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600以上

时间:2022-07-12 16:10: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目送读后感600以上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目送读后感600以上范文,欢迎阅读。

目送读后感600以上

目送读后感600以上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这是读完《目送》后,印在我心头的最深刻的文字。不由得想起很多我与父母之间、与儿子之间很多的往事。

在我们家,父亲和母亲的位置是颠倒的,母亲在机关做了一辈子办公室主任,个性强、主意多,跟我们说话,几乎都是命令的口吻,在我们的心里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父亲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又极其多愁善感,在我们感情的深处,更多一份柔情。

记得90年代初期,我调广州,动身的.前几天,家里乱七八糟。父亲几乎每天来一次,每次都是欲言又止,眼里充满忧伤,有次我不在,父亲就留下一张纸条:“芳儿,爸爸没有什么事,只是想你要走了,多过来看看”。2002年父亲脑溢血瘫痪在床,已经不能说话,每年回家从父亲的眼神里,我读到最多的是内疚和无奈!临终前,父亲眼睛已经没有神了,但是眼珠始终围着我转,跟着我的影子从床的左边转到右边。饱受病痛的折磨,爸爸终于离我们而去,但是,爸爸的目光,任何时候想起,都止不住流泪。

那一份沉甸甸的父爱,是我心中永远的伤痛。我们老家有个比喻说: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路路长”,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扁担长”。

确实,儿子小时候对母亲依恋的种种细节,记忆就更多了。记得儿子三岁的时候,我们送他上全托幼儿园,临走再三嘱咐他:不哭,做一个乖孩子!晚上不放心,我躲在寝室外面观望,儿子果然没有哭,却一直在默默流泪,背心都湿透了,小手绢还在不停地擦着流不完的泪水。大概母子连心的缘故,儿子居然猜到我会去看他,拉着阿姨的衣服说:“阿姨,求求您开门吧,我妈妈肯定在外面”。因为嚎哭的孩子太多,阿姨始终没有顾得上他,睡着的时候,手里还端着未曾要到水的水杯。那天,我哭了一夜。

少年时代的儿子,跟妈妈还是很亲。四年级每周去天河学钢琴,那时候交通不便,从三元里到天河,要坐一个小时的车、走半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我们母子手拉手边走边聊。有次儿子的钢琴作业一连三个星期都没有过关,我开玩笑说:再过不了,妈妈就要揍扁你!儿子分析:妈妈把儿子揍扁了,会要判刑的;不过,钢琴老师也会内疚,因为她收费太高,让妈妈把儿子都揍扁了。

·····转眼儿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那一年,父亲脑溢血住院,我头天晚上从老家回来,第二天早上又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新生报到在昌平校区,送行的家长特别多,大大小小的旅店都住满了,天下着毛毛雨,我跟儿子坐着三轮车大街小巷的找,天快黑了,还没有着落,儿子试探着问:“妈妈,为什么不考虑去北京城里住?明天去机场也方便。我可以住学校宿舍的”。

我没有作声,最终,我们一个单间的小床上挤了一夜。儿子长大了,我在渐渐习惯的同时,也开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能让母爱太沉重,潇洒一些、开朗一些;同时,还要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天地,这样才能让儿子在人生的路途中,不论走到哪里,妈妈都不再是内心的牵挂!不论走到哪里,在儿子的想象中,妈妈都是满脸的微笑!等到儿子去澳洲留学的时候,我变得开朗起来;儿子更是笑着挥挥手,转身就潇洒地消失在登机的通道里。······向我推荐这篇文章的是丈夫老温,他再三说“你一定会喜欢这篇文章”,老温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衣服在阳台上总是晾成了酸菜;下班后一门心思看他的杂志,不管你有什么心事,他都浑然不觉。看来我还必须努力,不让母爱太沉重!

目送读后感600以上二: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600以上三: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目送读后感600以上四: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目送读后感600以上】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以上06-25

中秋节作文600字以上07-19

读后感600字以上老人与海06-23

龙应台《目送》有感04-29

目送优秀作文03-02

《目送》读后感05-11

目送的读后感04-01

目送读后感07-26

《目送》读后感(经典)08-24

《目送》读后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