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时间:2024-04-10 17:56:53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通用21篇)

  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通用21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

  一、案例介绍

  小毛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小毛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小毛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小毛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小毛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小毛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小毛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小毛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小毛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小毛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小毛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小毛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小毛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小毛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小毛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小毛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小毛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小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四、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小毛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小毛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2

  小张,男,7岁,一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说话。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他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由爸爸接送。他的父亲话语不多,说话结巴,整天忙于农事,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他交流沟通。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开学两个星期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他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 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他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他充分的信任,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他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他,树立较强的自信心。每次课堂提问,都用鼓励的目光给予激励,激发他大胆说话。

  (二) 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他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他这段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建议家长对刘思颖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他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思颖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他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他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为他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他的同桌。这样当他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思颖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思颖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婷婷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他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3

  一、个例资料

  小富,男,10岁。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母亲在外打工常年不着家,平时的生活学习都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二、个例表现

  我发现在小富身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观察交谈发现该生突出表现为在课堂上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冷淡,从来都不参与,从来不和同学、老师交谈!如有同学主动邀请他出去玩耍,他会拳脚相加回应。性格偏执,合群困难,沉默寡言,不自觉的流露出自卑,不喜欢读书,自己玩自己的!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看窗外。

  三、观察分析

  通过我的观察、家访、交谈,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害怕、畏惧!父亲因偷盗而屡次关进看守所,从此他也背上了“犯罪”儿子的臭名,母亲常年不回家,自我感觉是个“野孩子”时常莫名幻觉同学们歧视,嘲讽他。造成了他孤僻自卑!加上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爷爷奶奶缺乏沟通交流的隔代教育,使得他性格十分偏执攻击!

  四、对问题行为的评估

  “自卑”是指对自己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包括软弱无能、自我怀疑和低人一等。小富同学表现为对同学交往排斥,不喜欢学习,不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该生对生活越来越无望。

  在本案例中,小富同学即使知道攻击他人是错误的,但是他仍然不能友好的和同学们老师们正常交往,在课堂睡觉,下课后自己玩自己的,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他的性格自卑。从他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自卑,而且在这种自卑思想的影响下,他不敢和同学们交流,不敢和老师们说话。

  “孤僻”是指青少年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利于与群体和个体建立和维持良好持久关系的心理行为问题”。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五、帮助制定近期目标

  共同制定计划,对她作出一些具体要求。

  1 、要求他在校要友好的对待同学,不准挑衅骂人,动手打人。

  2 、给一个月作为适应期。在这一个月里,尽量减少与同学们的冲突,允许他在心情不佳时发泄,但一定不能打人。

  3、给两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两个星期里,要求他和同学们一样,每天认真学习,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积极交流,互帮互助。考虑到他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我每天给他留了一个小时与我谈心,沟通的时间。

  4、巩固期。要求他不仅要和同学主动沟通,树立自信,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5 、定期帮助他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确定训练内容,养成豁达、开朗、友善的性格。

  六、辅导方案和过程

  1、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希望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走出爱的误区并和他的父母亲沟通,让他们明白要做孩子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不是做孩子的反面教材。在和爷爷奶奶交流时,首先我肯定了老人们带孩子的辛劳,但同时我也指出了隔代交流的误区,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在孩子

  犯错的时候,应当对他进行适当合理的批评与教育,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使他们明白:孩子应树立自信,剔除消极。勇于承担,自我接纳!积极上进,友善待人!多给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关心,关怀,特别是他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与赞美。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关心,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是爱他的。他并不孤单,他不是没人要的孩子。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在与班委开会的时机,与班委约定,要用爱心感染他,耐心帮助他,他的缺点要包容,帮助他克服;对于他的任何进步我和班委们都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作为辅导员的我去除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他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他。班委们接纳她,理解他,更加关心爱护他,和他做知心朋友;我建立个别和小组辅导形式,让他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大家交流。另外把他座位调到一些性格开朗的同学旁边,使其“近朱者赤”,减少了自卑感。在每周的队会活动上表扬他一点一滴的进步,树立他的自信。经常在课间对他说“你真棒!你进步了!”等鼓励性语言。

