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课堂英语教育与网络英语教育研讨会论文节选

时间:2022-07-10 18:01:13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外课堂英语教育与网络英语教育研讨会论文节选

摘要: 近年来国内英语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各种英语教学理论也轰轰烈烈地展开。然而,我们认为,国内的一些英语教学理论尚存在许多偏激之处。许多教学手段,虽然形式新颖,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教学目标也有所偏移。

北外课堂英语教育与网络英语教育研讨会论文节选

关键词:英语教学 偏激 交际法 On Radical Tendencie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Zhang Zhifang
 Abstract: In spite of the progres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there are radical tendencies in many perspectives. 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m from four aspects in teaching: media, methodology, material and objectiv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radical tendencie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深化。在这一背景下,英语在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语教师的责任也日益重大。各种英语教学理论也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认为,有些理论无论在教学内容、手段、或者目标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激现象。以下试从四方面论之。
1.片面提倡全英语上课。   

以往,中国城市的孩子虽然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英语,由于学的是“哑巴英语”,许多学生到大学毕业时,仍然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因此,人们呼吁,学生的听说能力应提高,老师必须用英语授课。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上英语课时使用的学生母语越多,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力就会越受限制,难以提高。教师用英语上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总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   然而,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高校中的所有英语课程。高校的英语教学,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来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所谓的英语教学指的是以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知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据此,全英语授课并不适合所有英语课,特别是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该类型课程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相当扎实的英语表达力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其次学生的听力水平和知识面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有些教师口语很好,但相关学科的专业词汇非常有限,相关学科知识面也不够广,即使用母语授课也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如果片面强调全英语教学,恐怕只会出现以盲引盲的结果。就学生方面而言,如果学生本身的听说能力不过关,又不具备丝毫的相关知识。那么,哪怕教师能讲得天花乱坠,在上课时肯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能是白白浪费很多时间。笔者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笔者曾给本校大四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一课,在讲到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时,谈到了佛教的“缘起”观。笔者仍然习惯地用英语给学生上课,其结果是没上多久很多学生就露出茫然的样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笔者改用中英文对照讲解,学生慢慢才有所适应。下课后征询学生意见,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课程还是用中文上为好,这样,他们的理解会更深一点。因为,即使是用中文授课,他们对于本土的儒家、道家、佛教的一些理念的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更不用说英语国家的宗教和哲学方面的内容了。因而,我以为,全英文上课并不能适合高校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片面地提倡全英语上课最终导致出现了教师教得不清不楚,学生学得不明不白的吃力不讨好的结局。
2.教学目标转移带来了教学内容偏差   由于“哑巴英语”现象的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呼声不断增强,随着人们对强调书面练习和语法解释的传统教学法抨击不断加剧,二十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了交际教学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近年来,国内英语教学的重心已经转向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然而,重心的转移是否就能真正地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呢?事实并非如此。回顾历史,交际能力一词最早是由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之后许多学者不断提出各种交际理论。至1980年,学术界普遍认同了CANALE和SWAINE(1980)交际能力的界定。二位语言学家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即组织和辨别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SOCIAL-LINGUISTIC COMpETENCE),即把握交际行为发生时的社会环境的能力;3)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用正确的言语进行交际的能力;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EpTENCE):指在实际交往中如何灵活地采取有效的策略(包括语言与非语言的策略)与对方进行交流。这就意味着,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才能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去采取适应的手段与对方进行交流。然而,许多教师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第一,忽视了包括语法、写作在内的英语知识的传授。如上所述,交际能力提高的首要条件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高校英语教学要求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并据此相应地开设了包括语法、写作在内的多个课程,希望通过多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这四个基本技能。然而,当国内英语教学重心转向交际法时,一些学校渐渐忽略了传统语法的训练,这正好迎合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的口味,他们认为只要英语口语好就一切都好。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不再重视语法。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语法课。但是,最终,他们发现,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缺乏语法的训练会妨碍他们的语言交际。因为,中国学生之所以无法流利地讲英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语言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英语语法的了解就是英语学习者组织合乎逻辑的、正确的句子的第一步,同时,听说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读写能力和水平是相关的。心理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输入并通过学习者内部的语言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而转成某种程度的外部语言。语法的学习首先是需要通过教师讲解,由学生消化后才能在交际中发挥出来。没有语法的帮助,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会受限制,会话能力也难以一下子提高。因此,学生如果要真正地提高其听说能力,除口语、听力能力训练外,还需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及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的进一步锻造。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的英语口语满是语法错误时,对方会怎样看待他。进一步的交往可能就因此而告吹了。换言之,语法错误和语用错误将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此外,交际的过程不仅包括“说”,还包括“写”,因此,交际能力也是以说和写为主的。后者在双方未接触之前就开始了。试想,连封像样的英文求职信都写不出来,或是信中语法错误连篇,会给人留下何种印象?因此,重新正视教授包括语法、写作在内的英语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交际法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是组织者,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适于交际的教学氛围。许多教师认为,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让学生有时间多练习。因此把课堂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而忽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引导特点。作为学生,课前需要预习,课后需要积极地总结及复习,才能学有所成。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对于刚刚离开中学校门的大一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多数还停留于小学、中学十二年的思维模式中,这十二年中,为了升学的目的,大多数学校课上采用填鸭式授课方式,课后布置大量的语法练习和测试题。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学生早已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了。要在短时间内把十二年的被动学习模式改变过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谦虚做人。所以实际情况是,在一堂课中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的往往是那些口语较好而又较为外向的学生。这类学生只占少数。大多数被动学习型的学生则保持中学时的学习模式,盼望老师传授他们知识,课上往往因此出现一片尴尬的沉默,使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的就是“学”这一环节。如果教师不“教”学生“学”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而忽略了知识性的传授,教学中的“教”与“学”两个环节就失去了平衡。不但学生学不到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成了一句空话。这就远离了教学的宗旨。
3.只重异国文化忽略本土文化   近年来,市面上经常有类似2000个单词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书籍出现。言下之意就是,只要掌握了2000个英语单词,再背上一些固定的句型,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走遍天下了。这种见解显然是片面的。许多学生,甚至是一些教师,也以为只要英语讲得流利,就能与人顺利交际。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因为它忽视了语言的文化特质。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掌握一门语言,学习者除掌握其听说读写技巧外,还要了解这一语言所在国的文化。交际不应该只是交谈。高层次的交际,特别是国际间的交际,绝对不是单单掌握一门语言的听说读写技巧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不仅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更需要交际者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这两方面的条件是相辅相承的。这些素养的获得绝对不是用一些公式化的东西所能达成的。因此,成功的交际者往往对对方的文化背景(包括哲学、文学)有所了解。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的英语系都开设了一些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中国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者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是了解的。其实不然。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中学教材的设置存在着较大缺陷,中国学生在中学时所学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多大关系,因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没能受到优秀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学生考上大学后,除了哲学、文学和历史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则由于专业课的约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中国文化了。以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听说读写的技能训

[北外课堂英语教育与网络英语教育研讨会论文节选]相关文章:

1.讲述IT培训的那些事儿

2.北外课堂英语教育与网络英语教育研讨会论文节选

【北外课堂英语教育与网络英语教育研讨会论文节选】相关文章:

高中英语教育论文范文09-26

英语教育故事06-04

英语教育格言02-16

英语教育随笔05-13

英语教育专业05-28

幼儿英语教育06-01

小学英语教育随笔09-02

英语教育专业简历08-26

英语教育实习总结08-27

英语教育实习报告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