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防洪工作通讯稿

时间:2021-01-09 16:05:38 职场 我要投稿

做好防洪工作通讯稿

在暴雨泛滥的季节提前做好防洪工作是保障市民们人生安全以及防止财产严重损失的重要措施,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做好防洪工作”的通讯稿一起来了解。

做好防洪工作通讯稿

范文一

随着G120的脚步越来越近,紧张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为了更好的迎接G120的到来,2016.8.19下午4时左右,开元物业江锦国际进行了一场抗洪防汛的演练。

为什么抗洪防汛要在江锦国际进行演练的,因为我们的地势比市政要来的低,一到暴雨天气地面上的水一是排不掉,二是市政的水会倒灌。因为这两个原因我们的地面总是积水,并且地下车库前虽然有下水道但是由于来不及排水会使水流入到地下车库,所以就选在江锦国际进行抗洪防汛演练。

在演练正式开始之前,钱江东海服务处总负责人陈经理主要对抗洪防汛演练需要注意的事项发表了讲话。简短的事项说明后,随着负责这次演练的安全主管嘹亮的一声“演练正式开始”后,各员工各就各位,一切都秩序有然。

现场演练正式开始,监控室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发现雨水威胁到车库安全,立即向客服部汇报,客服部工作人员通过对电话向应急领导小组报警,接到报警并详细了解情况后,安全部主管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在安全部主管的指挥下,抢险突击队的所有队员在车库入口进行了围堰加固,车辆等进行紧急转移。

抢险组人员搬运沙袋对围堰进行加固,维修部启动车库排水工作,并把潜水泵、排水管、电源线连接好,并备好编织袋、铁锹等常用工具。

抢险工作结束后,客服部负责应急救援人员及疏散人员的饮食、住宿、交通运输等安置工作。

紧张有序的防汛演练用时20分钟,物业工作人员通过协同合作,顺利完成了防汛演练。一位参加演练的工作人员说,经过本次演练受益匪浅,“遇到这种紧急情况重要的是要团结合作,救援动作一定要快。”现场很多员工表示通过此次演练对车库防汛工作有了新的学习和认识,相互协调配合,今后要以整体配合为主,切实做好防汛工作。”

范文二

7月18日,陕西迎来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境内黄河、汉江、嘉陵江等河流及其支流出现13次洪峰。

截至7月19日16时,降水已造成宝鸡、铜川、咸阳、渭南、汉中、榆林6市14县区2.43万人受灾。全省紧急转移2986人,倒房12间,农作物受灾825亩,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12万元。

为应对汛情,西安铁路局专门构建起了自己的`卫星云图。“每三天的降雨、气温、风向、风力等信息,都能在一线班组的电脑上清楚看到。”西安铁路局防洪办工作人员孙申琦告诉记者,各站段网页都与铁路系统专业气象版块实现了链接,职工可随时查看卫星云图、雷达图及降雨预报等信息,“图文并茂、查找快捷”。

与普通云图相比,铁路部门的云图更加专业化——在普通“云图”上叠加了各条铁路线路。“这样,可以直观看到各沿线的降雨趋势、预计雨量和雨情走势。”

不仅如此,2005年起,西安铁路局就与气象、水文、水库管理等部门建立联系制度,一旦有大范围降雨趋势,将第一时间获得雨情、水情动态,并共同研判防洪风险,指导一线站段应急防范。

除了利用“云图”进行“云端作业,“北斗”神器也首次用于铁路防洪,在连绵不绝的大巴山间,岩石上搭建了一座座简易小房子,里面装满了密密麻麻的总线和主板。线路周边的零星岩石上,还贴上了一个个信号发射标牌。

“与国内顶级公司联合,北斗定位灾害预防技术在安康工务段投入使用。”工务段防洪人员张恩华说,这也是全国铁路首次将"北斗"神器运用到铁路防洪中。

据介绍,安康工务段所辖的襄渝线K338+580防洪点,地处滑坡地带,降雨、风化、列车震动都可能引发大面积灾害。这一技术通过“云端”定位,可实现沿线易滑坡山体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监测。 由于“北斗”接收机安装的经度和纬度固定,一旦发生滑坡变化或危石移动,哪怕只有几毫米位移,信号都会迅速传送到基站,并经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海量分析后,上传至“阿里云”。几秒钟内,指挥中心就能接收到信息、报警。目前,这一“北斗”技术的手机客户端已基本研发完成,计划将于近期投入使用。届时,工作人员就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防洪信息。

以往汛期来临前,各站段都要成立小分队进山,对每处山头、危险地段逐一检查,并用油漆标注编号,不仅工作效率低,队员还需要常常爬上十几米高的陡坡,人身安全难以保证。 今年,阎良工务段成立了“无人机”技术团队,队员全部是“90后“年轻人。防洪无人机飞行高度可以达到500米,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8米/秒,还可以空中悬停、起降,拍摄到危险地段面貌,实现实时传送。 因

预防有效,截至7月21日,在陕西气象部门今年预报的520次短时暴雨中,西安铁路局成功抵御较大水害205次,未发生一起水害行车事故。 西安铁路局工务处副处长雷大鹏告诉记者,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在铁路防洪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未来,铁路部门还将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智慧"防洪系统,全方位、高效率、智能化地防洪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