  七、效果评估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以辅导员一定要耐心地与辅导对象进行沟通,在沟通时要了解辅导对象的家庭出生,父母职业,父母的教养方式,儿时的成长历程等。并采用“层层剥笋法”对辅导对象的回答不断深入追究,挖掘其消极的核心观念,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富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出生,父母的职业、教养方式,儿时特殊经历等以及爷爷奶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父母亲的教育以行为示范造成了小富的不健康性格。因而在对小富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小富对健康心理及积极行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及主观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周围事及人有个正确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生活;强化法可以对小富同学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小富同学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我多次鼓励他要振作起来,积极自信的面对未来。我深知改变偏执自卑心理是一个漫长及反复的过程,我应给予他足够的时间、耐心、宽容。小富孩提时代经历了很多挫折及失败,我要求班上其他的孩子给他足够的理解及温暖。融化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我的鼓励、同学们的尊重中他找回了自信,丢掉了自卑,遗忘父亲进看守所带给他的阴影,他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4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小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小涛爷爷说:小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小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社会文化因素:父母教子方法及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3、评估与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书籍,认真揣摩。我认为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逆反心理问题的个案。

  逆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意愿做出相反反应的行为和态度。父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追其缘由,往往是由于孩子看待事物较为极端和片面,对父母的很多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造成的。

  案例中父亲的专横、不尊重、期望值过高等都引起小涛的极大不满,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但又找不到渠道排解时,便在感情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反而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此对他更加严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生活事件一再重复出现,终于使得小涛的不满情绪逐渐外化为敌对行动,最终造成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论父母的要求是否正确,他都只有一种态度——与之对着干。因此,要做好小涛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小涛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第二,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方式。

  三、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希望通过辅导,能改变小涛对家庭的逆反心理,从而改善他与家庭的关系,进而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步骤:帮助小涛分析自己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自我检讨并提出各自的期望;为小涛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涛提供学习帮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用技巧说话、众志成城、激励机制。治疗时间:整个过程约九周,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条件,向双方渗透辅导理念。(约1周)

  (1)了解小涛与家庭关系的现状,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基本上成长无话不说的朋友。他坦然承认自己对父母尤其是父亲极为不满,自己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父母。有时甚至把成绩差作

  为一种报复的手段。面对他的坦言,我又以一个爷爷的身份向他说明父母的良苦用心。告诉他从客观上说,父母的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自己的看法也不完全正确。引导他正确地看待父母的教育,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和态度的错误之处。

  (2)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

  在对家长的几次家访中,我告知小涛已经表示愿意改善与他们的关系,

  并婉转地指出他们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议他们找时间与小涛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认同我的看法,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向小涛检讨自己的错误,并请求我协助共同教育。

  第二阶段:家校合作,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6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关键所在,共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家庭会谈。

  会谈有我、小涛及其父母参加。我安排小涛首先发言。他谈到了对父母反感的原因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要求他做了自我检讨。然后我安排其父母向小涛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尽管小涛一时间未能接受,但他表示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整个过程气氛较好,双方都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

  第二步、布置家庭作业。

  事后,我分别对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三步、为小涛提供学习帮助。

  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完成作业等问题是父子俩冲突的导火线,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优的男生专门帮助小涛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小涛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

  刚开始的时候小涛并不合作。但是经过大约差不多四周的时间,家长来电告知小涛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出现转机,愿意由父母陪同去买衣服,书籍等东西,在家会完成作业,与父亲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张了。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决定采用激励机制。在与小涛的闲聊中要求他说出自己的两个愿望。他说希望能有一台MP4学习英语。我把此事告知其父母,他们表示完全能够满足。我和他们商量后对小涛提出如下要求:第一,想办法进一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第二,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小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学期快结束时,对小涛的心理和行为辅导已经进行十周了。据父母反映,小涛顶撞父母的情况基本消失,与父亲也有了一定的交流。由于家庭关系的改善,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仍不太理想,但是有了较大进步,所有的课程都由原来的不及格变为及格,基本上符合预定的目标。父母也兑现承诺,买了MP4。家庭关系进一步改善,小涛也终于走出了逆反心理的误区。

  点滴的进步让我欣喜,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小涛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我坚信在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小涛同学一定会成为品行皆优的好少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5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很多心理问题都在这一时期产生萌芽或得以发展,密切关注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介绍:

