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合同诈骗案例分析

时间:2022-06-25 09:27:38 合同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合同法中合同诈骗案例分析

  小李家里办喜事,与妈妈一起到金铺买金器。经过店里销售员的反复推销,小李最终买了一只价值2万元的金手镯。回到家,小李把手镯拿给爸爸看,才发现该手镯并非销售员所说的纯金,里面的材质是竟然铜。小李赶紧把手镯拿回金铺里要求退款,遭到拒绝。因索赔无果,小李只好到法院起诉。

合同法中合同诈骗案例分析

  【法律法规】

  《民通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案例评析】

  根据《民通意见》第68条的规定,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一般来说,要构成欺诈,应符合以下几种条件:(1)一方需有欺诈的故意。所谓欺诈的故意,是指欺诈方明知自己的欺诈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的认识,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2)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一般包括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两种。(3)被欺诈方是因为受欺诈而作出错误的判断。(4)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

  简单来说,要构成欺诈,首先,欺诈人要有欺诈的故意且实施了欺诈行为,而被欺诈人也因为这种欺诈行为而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

  案例中,因金铺里的售货员在小李买手镯时,故意欺骗小李说该手镯是纯金的,导致小李以2万元的价格购入。事实上,这只手镯是铜做的,市场价值在一百元左右。小李是以为该手镯是纯金的,才愿意出具2万元的价格购买,现金铺的欺诈行为导致小李作出非真实的意思表示,实属欺诈行为。

  那么,对于因欺诈而签订的合同有无效力呢?合同法将因欺诈行为而订立的合同区分为两部分处理,如果欺诈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的,则合同无效,否则则为可撤销合同。本案中,店铺的欺诈行为没有直接损害到国家利益,因此属于可撤销合同。小李可以向金铺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其退款。

  【应对措施及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我们在签订合同时务必谨慎,下面笔者给大家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双方有意向进行交易的,就算是小型东西买卖,也要了解清楚对方是否有权与你进行交易?是否有权与你签订合同?是否在合同签订之前就已经有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因素?合同内容是否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要慎重考虑是否与对方进行这场交易了。

  二、万一遇上被欺诈的情形,请你不要慌张,一方面要积极收集对方欺诈的证据,另一方面积极与对方协商,看能不能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达到合同目的。如果确实不行的,带上你收集的证据,通过诉讼去解决。

  三、面对合同的欺诈行为,合同法也告诉我们解决方法:《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被欺诈的一方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履行合同以及在合同已不能履行的情况下,要求对方赔偿你的损失等等。

【合同法中合同诈骗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生活中谈判案例分析11-03

生活中的谈判案例分析10-19

合同法案例精选:装修合同细节中的大隐患06-29

化工案例分析及其在教学培训中的应用07-03

销售的案例分析07-03

经典的销售案例分析07-03

面试案例分析07-11

创业的案例分析06-24

教育案例分析07-03

纳税分析案例05-21