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诗意

时间:2020-08-16 08:51:05 其他 我要投稿

枫桥夜泊的诗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 张继

注释

枫桥:在今日苏州市阊门外。(枫桥景区距苏州古城3.5公里,占地面积10公顷。)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月落:月亮落下

乌啼:乌鸦啼叫

霜满天:霜华满天,寒气逼人。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诗人合二为一为“江枫”

渔火:穿上的渔火

对愁眠:“愁眠”,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城外:苏州城的外面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到客船: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译文

月已落下,乌鸦仍在啼叫,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作者介绍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 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 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 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 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 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 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 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 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 “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 “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在一首诗里,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真实、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满怀愁绪表现得这样充分,实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