  我班有个怕学习的男生小杨,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不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家庭作业更是一塌糊涂。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母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虽没放弃,但也感觉无能为力。用家长的话说,在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自由惯了,现在谁的话都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学校要求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玩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教育策略:

  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认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6

  一、基本情况

  小阳,女,10岁,是我所教班上的一个学生,两年前,从外地转来的。虽然也善言谈,但和同学关系一般,班上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不喜欢她。平时在课堂上,她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较弱,不自信,学习成绩差。学校遇到的难题和回家作业,都依赖父母教她。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几次测验,发现她的成绩明显下滑,去年一年下来,她的成绩不能说好,但是维持在中等或者以上,而现在,退步到班级最差的了,竟然不及格。一段时间的课余辅导,成效不大。

  二、原因分析

  1、儿童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影响着她

  最初她来到这个班级,由于新环境的陌生,她会哭鼻子。但是,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知道她爱哭,而且对于她的哭,也司空见惯了,不再是最初的安慰和开导。大家有时候都漠视她的存在,越是这样,她就越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课堂上故意拿别人的学习用品,课间故意碰人家等等方式。越是这样,同学们就越反感。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愿意去帮助她,她也不愿意去问同学。久而久之,她在班级上的`好朋友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差,她自己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由于在学校时常“碰钉子”,容易被忽视,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给她讲解,所以就想回到家里去解决,家里就是她避风的港湾。父母亲对她的学习辅导是过于包办的,当她在做题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父母亲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她在学习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忽视了她意志品质的磨练,导致地后果往往是不利于培养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学能力。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不恰当的做法,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在班级里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

  三、采取措施

  1、经常谈心,帮助她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我会经常与她交流,使她能感受到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开始,我找她谈心时,她经常是低垂着头,眼睛盯着地,双手不安地捏着,一脸痛苦地表情。每次我尽量是和颜悦色地询问她,你想要同学都喜欢你吗,想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吗。开始她点点头,不讲话。我恰当地让她抬起头来,予以目光鼓励并点头示意她说说。这时,她委屈地流着泪,老师,我也很想学习好,我也想让同学喜欢我,可他们就是不喜欢我啊?我也没有办法?听到这里,我感觉到教育的最好时机到了,顺势说,老师很乐意帮助你,但是你要相信我,我们一起努力啊,同学肯定会喜欢你的,你的成绩也会进步的。说到这里,她信服地点点头。接下来,我去做好班级干部的工作,先让他们宽容她、接纳她。体活课上,我安排她和我的课代表、班长等比较懂事的孩子一组,来进行下棋等活动。有时候,看到她们在一起很融洽,玩得不亦乐乎。下课后,也能看到她和同学一起嬉闹的情景。慢慢地,有更多同学也会去接纳她,和她一起玩。同时,我也在她玩得开心之余,与她进一步沟通,要让她发现同学们都是非常友善的,和同学在一起是很快乐的。她由此也改变了不少,偶尔放学后,她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值日。班级里,少了哭声,多了一份欢乐。

  2、与家长沟通,找到正确辅导她学习的方式

  利用面谈、电话访谈的形式,我和她的父母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她的父母也认识到了他们在辅导孩子时所存在的问题,此后,不再是全盘讲解,而是有耐心地、启发性地辅导女儿,并能做到循序渐进,遇到难题,渐渐地放手让女儿自己做。

  四、辅导效果

  如今的小阳,和同学的关系变得融洽了许多,她也变得开朗起来,由于她变得开心快乐了,不再哭鼻子了,所以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交朋友,和她一起玩。学习上她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也肯用功了,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相比她开学那段时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她也不再总是慢吞吞地找本子磨蹭时间了,有时候,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她还能很快地做出反应。学习上遇到困难,她也不是完全回家依赖父母了。一次,我故意问她,你还有一些作业没有订正好,时间不早了,你是回家订正,还是在学校里完成呢?老师,我在学校里完成,我相信自己动动脑筋,就能想出来的……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心里很是安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7

