡子为主;晋南:“推上小车走绛州”,以肩挑手扛、推车为主。还有欢庆节日、婚丧嫁娶、方言习惯等等,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养一方歌。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会衍生出不同的民歌,表明民歌富有极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山西民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映现出山西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民歌不仅仅是民歌,更是一部集地理、民俗、文学、历史、语言的人类史书,也正如《汉书地理志》中所言:“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