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误区

时间:2022-07-03 14:35:34 职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育工作误区

在德育工作中有哪些误区和问题?要怎样去做好德育工作。以下是聘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

德育工作误区

备受热议的“北大学生弑母”事件又一次将学校德育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德育工作年年抓、月月抓、日日抓,实效性却依旧很低,“空喊口号”的症状屡受诟病。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校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将其概括为四个误区:德育教学对立论、学校德育工作论、日常管理替代论、团队活动取代论。反映在现实中,要么是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要么只注重规则制定,以“管住”为目标,而轻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要么只重视团队和大型活动,而忽视隐性德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等。

这也提示我们,要想做好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首先要对三对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即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德育的规范意义和发展功能。

对于如何走出学校德育管理的误区,迟希新博士建议要从管理理念、实施策略、创新路径三方面的改变入手。

在理念上,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

在实施策略上,要遵循主体性、体验式、小步子、生活化的原则;

在创新路径上,可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引导作用。

延伸阅读:

现行德育存在哪些问题?

1

逐级演绎,德育丧失本土根基

大部分学校对德育缺少自身的思考和规划,习惯于被动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团队组织的工作安排,很少思考这些活动是否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孩子们是否喜爱这样的活动。

而且,为了充分展示先进学校的风采,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活动都不能落下,于是便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应景与功利。今天一项主题教育,明天一项专题活动,大一统的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忙忙碌碌,却难以顾及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状态学生的教育价值。

再看班主任,通常的做法是把学校下发的德育工作计划,演绎为班级的工作计划,很少主动思考,特别是缺乏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的思考。

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己学生的独特性,不去寻求适合自己学生的德育内容和方式,长此以往,这些学校和班级的德育工作就会丧失根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2

强调规范,德育缺失成长气息

德育植根于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之中,其本身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一些学校以各种纪律与规范的执行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作为评价德育水平的主要依据。于是,班主任借助一定的规范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由于目标、形式过于单一,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维护规范。学校德育活动的主题更多是常规点评,学生反思“严禁”“不许”的执行情况,教师则通过说教帮助学生矫正形形色色的“违规”。

虽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内容之一,但是把德育窄化为养成教育,且仅仅借助于规范去约束学生,这样的德育压抑、单调,易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师生也就难以享受德育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3

疲于应付,德育缺少过程开发

新课程改革对于老师的学习、教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老师感觉需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够迎接新挑战。虽然一些学校坚信德育的重要性,但每次搞活动还是患得患失,生怕因此挤占学科教学时间,一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二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致把学科教学和德育看作相对封闭甚至是割裂的领域,所以,很多工作疲于应付,仅仅停留在“成事”层面,坦然于“这个工作我落实了”,很少考虑“这个工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了吗”。

例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是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或者说抓手。但是很少有人关注“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了”“每一面墙壁都说什么话了”“每一面墙壁是怎样说话的”……

学校德育匆匆“走过场”,缺少对其过程育人资源和价值的深度开发,忽视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其效益往往不能实现最大化。

虽然以上状态并不能涵盖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但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学校习惯在这样一种兼而有之的状态下开展德育工作。再看“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这句话,有人把它理解为:学校德、智、体、美、劳等各育是有排序的,其中德育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理论上讲,德育比智、体、美、劳等各育都显得重要。

而我个人更喜欢把这句话理解为:学校每一项活动、每一项工作,在策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考虑这样的工作或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做好德育工作,要紧紧抓住“我们的”“好玩的”“难忘的”这三个关键词。

1

“我们的德育”:形成德育共同体

既然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德育就不能只是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等少数老师的德育,学校要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共同体。德育也不能仅仅成为老师的德育,还要成为全体学生的德育,因为德育工作的影响力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实现。如果德育工作游离于学生之外,学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的主人。所以,学校德育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舞台可展示、有快乐能体验。

2

“好玩的德育”: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活动仅仅使学生有当主人的感觉还不够,要使德育产生持久的吸引力,还要迎合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活动的魅力。只有通过有趣、时尚、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孩子的眼球,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

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活动内容,赋予其时代内涵;创新德育活动方式和载体,让学生乐在其中;拓展德育活动阵地,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学校德育活动的存在等等,都是增强德育活动吸引力的路径。

3

“难忘的德育”:提升德育育人价值

曾经有老师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德育”和“好玩的德育”的有效性如何评价?对此,我的想法是:我们要把德育努力建设成为孩子心中“难忘的德育”。就当前来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享受唯有在德育活动中才能感受的一种愉悦和成长体验。就长远来说,曾经的德育活动,还要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重建学校德育工作,基本的路径是加强校本德育的系统构建,在“成事”“成人”的两维目标下对德育工作进行系统思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可操作的运作机制,包括德育工作的组织建设、活动建设和文化建设。

以活动建设为例,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建构:

纵向的年级系列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目标,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基础性活动,把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简单重复、甚至目标倒挂现象;

横向的年度系列活动,可以在总结学校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传统主题教育的经验,汲取少先队传统教育、基础建设、雏鹰争章等教育活动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育人价值的进一步开发,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

这样,无论班主任还是学科老师,对一年中学校有几个主题教育节、分别在什么时候进行,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早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