  怕学习的孩子小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8

  一、基本情况

  小一,女,10岁,小学三年级,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1、家庭方面:该生家庭条件差,父亲在工地上干活,由于意外导致一条腿残疾,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只有三年级文凭的母亲身上,母亲每月靠给饭店洗盘子的六百元维持生计,而家中还有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奶奶,家庭的窘迫及母亲的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小一。家长的不闻不问使得只有十岁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使得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老师信奉的是高标准,对于本来基础就差的她来说,很容易让她产生厌学情绪,每次她的成绩都不理想,久而久之她对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三、实施措施

  1、因为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她有一种自卑感,于是我先找她谈心,我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微笑着一直肯定她的优点,(她打扫卫生积极,爱帮助班里来的较迟的同学打扫卫生)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她在作文当中描写事例清楚)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上课专心,塌实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对于她所犯的错误,我摸清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她心服口服,乐于改正。如果对她要求过高,严而无格,严而无度,不仅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不利于她的身心发展。弄不好,还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膨胀,师生间产生抵触情绪,使教育效果恰得其反。

  2、再次就是找家长谈。了解其在家表现及家长对她的要求和期望,她的母亲也决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我配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给家长建议即时对孩子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在告知老师的帮教措施后,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得知在家情况,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3、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在工作中,我注意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小一的自信与自尊。如:当他在运动会上表现出顽强拼搏精神时,我就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当他帮同学们扫呕吐物,主动帮老师做事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她品尝为集体做贡献时,得到老师、同学认可、赞许的快乐。

  4、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自制力教育。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行为。榜样的替代性学习可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儿童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则拒绝。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不断获得进步

  。(1)身边的榜样:班级中总有一些在成绩、纪律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同学,如果善加利用,就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2)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榜样: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而且都非常具有典型性。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熏陶。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漠斯芬因口吃不能战胜论敌。但他并未被这种致命弱点带来的失败情绪压倒。坚持每天跑到海边,或爬上高山,在舌头下含着小石头,高声演讲,经过刻苦练习,后来终于成为大演说家。

  5、耐心说服、暗示提醒。清朝学者认为:“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四、教育效果

  经过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小一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小一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她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她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9

  小吴,男,5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

  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0

  一、根本情况

  辅导对象:莫xx,性别:女,年龄:xx岁,年级:四年级,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因而,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单独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单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局部的,而遗传因素非常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方: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响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她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剧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就要想方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开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和、亲切由于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的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老师的我,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平安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小学的孩子熟悉,刚开始听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到达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的配合下。通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对于她的反响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我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开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响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响也得到了一些提升。

  五、辅导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水平,自我理解,评价水平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虽然,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1

  一年级开学了,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她小小的个子,每天来上学时,总是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肯放手,她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她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齐读齐唱时,她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操也不做,只是静静地站着,脸上丝毫没有笑容。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

  个案处理:

  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熟悉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

  一、尊重她,帮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熟悉到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学习上不适应,生活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把这个时期称之谓“断乳期〞,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做好这个过渡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要纠正她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她的自尊心,帮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开导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告诉她,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她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她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她说她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帮助她,和她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课间操,我都会到她旁边,告诉她,其他同学也和她一样不会做,都是跟着领操的大姐姐乱做,没关系的,只要动起来就好。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她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看图说话讲得好;课堂提问答复的真棒;真聪明,课文背诵得流利等;歌唱得真好听;播送操做得很好,每当她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满十颗小红星奖励一个水滴章,满五个水滴章就奖励她好学生卡和一支铅笔。满十个水滴章就换浪花章。当她拿到第一个水滴章时,终于开心地笑了,上课也能积极举手发言。此后,我还屡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时机,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上课时,我总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缩短心理距离。课间让同学去找她玩耍、聊天,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和大家一起做操、玩耍,常常带着自信的笑容。

  我的思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翻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2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郝,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该生从小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地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地,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地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地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地合理性。

  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地人际交往问题与他地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地“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地“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地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地。

  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地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地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地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地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地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地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地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地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地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地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地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地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地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地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5、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地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地人。

  6、指出继续努力地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7、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3

  一、基本情况:

  张同学是个十岁的小男孩,平时寡言少语,成绩在班里排名中下游,家里父母都在务农,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二、背景资料:

  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张同学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张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张同学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张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此羞耻感和屈辱感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辅导建议: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同学与父母的关系。为帮助张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可以进行家访,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可以在家访的过程中谈论张同学在家的感受、他的自卑心理以及家长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等等。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张同学的自卑心理,可安排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另外可在班中多次开展心理导向课。

