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三伏天

时间:2020-10-28 09:21:36 传统节日 我要投稿

7月13日三伏天

7月7日6时35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此节气内,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专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3日开始,共计40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为大暑。“三伏天”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间某日开始,立秋后还有一段民间所谓的“秋老虎”。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3日开始,8月22日结束。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那么,“三伏天”为何最热?这是因为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针对即将到来的“三伏天”,劳动保障部门特别提醒说,用人单位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适当调整作息制度,增加休息和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

进入“三伏天”,天气潮闷,使人难以喘息,这也是夏季最难熬的一个时期,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在此提醒说,此时节,要合理作息,晚睡早起,穿浅色衣服,随身带防暑降温用品。在饮食调理上,少油腻,多清淡,可适当多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

最热的天不是夏至 “三伏天”为啥最热?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我们看到太阳在天上很“高”。夏至这一天,太阳在天上最“高”,理应是最热的一天。但在实际上,最热的天不是夏至,而是一个多月后的“三伏天”,大约是7月12日到8月27日。

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并不直接加热靠近地面的空气,而是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这样,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火星上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就可以超过100摄氏度。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温度可达100到200摄氏度,而照射不到的'部分温度又可以低到零下100到200摄氏度,就是因为周围没有空气的缓冲作用的缘故。

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的确最多,但是在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的位置不是最高了,但还是相当高;日照不是最长了,但还是相当长。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日平均温度继续升高,到“三伏天”升到最高。只有当太阳足够“低”,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后,温度才开始降低。

同样的道理,每天中午12点是太阳最“高”的时候,但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两点左右。

有趣的是,地下的温度也和地表的温度变化不同步。比如8月6日一般是地表日平均温度最高的时候。但是在地下60厘米处,要到8月20日温度才最高。在地下1.5米处,就要等到9月10日。在地下3.5米处,要等到10月29日。到了地下9.4米处,夏季和冬季就和地表反过来了。窑洞冬暖夏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且由于地下的冬夏与地表相比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大,有些植物根部细胞的繁殖反而是在冬天进行,夏天停止。

火星上空气稀薄,不仅昼夜温差大,日平均气温与日照相比,也没有明显的滞后现象。金星上又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大气过于浓密(是地球上大气压的90倍),又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从太阳进来的热量很难“逃脱”,使得金星表面烫如炼狱,铅在上面都会融化。这样一比,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大气中,真是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