  通过这个自卑心理的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往往是造成小学生自卑的主因。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自卑心理的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4

  xx,六年级女生,因一次考试排名全班第一名后,总为下一次考不了第一名而担心,产生焦虑,情绪低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伴有失眠,学习效率有所下降。咨询老师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xx调整认知观念,建立合理的思维方法,效果较好。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xx,女,12岁,小学六年级。父亲是工人,母亲为家庭妇女,家庭条件一般,经家访和调查,无家族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大约10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4岁上幼儿园,活泼可爱。上小学后,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和同学关系融洽,深得老师和同学喜欢。曾担任班生活委员,学习委员。身体身体健康,意识清醒,思维正常,与人交往基本正常,但心理焦虑,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变得少语低沉,一个多月来伴有失眠。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少语,情绪低落且不稳定,并伴有失眠。

  个人陈述:我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生下我后,她一直带着我,直到我上小学才开始找了一份工作,但主要精力还是照顾我。父母对我非常好,关心我,鼓励我,希望我学习上出类拔萃。我学习很努力,考试成绩总在班上前五名,每年都会有奖状带回家,老师喜欢,父母高兴,也以我为骄傲,到了六年级学习更加紧张,我也更加努力,从五年级的班第二名冲到班第一名,就在这次考试之后,我内心好象有一种声音在问,“下一次考试我还会是第一名吗?如果不能考第一名,那多糟糕。”特别是看到别人都在拼命地学习,我越来越担心,开始只是晚上睡觉时会想,后来常常在课堂也想,总是担心下一次不能考第一名,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学习效率慢慢下降,晚上睡觉时更加害怕,害怕由于怕下一次考不了第一名,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会更糟糕,那后果将更惨,越想越睡不着,这样的状况已经有近两个月。以前总会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还主动和别人讨论学习问题,可是现在话也少了,懒得和别人说话,总是心事重重的。自己很想象以前那样,充满自信,愉快积极地学习,可就是不能回到以前的状态,所以我想我心理是出了什么问题,希望曹老师帮帮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家长反映:xx从小懂事可爱,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自尊心强,不爱听别人的批评。

  老师反映:xx原来活泼可爱,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好象人变了不少,没有以前那么活泼,上课回答问题也没有以前那么主动了,上一次考试全班排名第一,那以后好象有心事,人变得沉重了。

  咨询老师观察:来访者衣着整洁,举止得体,看上去情绪比较低沉,没有轻松活泼的表现,讲话声音清楚,语言较流畅,思维清楚。自知力完整,心理过程协调一致。但在谈到学习成绩排名时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四、评估与诊断

  1.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情绪比较低落,焦虑不安,内容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2.诊断:

  (1)根据正常不正常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来访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来访者问题持续时间不长(一个多月),未出现泛化现象,基本能维持社会功能,但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该来访者的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所以xx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轻xx的焦虑情绪,上课放松,注意力集中,改善睡眠。

  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帮助求助者建立正常的认知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科学地进行自我目标定位,轻松自信的学习,活泼快乐地生活,积极地与人交往。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参《学校心理咨询》第252页)

  2.双方责任与义务:

  来访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供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老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家庭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咨询老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老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

  (3)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在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4.咨询费用:不收费。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访关系建立阶段,共1次

  时间:20xx年11月26日

  1.目的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2)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收费标准、保密性原则、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3)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4)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5)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2.方法

  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5分,标准分56.25分,呈焦虑状态。

  3.过程

  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向管教民警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和求助者最近的异常表现情况。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倾听,本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使求助者愿意与其交流。咨询师还对求助者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不合理信念。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原理,A是指发生的'事情,B是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及评价,C是指这种观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4.家庭作业

  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参《学校心理咨询》第257页)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共3次

  时间:20xx年12月3日(第1次)

  1.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该对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负责。

  2.方法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

  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在咨询老师的引导下,帮助求助者自己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以下为咨询过程要点)

  咨询老师(以下简称咨):xx同学,你想清楚你的你的低沉焦虑的情绪与什么有关?

  xx(以下简称访):与上一次考了全班第一名有关。(事件A)

  咨:上次考了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会焦虑了呢?

  访:因为从考了全班第一名后,我在心里每天都对自己说下次必须还要考全班第一名,(信念B)但又觉得那是不一定的,所以就总是担心。(情绪困扰C)

  咨:你考了第一名后,如果你想“我下一次可能考第一名,也可能考不了第一名,那都是正常的。”你还会焦虑压力很大吗?

  访:那就不会了,那我会以前一样开心轻松的。可我就是在心里放不下。

  4.家庭作业

  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这一事件相同的事件,以进一步理解ABC理论原理

  时间:20xx年12月10日(第2次)

  1.目的

  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2.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

  咨询作业反馈中,求助者自述通过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行了反复自我审查。

  (以下为咨询过程要点)

  咨:生活中有哪些情绪反应与本案例相同?

  访:是的,有很多事情因为态度不同而使情绪反应不同。

  咨:那么,事情本身是否是使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唯一因素呢?

  访:好象不是,好象往往是对事情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不同的心情。

  咨:那么,你细细想一想,在本次情绪反应中,是什么使你焦虑情绪低落的呢?

  访:我好象清楚了,就是“下一次必须还得考全班第一名。”如果我不这样想,一定会比较轻松的。

  咨:那请你根据ABC理论原理对本案例作一个小结,好吗?

  访:好的,我说说看。事件A是上次考了全班第一名,B是因为我这一次考了全班第一名,所以我下一次必须要考第一名,这是不合理信念,C是因为我担心下一次不能考第一名,所以感到压力很大。

  咨:好的,你真的很棒。

  4.家庭作业

  请你回去寻找各种理由与你的这一不合理信念辩论(D)。(参《学校心理咨询》第257页)

  时间:20xx年12月17日(第3次)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促进问题的解决。

  (2)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并且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

  (1)会谈法。

  (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3.过程

  咨询老师先认真听取回家作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确认xx的进步,并专门设计了如下讨论:

  (以下为咨询过程要点)

  咨:你们班一共多少人?

  访:50人。

  咨:你能确认50个人中你的智商是最高的吗?

  访:不能。

  咨:你能确认50个人中你是最勤奋的吗?

  访:不能。

  咨:你能确认50个人中只有你一个想考全班第一名吗?

  访:也不能。

  咨:你能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同时也能控制别人的努力程度吗?或者说,你每天晚上学习到12点,你能让别人晚上9点就睡觉吗?

  访:不能。

  咨:请把这五个“不能”与“下次必须在全班考第一名”联系起来,会怎么样呢?

  访:啊,是这样的,我明白了,原来我的“下次必须在全班考第一名”是如此的不合情理!

  4.家庭作业

  请xx回家后思考合理的想法是什么,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自己的情绪反应。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共1次

  时间:20xx年12月24日

  1.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3.过程

  这次求助者前来咨询时,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自述通过上次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辩论以及家庭作业的实践反思后,收获很大,心里感觉轻松了许多,又体验到以往快乐轻松自信的学习状态。

  (以下为咨询过程要点)

  咨:回家后思考合理的信念是什么呢?

  访:上次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是不合情理的,但什么是合理的想法呢,我想了好多,不知道对不对,请老师指点。

  咨:好的,你说说看。

  访:我想,我考了第一名,是我的努力,但下一次考试,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也都会进步,也可以别人进步得比我还快,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下一次考不了第一名,也就是正常的;我想重要的是,我自己要努力,要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这也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我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咨:你说得真好。

  访: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轻松,这几天基本上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感觉好多了,与同学的话也说得多了,睡眠也好多了,整个人好象是生了场重感冒后的轻松感觉。

  咨:你真聪明,进步很大,以后碰到类似事情你能举一反三地思考吗?

  访:我想通过这一场“心理感冒”,会明白很多道理的,以后我会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去看事情的。

  咨:真好,那我们可以结束对这一问题的对话了,祝你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访:谢谢老师,我会的。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经过与老师几次谈话,觉得自己长大了好多,心情变得轻松了,基本上又回到以前那种轻松快乐自信的学习状态,睡眠也好多了,身体里又充满的活力,一切又回到以前的感觉中了,真好!

  咨询老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能坦然敞开心扉,对咨询老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在与咨询师进行不合理信念辩论时有所感悟,咨询结束时来访者面露笑容,神色轻快。

  家长和老师反映:xx又象那样可爱了。

  心理测验: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34分,标准分42.5分,情绪反应正常。

  九、总结

  这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咨询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总体上比较成功。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运用咨询技术比较恰当,求助者领悟能力较高,咨询总体顺利。但在咨询过程中感到自己对咨询方法和原理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本案例的咨询过程也是理论学习的实践和深化的过程。谢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本案例的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将激发我学习的兴趣,促进我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5

  一、案例介绍

  小闫是本班的一位女同学,她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成绩中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从不主动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基本不去。

  二、案例分析

  在每个班级中,可能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习惯于沉默寡言。他们胆小怕事,在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被点名,发言也会显得过于紧张。怯懦的学生遇到脾气蛮横的学生,从来不敢反抗,总是逆来顺受。他们怯于与人交往,以致造成孤僻、自我封闭的个性特点,人际关系冷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如此胆小怯儒的呢?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她的父母离异,她随母亲改嫁重组家庭,母亲对她要求严格,期望值很高,她在学习上的压力很大;再者是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使她感觉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很是自卑。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教师对她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她的评价偏低,她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属于中间状态的闫雨涵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滋长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其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三、辅导策略

  作为教师,在了解了该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只有对该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才能促使她在心理上逐步健康,成绩才能不断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加强。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她的心理监护,使她的心理健康向上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理解学生的感受怯懦学生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比较敏感,容易受伤,所以,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我就以真挚的感情对待范某,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她,给她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感受。

  2、建立学生的信任如果学生的怯懦来自“畏人症”,我们就应该消除学生对他人的恐惧,建立学生对别人的信任。作为老师,我充分信任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这种信任。学生越是被信任就越能信任别人。信任是亲近的基础,该学生从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开始,转变了对别人的畏惧态度。

  3、做最好的听众有的学生其实特别想说话,想表述自己的意见,可是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免不了会被人打断或取笑,时间久了,就会回避谈话类活动和人多的场合。这样的学生有时会在不被人注意时自言自语。对他们而言,周围人的态度很重要,因此,我就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做最好的听众,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专心倾听下,消除恐惧心理,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自信心,激发起动力。集体活动是学生交往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绘画展览、拔河比赛、跳绳比赛及召开运动会时,我积极鼓励范某参与,哪怕是做拉拉队员也好。并嘱咐同学们平时要主动接触她,主动邀请她参加她们的游戏活动,邀请她一起学习,让她感受集体的温暖。刚开始时她不愿意也不敢参加,怕做不好同学取笑她,后来看老师、同学都是真诚帮助她,她也就渐渐融入其中了。

  5、重视家庭教育,进行家教指导。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她的不良心理表现,还得从她的家庭入手。

  首先,我找家长谈心,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交谈中我向家长提出:“要多给予孩子关心与关爱,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问,更不能态度粗暴。”尤其是孩子的父亲,虽然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应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要定期与孩子见面或电话沟通,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健康顺利成长。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6

  案例介绍

  沈x,女,9岁,小学三年级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子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声不吭,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平时独来独往,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自己很少参加。她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因而有点自卑。父母为个体户,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不够重视,父母忙着为生计奔波,而忽略了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她终日闷闷不乐,从来没有看见她脸上有笑容。

  案例分析

  沈x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因而觉得生活了无意趣,在情绪上以抑郁、悲伤为主要心境,在意志行动上,表现为精神不振,不想动,遇事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以悲观的眼光看未来。其次,家庭环境不好,父母对她关心够,不重视感情沟通,使她缺少亲情。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对前途、希望看得非常悲观,自卑感随之产生。

  辅导方法

  1、经常会谈。不定期地找沈x交谈,对她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并诚恳地说明老师愿意帮助她,使她产生信任感。

  2、设计心理问卷测试。由于沈x不愿说话,一问三不答。根据其性格特征,从她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文娱活动等xx方面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问答,让她参与测试。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全面了解她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3、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她同桌,给同桌布置任务,让他每天与沈x说五句话,话题随意,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通过训练逐渐激发沈x与人说话的'欲望。

  4、指导交友,多参加xx项集体活动。课外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丢沙包、跳绳、邀请同学到家里参观小动物等活动,让沈x与大家一起参加,增进交流,使之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感觉生活美好,xx可贵。

  5、关注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课堂上,尽量给沈x表现的机会,对沈x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夸张些表扬,使同学们羡慕她,接近她,让沈x增加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6、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经常给她讲授解题思路,点拨难题,并做好方法的归纳、总结。让她学得轻松,使之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

  7、保持书信联系。与沈x通信,让她把自己忧伤的事以文字形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并在回信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7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xxx,男11岁,三年级学生。

  二、家庭情况:

  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上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求要求特别严,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同时母亲平时又爱唠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替孩子安排好,甚至每天穿哪件衣服都要听家长的。上了三年级后该生认为,他很不自由,干这不行,干那妈妈又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活动的空间,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以自己去公园,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在心里产生了怨气。

  三、个性特征:

  该生虽很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助他人,很贪玩,特别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关爱。记得有一次在心哩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在家里谁最关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我接着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啊!”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四、原因分析:

  1.由于父母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人希望自己记的儿子也象他们一样出人头地,所以在平时非常溺爱,没有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只丛生体贴是不够的。

  2.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要从多方面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然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隐瞒内心世界。

  3.上三年级后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很多事要自己做主说了算,所以在班级就有一帮小哥们。

  4.他还觉得上三年级后,生活中不单纯是学习,要交朋友也要学会自己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五、具体措施:

  1.我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认为要引起重视。

  2.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指出要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所有事情进行包办就是一种溺爱。该大胆放手时就应该相信他,给他锻炼的机会,指导他掌握各种技能,对孩子要求过严,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他有什么事,有什么心理话都不敢和家长说,有时还可能使孩子撒谎来欺骗家长。

  3.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培养自立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告诉他思考问题要多从正面去想不

  要总有怨言。

  4.要学会感激,利用各种节假日为姑母做事,让父母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这样父母也就会给你一些自由的空间。

  5.改善同学关系,把在小帮派里发挥的作用引导为班级集体作贡献上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出他的积极性。

  六、初步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该生改变了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看待事物时他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怨言少了,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变,他知道了要学会感激,要学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8

  一、基本情况:

  小尚,男,六(3)班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个性特征︰

  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二、了解背景: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

  三、具体措施:

  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

  2、鼓励家长避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棍棒式教育,多鼓励和欣赏孩子。

  3、行为矫正。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

  4、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初步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五、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问题孩子多来自问题家庭。

  2.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双边配合,不可操之过急,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19

  一、基本情况介绍:

  李xxx,男孩,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他人很聪明,但本期来学习态度明显下滑,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手里随便弄个什么东西都能掰半天,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行为规范能力差,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家庭方面,父母打成习惯了,也不怕了,道理、好话也讲了,过后又恢复原样了,颇感束手无策。

  二、个案分析

  根据李宇轩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没有责任心和爱心。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的好与坏漠不关心,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李宇轩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得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平时看到李宇轩因为我的叮嘱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2)与家长沟通。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现在李宇轩的父亲能常和孩子沟通,从家庭作业习惯上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督促。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只要李宇轩上课想发言,我就给他机会,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知道。

  总之,日常教育教学中,班主任是孩子美好心灵的.引导者,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孩子的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孩子克服“孤独心灵”,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在幸福和谐的大家园中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20

  基本情景:

  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向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父母分居.根本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爷爷对他要求过于严苛。

  基本情景: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方面,父母分居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爷爷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到达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梦想、没有到达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2、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虽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职责、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辅导过程:

  而针对上头学生的案例,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教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能够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提高即便是点滴提高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经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忙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提高给予及时的鼓励。)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职责,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辅导效果:

  经过辅导后,孩子的作业完成率提高了,成绩也有所提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21

  基本情景:

  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初步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构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之后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教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主角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所以,观念中构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能够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我。并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证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

  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提高,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提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辅导过程

  1、询问基本情景。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证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辅导效果

  基本到达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06-18

教育案例分析07-03

感恩教育案例分析02-23

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07-01

幼儿教育的案例的分析06-26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03-03

责任教育案例分析02-20

浅谈教育教学的案例分析07-03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07-04

师德教育案例分析报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